您好,欢迎来到微智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汉朝忠心耿耿立下赫赫功绩晁错,为啥会满门抄斩?

对汉朝忠心耿耿立下赫赫功绩晁错,为啥会满门抄斩?

来源:微智科技网

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对汉朝忠心耿耿立下赫赫功绩晁错,为啥会满门抄斩?”。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看过《汉武大帝》的朋友想必对汉景帝挥泪斩晁错的一幕深感痛心,人们把青年才俊贾谊的英年早逝和冤杀晁错看作是文景两朝的两大政治悲剧,在《汉武大帝》中景帝为了江山的稳固,迫于无奈腰斩自己的老师,但是在正史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晁错是西汉时期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曾经是太子刘启的老师,他远见卓识,谋略过人,为汉文帝、汉景帝所重用。

对外晁错提出一系列防御匈奴,对内他提出削藩策巩固政权,可以说刘姓江山能够长治久安,晁错功不可没,然而深受汉景帝信任的晁错,却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景帝非杀自己的老师不可呢?


晁错是太子刘启的“智囊”

晁错是颍川人(今河南禹县),生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错年少时拜张恢为师,学习“申商刑名之术”,即法家思想。

文帝在位时,晁错因才华出众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后来朝廷需要研究《尚书》的人才,晁错被派往济南跟着伏生学习《尚书》,即儒家思想。学有所成之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就是太子府中的一名。

一般情况下,皇帝会选择道德高尚的人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希望以他的修养能够感染太子,给太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晁错后来又升任为博士。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汉书·袁盎晁错传》

古代的博士跟如今的有所区别,今天的博士只是个学衔,而古代的博士主要负责编撰著述,以及保管朝廷的文献档案等方面的工作。

晁错当了博士以后,给汉文帝上了一封奏疏,主要陈说太子应该通晓权术,要让臣子效忠皇帝,不能让他们蒙蔽君主,最后太子还要懂得安抚百姓。

晁错言外之意是指怎么样让皇帝学会驾驭大臣和百姓,文帝看后大为赞赏,拜其为太子家令,让他教太子学权术,后来晁错深得太子刘启的信任和崇拜,刘启还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智囊”。


晁错为巩固边防立下大功

文帝前元十一年(前169年),汉朝的边境屡次受到匈奴的骚扰,文帝发兵讨伐匈奴,晁错借此机会又写了一封奏疏叫《言兵事疏》,主要讲述晁错在军事方面的一些看法,比如怎么领兵打仗,怎样对付北方的匈奴等等,晁错把匈奴和汉军的优劣势分析得很透彻,文帝看后非常满意,亲赐晁错一封玺书,表达对他的赏识。

晁错受到文帝嘉奖以后,非常开心,紧接着又上了一封非常切实际的奏疏,即《守边劝农疏》,这次晁错主要讲述怎么样才能守住边境,防止匈奴骚扰,此奏疏对汉朝当时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提供了帮助。

汉文帝在位时,最让他头疼的事就是匈奴问题,当时汉文帝为了防止匈奴入侵,在边境若干个地方安排驻守,匈奴派人来回观察,一旦发现哪个驻守点汉军不多,就立即发动攻击,汉朝派出的根本来不及支援,等到汉军到了,匈奴又跑了,来回折腾浪费很多资源。

晁错指出自秦代以来,守边的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他认为派国内的农民去戎守边疆,更换频繁不可行,他们根本不了解边地的情况,而且很多服军役的农民在去往边地的途中去世,在大家看来戍边无疑是被判了死刑,而匈奴是游牧民族,来无影去无踪,很难知道他们将来的去处。

晁错提出移民戍边,用授爵和免罪的方式给予奖励和补偿,即从内地向边境地带移民,让他们长期定居在边疆,罪犯去了,可以免罪,百姓去了,可以给予优厚的爵位,并免除他们的劳役和租税,替他们盖房娶妻。

当然这么好的待遇,国家也不白给,等到匈奴入侵时,他们需要顽固抵抗,但是夺取的战利品他们自己可以分得一半。

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言兵事疏》

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前165年),文帝命大臣举荐贤良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汉文帝针对这些优等生,亲自出题进行策问考试,在一百多名考生中,晁错的对策最好,荣获第一名,被文帝提拔为中大夫。景帝即位以后,晁错备受景帝赏识,被提拔为御史大夫。


主张削藩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秦汉之前统治者实行的是“封建制”,即封土建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废除封建制,由郡县制替代。

汉代建立以后,刘邦认为秦之所以二世而亡,主要是因为没有封自己的亲子弟为诸侯王,当遇难时,陷入一种孤立的状态,所以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即京师周围实行郡县制,而边远地区实行封建制。

所以刘邦在边远地区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被称为“藩国”,当然不是什么人都能被裂土封王,刘邦生前为了稳固刘姓江山,歃血盟誓,非刘姓不得为王,那么同姓诸侯王就一定安全吗?

藩国各自为政,他们有的财政收入,的,当藩国渐渐发展壮大,能够跟政权抗衡之时,这就不好说了。

面对藩国的日益壮大,文景两朝不少大臣提出削藩,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晁错,晁错在文帝朝担任中大夫,曾经上疏文帝请求削藩,特别是吴王刘濞,那么为什么要削减吴国呢?

文帝在位时,鼓励民众铸钱、煮盐,当时吴国管辖的地方有一座铜山,吴国开采铜矿铸钱致富。根据《史记》记载:“吴、邓氏钱布天下。”加之吴国靠海,煮盐又是一笔不菲的财政收入。

吴王即位以后又推行一系列笼络人心和发展军事,所以说吴国不仅军事力量强大,而且吴王还深得人心。


晁错认为吴国实力最强,他极力主张削藩,但是却遭到汉文帝的拒绝。汉景帝即位以后,晁错继续主张削藩,最初景帝和大臣们都不赞同,他们担心削藩会逼反刘濞,晁错认为不管削与不削,结果都一样,吴王必反,还不如趁吴国羽翼不丰满时,对其下手。

汉景帝听后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打着“清君侧,诛杀贼臣晁错”的旗号发动叛乱。

后来景帝听信袁盎之言认为吴王打着“诛杀晁错”的旗号起事,矛头并没有指向自己,只要晁错死了,吴王便会撤军。

那么袁盎跟晁错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何他要置晁错于死地呢?

这一切都是削藩惹得祸,袁盎向来与晁错不和,二人从来不在一起说话。

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之后,派人查出袁盎受过吴王很多财物(袁盎先前是吴国的国相),加之袁盎又说吴王不会反叛,与晁错主张的削藩策产生冲突,为此袁盎被景帝贬为平民。


后来吴王刘濞真的反了,晁错认为袁盎收了吴王的贿赂,故意替吴王掩盖叛乱的野心,所以他极力主张追究袁盎的责任,袁盎听闻后惶恐不安。

于是袁盎找到汉景帝,提出只要杀了晁错,赦免叛军之罪,恢复他们的封地,可以不用费一兵一卒平息叛乱。

结果景帝相信了,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大概过了十几天,景帝自导自演了一出戏,他指使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殴联名上书晁错,以“亡臣子礼,大逆无道”的罪名,要求将晁错满门抄斩,然后自己再批准了大臣们的奏章。

后十余日,上令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不称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无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资治通鉴》

此时的晁错并不知道自己即将大难临头,景帝派中尉陈嘉以“上朝议事”为由,把晁错骗到长安东市,处以腰斩,他们连给晁错自我辩护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晁错被冤杀,晁家被灭族。

结果杀了晁错并没有让七国退兵,景帝这才醒悟,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叛军的目标是他而不是晁错。


综上可知,汉景帝虽然贵为一代明君,在处斩晁错一事上显得格外虚伪,可以看出汉景帝并不是一位心思缜密的帝王,他缺乏谋略,做事比较冲动,盲目错杀晁错。杀了晁错对国家和景帝没有半点好处,反而让那些忠臣不敢直言相谏。

殊不知晁错主张削藩,为的是制约实力强大的藩国,巩固政权。

其实读史可以发现,在封建社会,权力越集中,政权就越稳固,而权力越分散,国家就容易,晁错提倡削藩体现出他的深谋远虑和赤胆忠心。

晁错提倡削藩时,他的父亲让他不要多管闲事,刘氏江山稳固了,晁家就倒霉了,可晁错却说他不这样做,刘氏江山不安稳,可见晁错对大汉王朝忠心耿耿。

后来景帝也没有追究袁盎误导的责任,足以说明,景帝并没有觉得晁错之死是他的责任,晁错以牺牲全族人的性命换取大汉江山的稳固。

解决方案2:

因为晁错经常在朝廷上提议消减诸侯的权力,这惹怒了朝廷上的大多数臣子,最重要还惹怒了各大诸侯,最后诸侯逼汉武帝杀了晁错,汉武帝为了国家安稳,不得不出此下策。

解决方案3:

汉景帝听后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打着“清君侧,诛杀贼臣晁错”的旗号发动叛乱。后来景帝听信袁盎之言认为吴王打着“诛杀晁错”的旗号起事,矛头并没有指向自己,只要晁错死了,吴王便会撤军。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