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智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庭坚的”瑞鹤仙“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黄庭坚的”瑞鹤仙“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来源:微智科技网

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黄庭坚的”瑞鹤仙“这首词有什么典故”。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黄庭坚的这首《鹤仙瑞》其骨架是欧阳修的,文学价值也不能同散文《醉翁亭记》类比。它的好处是将欧文的400余字,缩写改写不到100字,篇幅仅是原文的1/3,而主题却概括了进去。散文《醉翁亭记》,连用了21个虚词“也”字,《瑞鹤仙》亦以“也”字押韵,既保留了《醉翁亭记》的风格,又适应词的格律要求,确实是文坛上的异想天开,另一种的别开生面。

【作品介绍】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词作,为作者用独木桥体,隐括欧阳修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写成。词的上片首句写出环滁皆山的空间环境,接着写琅琊山林木繁茂,幽深秀丽。继而指出太守之乐不仅是乐山乐水的自然美景,更主要的是“得之心、寓之酒也”,故而乐亦无穷;下片写人的游乐,作者着力表现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极度渲染他与众宾客的山肴泉酒之饮食热闹氛围。这种非丝非竹之乐所以乐,则是太守与民乐其乐的结果。山谷此词隐括全文,全篇处处能表现乐于游山玩水和与民同乐的情谊。能于隐括之中不失其精神,实为难得。若加苛求的话,那么词中多袭原文,创寓新意稍嫌不足。但仍然瑕不掩瑜。

【原文】
瑞鹤仙
环滁1皆2山也。望蔚然3深秀,琅琊山4也。山5行六七里,有翼然6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7之心,寓8之酒也。更野芳9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10野蔌11,酒洌12泉13香,沸筹14觥15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16,太守乐其乐17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18是也。

【注释】
1、环滁(chú):环绕着滁州城。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2、皆:副词,都。
3、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4、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5、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6、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7、得:领会。
8、寓:寄托。
8、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10、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11、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总称。
12、洌(liè):清澈。
13、泉:指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14、觥(gōng):酒杯。
15、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16、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17、乐①其乐②:乐他所乐的事情。 乐①:以…为乐。乐②:乐事。
18、醉翁:指欧阳修(1007-1072年),自号醉翁。

【白话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四面的都是山。远远看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美的地方,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前行六七里,一座亭子的亭檐翘起,就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高踞在泉水边,这就是醉翁亭。太守观赏山水的乐趣,从内心里领悟到,又寄托在酒上。再加上芳香的野草、浓阴的大树,美好的景色真是无穷无尽。
游玩的情形,山中的野味,原上的珍蔬,酒水清,泉水甜,觥满杯盈。之后太守喝醉了,人们依然大声喧哗笑闹,这是宾客们尽情快乐的景象。而且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若问当时的太守是谁,自然是醉翁欧阳修。

【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而黄庭坚的《瑞鹤仙·环滁皆山也》用独木桥体,隐括欧阳修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同字协韵,唱叹有情,尽得原作之神韵。

解决方案2: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词作,为作者用独木桥体,隐括欧阳修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写成。词的上片首句写出环滁皆山的空间环境,接着写琅琊山林木繁茂,幽深秀丽。继而指出太守之乐不仅是乐山乐水的自然美景,更主要的是“得之心、寓之酒也”,故而乐亦无穷;下片写人的游乐,作者着力表现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极度渲染他与众宾客的山肴泉酒之饮食热闹氛围。这种非丝非竹之乐所以乐,则是太守与民乐其乐的结果。山谷此词隐括全文,全篇处处能表现乐于游山玩水和与民同乐的情谊。能于隐括之中不失其精神,实为难得。若加苛求的话,那么词中多袭原文,创寓新意稍嫌不足。但仍然瑕不掩瑜。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