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风险中性经典案例分析本节将使用具体案例来说明企业该如何选择风险管理的组合以及使用风险管理组合的效果。
案例一:使用贸易融资与即远期结售汇的组合优化风险管理方案
交易背景
国内某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生产所需原材料中有部分需要进口,而其它成本与费用均在国内产生。企业的财务报告货币为人民币。某年3月1日,企业的财务规划显示,3个月后企业将有一笔100万美元的支出用于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进口,6个月后将有500万美元的出口收入,其它美元支出暂无。由于担心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而造成企业的汇兑成本上升,企业希望对其外汇收支进行汇率风险的管理,并希望尽量降低风险管理成本。
方案设计
根据企业的收支结构,企业既有美元的收入,也有美元的支出,但时间上不相匹配,并且美元收入的金额远远大于美元支出的金额,多余的美元需要结汇用于国内支出,因此企业可以使用掉期来解决外汇收支在时间上不匹配的问题,而剩余的外汇收入可以使用远期结汇来锁定结汇汇率。当然,为了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企业还可以使用贸易融资与即远期结售汇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提前收汇、锁定汇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以下计算涉及如下数据:人民币利率3个月1.71%,6个月2.07%,美元LIBOR3个月4.92%,6个月5.04125%,客户贸易融资利率LIBOR+50BP,计算结果的货币单位为百万人民币,负值代表支出。
方案一:100万美元的远期对远期掉期,400万美元的远期结汇。
3月1日现金流量0
6月1日现金流量-1×7.9696
9月1日现金流量7.8829×4+7.8829×1
方案二:500万美元的6个月出口押汇,100万美元的即期对远期掉期,400万美元即期结汇,融资利息部分叙做远期售汇,出口收入美元用于出口押汇的本金还款。
3月1日现金流量1×8.0350+4×8.01
6月1日现金流量-1×7.95
9月1日现金流量-5×(5.04125%+0.50%)÷2×7.9224
方案三:100万美元的远期对远期掉期,400万美元的6个月出口押汇,400万美元的3个月远期结汇,融资利息部分叙做远期售汇,出口收入美元用于出口押汇的本金还款。
3月1日现金流量0
6月1日现金流量-7.9696×1+4×(1+4.92%/4)×7.9497
9月1日现金流量7.8829×1-4×(5.04125%+0.50%)÷2×7.9224
方案比较
经计算得到下面的收益比较图,可以看出方案一的总收益净现值最大,较方案二、方案三分别多收入1.6万人民币和2.5万人民币。
总结:由于过去,境内市场的远期报价曾经部分基于境外NDF,所以通过不同的组合能够达到价格发现的目的。在上面的例子里,由于远期定价符合利率平价的关系,所以未能通过贸易融资和掉期的组合获取更大的收益。
案例二:使用期权组合进行风险管理
交易背景
国内某企业向美国出口一批货物。双方于某年3月1日签立合同,合同约定以美元支付相应货款,货款总额为500万美元,结算日期为同年6月1日。当时,市场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看法不一,美元对人民币既有升值的可能,也有贬值的可能。
方案设计
该企业担心由于美元贬值而使其结汇的人民币收入减少,因此向银行提出外汇保值需要,并希望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银行为企业设计了三种方案。
方案一:为避免因3个月后美元兑人民币贬值而造成的结汇人民币收入减少,企业可以使用远期结汇交易锁定结汇汇率,使此笔收汇不受市场汇率的影响。结汇汇率为7.9620,则3个月后企业结汇的人民币收入为:
500万USD×7.9620=3981万(元)
方案二:远期结汇虽能将远期换汇的汇率锁定,但企业必须为此支付相应的贴水点差。锁定未来结汇汇率的另一种方案是企业同时买入一笔看跌期权、卖出一笔看涨期权,两笔期权(均为欧式期权)交易的要素如下:
1、买入看跌期权,标的美元兑人民币,执行价7.98,期限3个月,名义本金500万美元,期权费3.193万美元*。(*本文期权定价(包括波动率的定价)均参考Bloomberg报价及定价模型。)
2、卖出看涨期权,标的美元兑人民币,执行价7.98,期限3个月,名义本金500万美元,期权费3.4275美元。
交易期初,企业有期权费用净收入2345.00美元,将此笔期权费收入即期结汇,结汇汇率为8.0330,则此笔结汇换入的人民币金额为:
0.2345USD×8.0330=18837.39元(RMB)
期权到期日,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St<=7.98,则执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没有被执行。此时,企业以7.98的汇率卖出500万美元,换入的人民币金额为:
500万USD×7.98=3990万(元)
期权到期日,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St>=7.98,则不执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被执行。此时,企业仍是以7.98的汇率卖出500万美元,换入的人民币金额依然为:
500万USD×7.98=3990万(元)
期权组合的收益图如下:
最终,不考虑再投资收益,企业使用方案二共换回人民币3991.88万元,较方案一多换回10.88余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企业通过同时买入卖出两笔执行价、期限、标的、金额等要素相同的看跌和看涨期权,构造出了一笔实际上的远期结汇,不同的是,结汇汇率优于一笔简单的远期交易,增加了换汇收入。
锁定远期结汇的汇率一方面使企业避免了因未来美元兑人民币贬值而带来的结汇收入下降,但另一方面也使企业丧失了未来可能因美元兑人民币升值而带来的结汇收入的增加。若企业希望在降低一定风险的同时保留当美元兑人民币升值时获取更高收益的机会,则可以选择方案三进行避险。
方案三:
1、企业卖出看涨期权,标的美元兑人民币,名义本金500万美元,执行价8.01,期限3个月,期权费1.1335万美元。
2、企业买入看涨期权,标的美元兑人民币,名义本金500万美元,执行价8.0850,期限3个月,期权费1.0955万美元。
交易期初,企业有期权费收入380.00美元,期权费收入结汇(结汇汇率同方案二,为8.0330)则换入人民币3052.54元。根据期权到期日的市场汇率不同,企业的总收支情况有如下三种可能:
(1)St<8.01
两个期权均不执行,企业需在到期日即期结汇,总的收支情况如下:
500万USD×St+3052.54(元人民币)
(2)8.0100<=St<=8.0850
执行价为8.0480的期权被执行,另一个期权不执行,企业总的收支情况如下:
500万USD×8.0100+3052.54≈400.53万元(人民币)
(3)St>8.0850
两个期权均被执行,企业在到期日再叙做即期结汇,总的收支情况如下:
500万USD×8.0100-500万USD×8.0850+500万USD×St+3052.54=500万×St-37.1947万元(人民币)
方案比较
本例中的方案一、方案二与方案三是针对客户的不同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目标而设计,企业使用方案一和方案二能够将风险完全锁定,方案二是对方案一的优化;而通过方案三,企业既减小了美元兑人民币贬值情况下的机会损失,又保留了美元兑人民币升值情况下的获取更高收益的机会。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迟晓辉罗健宇)
专家评审委员会评论
点评人: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客户业务团队主管韦跃
该案例结构完整,包含市场背景,理论支持和案例分析三个部分,整体思路较为清晰,对基本理论部分的阐述是从为客户回避汇率风险,锁定或降低财务成本出发,致力于解决人民币汇率风险防范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
方案中所涉及的两个案例是为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而设计的管理方案,有较强的针对性,为目前客户在人民币汇率改革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案例中引用的“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框架”是目前国内银行在为企业提供汇率避险方案中应予以推广的概念,避险工具组合的概念介绍也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避险工具的基本功能和用途。
案例一简单明了,在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中可以让企业财务人员迅速接受并实施,也利于银行一线的客户经理说明和操作,易于推广。
案例二做为范例和理解期权组合的运用是可行的。其中的买入卖权和卖出买权的期权组合方案(即方案二),能够在相对比较高的价位锁定远期结汇水平,但对于当时市场条件和期权价格有严格的要求,银行在操作时需把握好时机,较多的参数和变量设计需要企业对期权运用有一定了解方能在第一时间把握并运用方案。
为企业提供避险方案,应对风险情景分析作充分的揭示。该套方案中的两个案例都向企业展示了避险或锁定成本的优势,方案设计者对市场走势和事件概率判断的观点较明确,但未清楚揭示汇率走势超出预期情景下隐含的风险。如案例二中的方案三,当汇率水平走到8.01以下时(即人民币大幅升值超过预期),企业将可能承受的巨大损失。
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工程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相信中国银行界在为企业提供汇率避险方面将会携手共进,尽快与国际接轨,能够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服务企业,真正在中国汇率改革的过程中实现银企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