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智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_上党梆子_的名实之辨与戏曲文化生态

_上党梆子_的名实之辨与戏曲文化生态

来源:微智科技网
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学术札记·

“上党梆子”的名实之辨与戏曲文化生态

李春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

中图分类号:I207.301

文献标识码:A

100029)

文章编号:1000-2987(2008)06-0120-02

出基本停滞;而罗戏、卷戏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上党梆子”成为名副其实的梆子戏。

上党梆子从最初的“土戏”到多声腔的剧种格局,再到当前单一声腔的剧种艺术,在上百年的历史变迁中,经历了较为五个声腔的同台演出,为这个剧种的复杂的变化。毫无疑问,

广泛地吸逐渐壮大提供了重要的艺术基础。特别是梆子腔,收了上党其他戏剧艺术的精髓,融合了宋元以来戏曲演出的诸多传统,不断地兼容并蓄,以其浓厚的地方音韵、丰富的表演形式,成为上党地区众多戏剧形态的翘楚。需要提出的是,上党梆子在成熟过程中,不但张扬了上党民间艺术的特色,而且将昆曲的音乐遗存吸纳到文武场音乐中;并且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打破五个声腔各自的局面,将梆子腔与其《三关排宴》,在音他声腔进行融合,例如60年代摄制的电影乐中吸收了部分二簧腔,80年代以来张爱珍的声腔流派展现出较多的二簧音乐特征,等等。当然,梆子腔的一支独秀是以其他四个声腔的逐渐衰退作为代价的。2006年上党梆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党梆子腔的文化遗产亟待保护,其他声腔的遗产流失就可见一斑了。

从上党梆子的名实之辨,可以看到上党梆子五个声腔彼此竞技、逐渐交融的发展历史。从清代中叶就逐渐形成的昆、梆、罗、卷、簧同台演出的格局,实际成为上党戏剧艺术成熟、发展的一个小生态。这个生态不但孕育了多声腔的戏剧演出形态,使其在流传到河北、山东后,一直保留着上党五声腔的精髓,而且也促成了单个声腔在这个格局中的发展。无论是早期昆腔大戏的地位显赫,还是梆子腔的后来居上,还是上党二簧在个别区域的兴盛,都是以这个小生态作为艺术母体的。当然,上党梆子无论是多声腔,还是单一声腔的艺术形态,都紧密依附着独特的上党文化大生态。在这个大生态中,浓郁的宗教祭祀礼仪、丰富的民间音乐、地方曲艺,以及千百年来上党人文、地理、历史环境等等,都成为上党梆子孕育、发展、传承、演变的基础。当代的上党梆子实际正是在上述两个生态中优胜劣汰的结果。

作为一个兼容了昆、梆、罗、卷、簧五种声腔的多声腔剧种,上党梆子在山西四大梆子中独具特色。但是,“上党梆子”一词,在近百年发展的历史上,其内涵却随着时间的流变“上党梆子”的名与实,存在很大差异。在不断地变化着,

上党梆子最早被清代官方称作“土戏”,这主要是相对于“大戏”———昆曲而言流行于官方社会,并履行官方教化的的。显然,从上党地区所存声腔来看,其时的土戏主要指的是展现上党方言特征的梆子土腔,也是后世所谓“州底派”、“潞府派”的梆子腔的声腔基础。

之后,“土戏”在清代后期的上党民间逐渐有了“大戏”的称谓。从中国古代戏剧的演化历史来看,土戏向大戏的转化需要向主流声腔剧种靠拢,此时期的大戏自然是包括了昆曲在内的多声腔演剧形态。光绪三年(1877),上党大戏流传至河北、山东后,都被称为“泽州调”,成为河北西调、山东枣梆的声腔基础。从目前西调、枣梆这两个剧种的文化遗存来看,当时所谓的“泽州调”实际上就是五个声腔的组合体。特“五套别如枣梆,其早期能够掌握五个声腔的班社,就被称为俱全”,而只唱梆子腔的,则称“一把锨”或“缺门”,这充分显示了上党大戏的多声腔特点。

“上党宫调”是23年(1934)泽州艺人首次赴太原公演时对上党大戏的命名。上党地区是传说中的诸宫调创始人孔三传的故乡,上党艺人用“宫调”命名上党戏曲艺术,除了追慕前贤的因素外,还来自于上党戏剧中保留了很多宋元时期的戏剧艺术形态,例如队戏、院本等戏剧和杂剧演出的一些。显然,上党宫调的内涵实际上超越了五个声腔的范畴,而成为上党地区古老戏剧艺术的总称。

“上党梆子”的最后得名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上党戏剧赴福建慰问演出时经蔡寒生先生提出并确定的。从50年代对上党戏剧艺术的整理资料来看,此时期的梆子腔,无论唱腔、剧目、表演、演员等,都已经成为上党诸声腔中最具影响的戏曲艺术,以梆子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的特点,就此确定。80年代以后,上党二簧成团;上党昆腔仅剩余10套剧本,演收稿日期:2008-06-03

·120·

李春沐:“上党梆子”的名实之辨与戏曲文化生态

剧的小生态建设,大的文化生态就会显得空洞而无意义,保护好大生态和小生态是保存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环节,这显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从中国传统戏剧的遗存来看,中国各地戏曲艺术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地附带着多声腔的特征,这主要来源于明清两代并没有很明确的剧种观念,以及旧日戏曲班社组班原则对于多声腔的作用。因此,保护好一个传统剧种,实际上就要在鉴别好这个剧种所包含的多元遗产的前提下,尽量地把历史上对剧种有所作用的诸多艺术元素进行保护,维护好戏曲小生态的活态特征。

显然,从上党梆子的名实之辨和这一剧种独特的大、小生态的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到:关注大生态与小生态的流变规律,对于保护中国各地古老的戏曲文化艺术遗产,对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需要继续深入。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来看,对于任何活态的文化艺术,要想保存其原生态的纯粹性,就不得不关注其自身生态的生存发展状态,不得不认真审视它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的运行法则。因此,研究大生态与小生态互动发展的规律,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忽略了这种大、小文化生态圈的交融演变,就必然会导致许多珍贵的艺术遗产流失。从半个多世纪的剧种改革看,上党梆子确实对其多声腔小生态存在较为严重的忽略。除了上党二簧的部分传统剧目如《打金枝》、新编传统戏《皇帝与门官》还在上党流行外,上党梆子的传创编主要集中在梆子腔,而昆、罗、卷三个声腔已经消失。承、

上党梆子的一枝独秀实际标志着多声腔小生态的失衡和断裂,这是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的事情。

当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对于文化生态保护的观念也不断取得推进,文化生态对于传统戏剧的作用和意义基本上还是能够被人接受。但是,忽视了戏

试析赵树理小说写作策略的内在矛盾

乔林晓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太原

中图分类号:I109.9

赵树理曾经说过:“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家。我只想上

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封

[1]

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学家就是我的意愿。”“文

0300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87(2008)06-0121-03

[2]

法,于是,我就写了这篇小说。”

趣味意识是与消遣、娱乐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问题意识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概念,二者甚至是一对矛盾问题意识与趣味意识在他体。从赵树理创作的整体上把握,

的写作生涯中若隐若现地存在着。从20世纪40年代赵树理成名到20世纪60年代末他的创作终止,问题意识与趣味意识其实是作为一对矛盾而体现出来的,40年代作为赵树理写作的鼎盛期,问题意识与趣味意识曾经很好地统一在他的写作实践中;到了50年代,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对文学的规范与要求越来越严格,赵树理的写作也越来越受到外界的诟病,问题意识与趣味意识在他的小说中开始呈现出的征候;60年代后期,随着政治空气的日益紧张,文艺界对赵树理作品批判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问题意识与趣味意识这对矛盾体在他的写作实践中已经趋于瓦解。

摊”的写作立场决定了赵树理与众不同的文学追求与审美取向。对趣味的特殊喜好便是这一写作立场的衍生物,可以说,趣味意识是赵树理写作生涯中尤其注重的东西。同时,在赵树理在写作活动中还尤其强调“问题”意识,他在谈到自己的创作宗旨时认为:“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在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例如我写《李有才板话》,那时我们有些地方的工作不够深入,特别对于狡猾的地主还发现不够,章工作员式的人多,老杨式的人少,应该提倡老杨式的作收稿日期:2008-06-07

·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