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智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来源:微智科技网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面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四大平衡及四大滴定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了解元素化学的性质与应用,并且能熟练运用基本原理,结合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分析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目标,为学生后续化学化工类课 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结构、酸碱平衡与滴定、配位平衡与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滴定、沉淀平衡与滴定、无机元素化学等多个章节的内容,具有知识点多、逻辑性强等特点。由于该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过于抽象,需要掌握的元素性质过于繁琐,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一味地采用简单说教、鸡汤式地劝导,难免会让课堂陷入尴尬,让学生感到疲惫。因此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巧妙地挖掘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恰当地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对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1、科学家故事引申出科研精神和家国情怀

无机及分析化学领域重要理论地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史实故事,这些故事无不蕴含着思政元素。在重要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合适的科学故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以科学家的良好思想品德去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兴亡以及文化的传承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以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例如在讲绪论部分时,可以先以我国古代冶金、印染、制陶和火药等技术来讲述 化学学科发展的光辉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然后再讲述近代由

于科技落后而被列强侵略和压迫,以及近年来我国科技奋起急追时遇到的欧美科技霸凌,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以及科技发展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化学的学科中不断探索,树立远大的科研目标。在讲授碱金属元素时,可介绍侯德榜先生的“侯氏制碱法”打破了欧美对我国长达70年的技术封锁,为我 国的工业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以此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增强爱国情怀。

2、化学定律和原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人生哲理

无机及分析化学中包含许多定律知识,这些知识非常抽象难懂,但是如果将这些定律与人生哲理和思政元素相结合,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又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比如在讲授测不准原理时,通过核外电子的位置和速度的不可准确测定引申出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在讲授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时,明确平衡是一定条件下的平衡,条件变化平衡就会发生移动,为此我们可以创造条件使平衡向有利的方向进行。这里面可以挖掘的思政点是做科学研究同样会面临着顺境和逆境,只要我们不畏艰辛刻苦攻坚,就一定能够抵达科学的顶峰,牢记董必武先生的教诲“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同时在教学方式上可以设计逆水行舟的动画,生动展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人生哲理。在讲授酸碱滴定曲线的绘制时,引入酸碱滴定的视频与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滴定过程中指示剂颜色的变化过程,引出滴定突跃的概念。这里面可以挖掘出的思政点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质的飞跃,量变是 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3、从化学发展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包括衣、食、住、行,社会发展,如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促进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是,随着化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客观、准确、全面地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以及化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因此,在绪论部分关于化学的发展历程内容的学习中,可教导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任何事物都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培养学生的辩 证思维,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再比如,在酸碱平衡章节中,

人类对酸碱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起初对酸碱的认识主要从感官开始,通过味觉来进行辨别,随着对于物质组成和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从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方面认识酸和碱。18世纪后期,阿仑乌尼斯提出酸碱电离理论来区分酸碱,但该理论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又相继出现了软硬酸碱理论、酸碱质子理论等。科学会随着技术理论的不断提升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教导学生既要尊重科学,更要尊重事实。科学的发展并非墨守成规,而是一个不断怀疑、纠错的探索过程,以此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树立 正确的学习态度。

4、从化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教导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定量分析的误差和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充分说明实验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来源于精准的操作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将导致分析工作功亏一篑,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精益求精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滴定分析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的讲解过程中可以提醒学生,在四大滴定中,使用滴定液和待测液及辅助试剂时,应注意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还应该注意有安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健康和安全的理念,树立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的观念,破坏环境就是犯法,培养 学生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

三、案例信息

知识目标: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形成过程;熟悉周期和族的概念;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掌握元素基本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 律。 教学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 目标 精神。 思政目标:通过化学家门捷列夫对科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执着与坚持精神,引导学生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勇攀高峰,培养大无畏的科学精 神和工匠精神。 教学 内容 分析 1、由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则推导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由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推测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复习旧课:提问: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三大规则是什么(3分钟)? 引入新课: 1、学生根据课前学习任务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三大规则,动手写出3号、6号、10号、15号、20号、24号、30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同时观察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并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它们的原子结构与周期表的关系(8分钟)。 2、教师答疑(5分钟),总结重点(3分钟),指出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课堂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并对二者的区别做出解释。然后引导组织学生用手机查阅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过程(2分钟), 与实 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2分钟)。 施 3、学生结合课前学习任务及高中阶段所学的Na、Mg、Al的金属活泼性及F2、Cl、Br2、I2的非金属性,通过小组讨论(5分钟),推测元素基本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及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所呈 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3分钟)。 4、教师答疑(5分钟),总结重点(2分钟)。 5、新课总结(4分钟),做课后练习,判断某些元素性质的大小规律(6分钟)。 6、布置课后作业和下节课结合网络资源进行自学的学习任务(2分钟)。 1、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书写特定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找出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加深了记忆。 教学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团队合作精效果 神。 分析 3、通过教师答疑、总结重点,解决了教学难点,强化了教学重点,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 4、通过课前任务的布置,督促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5、通过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过程,引导学生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勇攀高峰,培养学生大无畏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