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智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道士塔

道士塔

来源:微智科技网
道士塔

教学目标1. 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2. 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3. 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读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一)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予”,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二)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介绍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代表作主要有两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他是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 三、介绍、展示敦煌魅力

A、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一站就是敦煌

B、神奇传说:公元336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像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尊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继而有所顿悟,它庄重的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造窟筑佛像,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是远近的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

1

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

C、敦煌位于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的最南端。它是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千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

D、莫高窟,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 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和佛经,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包括洞窟550多个,壁画5万多平方米,有彩塑像2100多尊,文献资料四五万册。

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疏忽和朝廷能够的,莫高窟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国。目前,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万余册,英国图书馆藏有11297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有6000册,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1050册,日本私人藏有592册,此外还有2700余册分散于各地。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哪一个不为之悲愤?余秋雨,正是这样一个用它的笔书写这种悲情的人。 四、朗读课文:

五、思路梳理:作者对这些宝物的损失感到十分痛心并从中深省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作者即是根据这一思路行文的。

六、小结: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 整体感知

下面给五分钟给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本文有四个部分,思考一下各个部分各讲了些什么,(一)请同学起来回答。 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关系并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古代的悲剧:一个普通农民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他从外国冒险家的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第二部分: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点出敦煌文物被盗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源:旧中国的落后和统

2

治者的。作者用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惟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作者坚信敦煌学在中国。

在作者的“恨”之中,给读者广阔的思考余地。既写出了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也写出了作者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还给世人以警醒。事实证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学在中国。 (二)师生概括各部分内容。

让学生试着为每部分添加一个恰切的小标题,要求简洁切题。 学生自己先拟,然后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可有两种方法:一是摘录原文中的句子;二是自行设计。 参考示例一(摘录原文):

第一部分: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第二部分:一片惨白

第三部分:中国的荣耀与耻辱 第四部分:敦煌在中国 参考示例二(自行设计): 第一部分:千古之罪谁当诛 第二部分:愚昧对文明的修葺 第三部分:野蛮对文明的拯救 第四部分:此恨绵绵无绝期 参考示例三(自行设计):

第一部分:道士塔中王圆箓 敦煌石窟枉守护 第二部分:无知道士瞎折腾 灿烂文化毁灭中 第三部分:只因物多运费高 管叫遗产他乡跑 第四部分:敦煌专家研究苦 忍辱负重保财富 五、课堂小结:

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逐步深化。 六、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2.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对作者在文中所述情感进行分析;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习了文章的内容,熟谙了敦煌文物盗掠的经过。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强烈的抒情意

3

味。可以说,文句蕴含内容十分丰富,每一个句子都浓缩了作者的深情。

二、具体研习

1.提问:作者对敦煌历史和文化持什么态度?

明确:莫高窟,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莫高窟被掠,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提问:偌大的敦煌,前后十多年,在王道士的手中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请结合文中的句段来回答。

学生思考后,教师可出示投影:

(1)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2)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3)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

(4)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5)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而中国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6)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7)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明确:借助上述语段,作者饱含怨愤之情写出了王道士的愚昧而贪财的形象;满清及而,且对历史和社会不负责的态度。 板书:

王道士:涂壁画、毁雕塑、塑怪像: 惋惜与痛苦 受愚弄、贪小利、宝: 痛恨与无奈

4

满清:了无赤肠、不负责任、中饱私囊: 哀痛 外国冒险家:餐风宿露,冒着危险,愿意吃苦,欺骗掠夺:谴责

3.学生思考:作者对敦煌文化的当家人王圆箓持什么看法?敦煌文化在王道士手中被盗掠,作者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教师点拨。 出示投影:

(1)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2)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3)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再作下一步筹划。

(4)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7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5)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 (6)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趴在洞窟里随手捡翻。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趁下次到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

(7)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

明确:作者对当莫高窟家的王圆箓,既对其愚昧麻木表示痛恨,又对其出卖文物表示愤慨。对敦煌文物在王道士手中被盗掠,作者的心情是矛盾而复杂的:不愿被盗掠,但是针对当时乃至后来的社会又深表遗恨,因为他们并不能很好地保存文物。

4、敦煌文物遭盗毁,余秋雨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挽救的?怎样理解他的举动?

明确:a、低声哀求――“等一等”(想阻止悲剧,但为力) b、拦车队,大哭一场――“难”(遗产无处安放,无助无奈)

5、偌大的敦煌文物,竟然毁在一个愚昧无知的小小的道士手里,这真是莫大的讽刺莫大的悲哀。作者对于整个历史事件的思考是什么? 明确:寄希望于新时代的学者和爱国者。 6、体会文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明确:可以文章第二部分为例。首段写到:“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7”劈头就是一段议论,悲愤之情跃然纸上。接着叙述王道士破坏敦煌文物的罪恶行径,无奈中兼

5

有揶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悲痛之情的进发,“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这是一种出于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的神圣之情。 三、揣摩词句的深刻含义 出示投影: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2.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3.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4.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5.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比之于被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学生思考后明确:

1.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走,不能仅看成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和愚昧,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斑。从这个意义上说,敦煌的无价之宝竟被斯坦因之流轻轻巧巧地从愚不可及的王道士处骗走、掠取,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不懂得文物的价值更不明了何为爱国主义,他对宗教的虔诚使固有的愚昧衍生为痴呆和狠琐,他的行为于国于民罪不可赦,但与割地以保王位的统治者相比不过是“小鬼见阎王”。况且,王道士正是那个时代统治阶级造就的怪胎,那个时代给他提供了祸及千古的“机遇”,说“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定位是准确的。

2.作者满怀着沉郁和无奈回顾那不堪回首的一幕:敦煌文物一批一批被“文明”的强盗掠走,流失异国难以回归。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一一作者用“伤口在滴血”五个字揭示了这一比喻的含义。 3.“童话”一词在这里另有指代意义和鲜明贬义,实际是指恬不知耻的骗人的鬼话。“童话”二字,将斯坦因丑恶的嘴脸和王道士愚昧可怜的形象勾勒得清清楚楚,尽现学者散文遣词用语的魅力。 4.这两句话里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感情。“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当然不是为了称誉外国文化强盗,这里有鄙视的成分。因为帝国主义的强权和霸道的文化观念“实干”,必然要玷污人类文明。作者承认他们“在学术上”的见地,意在指出他们的欺骗性。“但是”一句是表意的重点:句中“遗忘”这个词有很强的讥讽意味一一分明是有意掩盖!“极基本的前提”指的是,那些被帝国主义学者占有的珍贵文献和无价宝物本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来供奉在中国敦煌

6

的石窟里!这一句蕴藏着愤怒和尖锐的批判。 5.这两句话是对当年统治阶级的声讨。他们、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隙可乘掳掠我国国宝。这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比之于被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体味“前提条件”和“有时狠狠心”这几个字,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在痛苦中蕴涵的强烈愤懑。 ※ 研究探讨:

⑴怎样理解一个日本学者的说明?

明确:国外掠夺者可以掠夺走敦煌文物,但带不走敦煌文明,它的根在中国。

⑵面对日本学者的发言,中国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默默地”表达了中国专家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①因为敦煌是中国的;②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情感是压抑的。

(3)作者引用了一个青年的诗句------我好恨 思考:u 恨什么? u 恨的实质是什么? u 怎样写恨的?

u 你怎么评价这种写法?

恨:王道士的愚昧无知、、外国强盗贪婪无耻 师:这种恨实际上是什么情感呢?(爱。爱什么?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师:讲得好!作者得恨源于作者的爱。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恨之切,也显示他爱之深啊! 四、课堂小结

文章由道士塔引出了一段外国侵略者欺骗和掳掠敦煌艺术以及封建统治者糟践敦煌艺术的史实,抒发了作者充满屈辱和愤懑的情感。文中生动地描述复原了历史陈迹,“枯骨生肉”,使人读起来如置身其中。同时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使文章具有凝练的表意内涵,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

作者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道士塔》通过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的愤怒,对文明的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主权。

五、布置作业:任选下列一个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随笔。 (1)谁是敦煌的罪人; (2)学者还是强盗 ; (3)主权回归与文物回归 ; (4)敦煌再辉煌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