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模拟试卷13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 关于法的规范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道德虽然也是规范,但不具有社会规范性 B.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针对行为而设立的 C.《民法通则》的适用对象是特定的人
D.某市人民针对某一刑事案件所作的民事判决书是可以反复适用的
正确答案:B
解析:道德也是规范,具有社会规范性,故选项A错误;《民法通则》的适用对象是不特定的人,故选项C错误;某市人民针对某一刑事案件所作的
民事判决书只能针对该特定案件适用一次,故选项D错误。
2. 下列关于法律原则作用的选项哪一项不能成立?( ) A.法律原则是国家制定法律的依据
B.法律原则为人们提供具体的行为标准,并为司法机关提供审判案件的确定依据
C.理解法律原则有助于完整地把握法律整体,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更好地适用法律
D.公民理解法律原则也能够更好地保障自身的权利,规范自己的行为
正确答案:B
3. 处理法的价值冲突,一般有三种主要原则:价值位阶原则、个案平衡原则、比例原则。在下列事例中,哪一项体现了个案平衡原则?( )
A.在抢险救灾中,王某认识到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同意救灾队拆掉了自家篱笆作为救灾物资
B.李某向起诉要和妻子离婚,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李某的妻子正在怀孕期间,遂判决二人不得离婚
C.出租车司机张某送孕妇去医院,途中孕妇临产,情形危急,为了争取时间,张某将车开到了非机动车道上调头,结果被交警拦住并被告知罚款,经过张某的解释,交警不仅没有处罚,还用警车为它开道,将孕妇及时送到了医院
D.在一起遗产纠纷案件中,继承人甲、乙两人按法律规定应当平均继承遗产,但由于乙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无劳动能力,法官判决乙继承了70%的遗产
正确答案:D
4. 《刑法》第25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关于该条文,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条规定属于强制性规则 B.该条规定不属于法律原则
C.该条规定属于法律规则中的授权性规则
D.该条规则体现了法对人们的行为的强制和引导的功能
正确答案:C
解析:该条规定属于法律规则中的义务性规则。 5. 某村一对青年男女依照当地的习惯举行婚礼(尚未领取结婚证),几天后,新娘逃走并向机关控告新郎强奸了她,当地机关以涉嫌强奸罪立案并逮捕了新郎,后审理认为强奸罪成立并判处有期徒刑3年。当地村民对此反映强烈,按照当地习惯法办完喜事新娘便是新郎家的人,强奸之说实在是荒唐。对此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习惯法和国家法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不一致 B.习惯法有自己存在的基础、价值和实施方式
C.习惯法应该以国家法为标准,按照国家法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审视和调整 D.形式的法律与社会实际的生活产生距离,不利于国家立法目的的最终实现
正确答案:C
解析:习惯有自己存在的社会基础和价值,是社会长期发展的方式,反映了一定地域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时的确与国家法的规定不一致,甚至是冲突,但这不是说要习惯法必须同国家法保持一致,国家法在制定时也要考虑法律是否同人们的传统价值相契合,要通过民主立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凝聚人们的共识,更
好的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同人们的社会生活相一致。因而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6. 以下有关法律责任的说法,正确的为哪一个选项?( )
A.某烟酒批发商暴力抗拒工商局执法人员检查,并将执法人员打成重伤,除承担行政责任外,还将承担刑事责任
B.甲乙双方签订了一个买卖合同,按照合同规定,甲应在合同签订后3日内将3000斤优质大米交付给乙;在履行期内,乙享有民事权利,而甲承担民事义务
C.《》是国家根本大法,其他所有基本法律都据此制定;所以,触犯了《刑法》或者违反了民法中强制性规定的行为都是违宪行为,要承担违宪责任
D.民事责任属于法定责任,因此不允许当事人协商免除
正确答案:A
解析:对法律责任的理解。B项“甲乙双方签订了一个买卖合同,按照合同规定,甲应在合同签订后3日内将3000斤优质大米交付给乙;在履行期内,乙享有民事权利,而甲承担民事责任”,错误之处在于履行期内,甲、乙双方都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而不是单方面的。C项“是国家根本大法,其
他所有基本法律都据此制定;所以,触犯了刑法或者违反了民法中强制性规定的行为都是违宪行为,要承担违宪责任”,这一选项的错误之处在于触犯了刑法或者违反了民法中强制性规定的行为没有直接违反,不是违宪行为,因此不应
承担违宪责任。D项民事责任属于法定责任,但是法律允许当事人协商免除。
7.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法律的内部证成是指法律决定必须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从相关前提中逻辑地推导出来;法律的外部证成则是指对法律决定所信赖的前提的证成
B.法律的内部证成保证了结论是从前提中逻辑地推导出来,它对前提是否是正当的、合理的没有任何的保障
C.法律的外部证成关涉的只是从前提到结论之间推论是否是有效的,而推论的有效性或真值依赖于是否符合推理规则或规律
D.在法律适用中,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是相互关联的。外部证成是将一个新的三段论附加在论证的链条中,这个新的三段论是用来支持内部证成中的前提
正确答案:C
解析:法律的外部证成关涉的是对内部证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即对前提的证立。
8. 当谈及“理性的目的”所指向的对象时,拉伦茨认为:“其一关涉被规整之事物领域的结构;反言之,连立法者也不能改变的实际的既存状态,假使他要合理地立法的话,在作任何规整时,他都必须考虑及此;另一类是一些理性的原则,其隐含于规整之中,只有借助这些原则才能掌握并且表达出规整与法理念间的意义关联。”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是法律解释中的哪一种?( )
A.历史解释 B.体系解释 C.比较解释
D.客观目的解释
正确答案:D
9. 关于法的继承的根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哪一项?( ) A.法的继承性源于统治阶级的需要
B.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性决定了法的继承性
C.法的相对性决定了法的发展过程的延续性和继承性 D.法作为人类文明成果决定了法的继承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A
10. 下面关于法律传统、法律文化、法律意识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法律意识同法律文化关系密切,与法律规范和法律行为等因素没有关系 B.在同一国家内部法律文化是统一的
C.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法律文化不会有很大差异
D.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中的基本组成要素
正确答案:D 解析: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中的基本构成要素,法律意识与其他的法律现象,如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行为等,既有有机的联系,又有相对的性。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由于地域的差异、风俗的不同,人们对法律的认同所形成的法律文化也是不同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法律文化自不相同。因而ABC三个选项是错误的。
11. 下列关于法与社会的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哪一项?( )
A.法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
B.法须以社会为基础,表明制定、认可法律的国家以社会为基础,国家权力以社会力量为基础;同时可以说,国家法以社会法为基础,“纸上的法”以“活法”为基础
C.法对社会的调整,首先是通过调和社会各种冲突的利益,进而保证社会秩序得以确立和维护
D.法以社会为基础,不仅指法律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于社会,而且还指法律变迁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完全一致
正确答案:D
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51-90题,每题2分,共80分。
12. 下列哪些情况符合适用法律原则的条件?( ) A.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
B.除非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否则不得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 C.没有更强的理由,不得径直适用法律原则
D.为了将法律原则适用带来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之内,需要设定严格的条件
正确答案:A,B,C,D
13. 下列哪些法律行为还需要其他法律事实,才能导致有关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
A.容某与鄂某纸上协议离婚
B.某公司到保险公司为其员工丙办理投保手续 C.小于将自己的私房卖给小孔
D.万先生参加所在选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正确答案:A,C
解析:对符合法律事实的行为的理解。离婚和房屋买卖都需要经过登记、批准等行为才能成立。
14. 英国某曾审理一件颇为棘手的刑事案。一名叫乔治的年轻人设法进入某皇家空军机场,坐在机场跑道上观看天上的飞机,被带走并于几天后被送上法庭。乔治的辩护律师为其辩道:《官方机密条例规定》:“不得在禁区附近妨碍皇家成员的行动。”虽然军用机场是个“禁区”,乔治也妨碍了皇家成员的行动,但是,他不是在“禁区附近”而是在“禁区里”做的事。条例只规定了“在……附近”,没有规定“在……里”,所以依据这条规定是不能处罚乔治的。律师还提醒法官注意,英国是个法治国家,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官在对此案进行裁决时甚感为难。对此,下列哪些评论是正确的?( )
A.作为法律载体的语言本身存在局限性
B.立法者的用语与其本意不合,可能造成立法意图与法律文字表现的背离 C.立法者不可能预见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并据此为人们设定行为方案 D.法律具有滞后性,总体上落后于社会生活实际
正确答案:A,B,C
15. 一天晚上,田某从同学家归来,路过一条偏僻的胡同时,从胡同口处跳出一个持刀青年黄某。黄某持刀逼向田某并让他交出钱和手机。田某见状扭头就跑,结果跑进了死胡同,而黄某持刀紧随其后。慌乱害怕中,田某拿起墙角的一根木棒,向黄某挥去,黄某应声倒下。田某立即向派出所报案,后经查验,黄某已死亡。对此,下列哪些评论是不正确的?( )
A.田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应当免除法律责任
B.田某的行为虽然属于正当防卫,但仍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C.田某的行为属于自助行为,符合自助免责的条件
D.田某虽然在事实上造成了黄某的死亡,但其不具备法律上应负责的条件
正确答案:A,B,C
16. 下列哪些选项的说法可以成立?(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和立法法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同和法律相抵触的行规,有权撤销同、法律和行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和立法法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正确答案:A,B,C,D
17. 《行政诉讼法》第53条第1款规定:“人民审理行政案件,参照部、委根据法律和的行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所在地的市和经批准的较大的市的根据法律和的行规制定、发布的规章。”关于这一规
定,下面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
A.由于规章只是作为人民审理行政案件的参照,所以规章不属于法的正式渊源
B.人民发现规章与法律、行规的规定不一致时,应当适用法律、行规的规定
C.人民发现规章与法律、行规的规定不一致时,应当适用规章的规定
D.当部、委制定的规章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规章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应当优先适用部、委的规章
正确答案:A,C,D
解析:选项A的前半段是正确的,但规章属于法律的正式渊源,故A项错误。B项是正确的,选项C错误。部门规章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规
章发生矛盾时,应当报由裁定,因此选项D错误。
18. 某法官在审理一起刑事案件过程中,需要对我国《刑法》中的“人户盗窃”中的“户”进行界定,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哪些?( )
A.一般而言,某法官应当首先使用文法解释的方法
B.如果文法解释不能取得满意的解释,张法官还可以使用系统解释的方法和目的解释的方法
C.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关系并不固定
D.由于解释方法不同往往带来解释结果的差异,所以在对法律进行解释的过程中,法官往往只能选择一种方法进行解释
正确答案:A,B,C
19. 一般认为,法律产生的主要标志包括下列哪些选项?( ) A.特殊公共权力系统即国家的产生 B.权利和义务观念的形成 C.文字的出现和广泛使用 D.法律诉讼和司法的出现
正确答案:A,B,D
20. 下列哪些选项说明了法治所体现的法律价值、法律精神?( )
A.在法治社会,法律必须体现人民主权原则,必须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并体现客观规律,是以维护和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为目标的
B.法律必须以保护人民权利为核心,尊重和关怀,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非依正当的法律程序不受剥夺,一切非法的侵害都能得到公正、合理、及时的处理
C.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法律,权力必须在法定范围内行使,权力必须互相制衡,滥用权力应受到追究
D.法律至高无上,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
正确答案:A,B,C,D
21. 关于法与社会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哪些?( ) A.现代社会中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B.为了加强法治就必须把法律作为社会中唯一的调整规范 C.法律的变迁要同社会的变迁同步
D.法律并不是于社会的,而是社会的一部分
正确答案:A,C,D
解析:社会是个复杂的统一体,法律是社会的一部分,法律的变迁要同社会的变迁相适应。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并不是把法律作为唯一的调整规范,忽视其他社会规范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22.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产生于人类社会自身的需要,但是通过法律的施行和法律的社会作用,法律也会对社会的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法律是社会运转的一种重要调整机制。法律对社会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
A.法律直接导源于人性需求,产生于人的本质需要,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化需要
B.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一旦规范化、确定化、制度化后就必然落后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通过法律的方式实现社会关系的变革能够改变这种状况,法律能够推进社会变迁
C.法律能够通过强制力进行制裁或者补偿,解决社会矛盾,处理社会纠纷,从而解决社会冲突
D.法律本身的生成特征决定了法律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存在,因而法律能够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
正确答案:A,B,C,D
解析: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运转的一种重要调整机制。主要表现如下:法律形成社会共同目标和价值;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满足社会成员社会化的需要;法律推进社会变迁;法律解决社会冲突。四个选项的表达都是正确的。
不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91-100题,每题2分,共20分。
23. 下列关于法律渊源的表述,哪一或哪些选项可以成立?( ) A.古希腊最早的法律渊源是神谕,这是早期的习惯法 B.公元426年,罗马的狄奥多西二世颁布《引证法》,规定伯比尼安、保罗、盖尤斯、乌尔比安、弗洛伦丁五大法学家的著作具有法律权威性,意见分歧时依多数人观点;持平情况下以伯比尼安的观点为优先
C.在南京国民时期,判例和解释为重要的法律渊源
D.非国家主义的法源理论认为除了以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作为法律渊源外,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和发挥效力的各种规范、学说等也是法律渊源
正确答案:A,B,C,D
24. 关于法律解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法律解释的任务,就是要确定某一法律规定对某一特定当事人是否有意义,即具体事实的需要
B.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受解释学循环的制约 C.法律解释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
D.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规定和它的附随情况
正确答案:A
25. 下列属于正式法律解释的是哪一或哪些选项?( )
A.法制办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公路法》中征收燃油税所作的解释
B.某刑法权威学者在担任辩护人时对《刑法》第6所作的解释 C.某法官在审理一民事案件时对《合同法》第59条所作的解释 D.全国常委会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所作的解释
正确答案:D
解析:正式的法律解释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约束力,所以ABC三项都不属于正式解释,只有D项属于正式法律解释。
26. 某气雾剂公司生产的卡式炉燃气罐属于不合格产品。某厨房配套设备用具厂生产的卡式炉的质量存在缺陷,甲在使用时发生爆炸,其女儿脸部大部分受伤并且留下疤痕,查明上述缺陷是造成事故的原因。在诉讼中,甲要求被告赔偿其女儿的精神损失费,被告均承认自己有错,但是均不认为其应当对精神损害赔偿承担责任,理由是法律没有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法律确实没有规定)。法官在判决中却支持了甲的请求,法官对此在判决书中指出:“根据《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的原则和司法实践掌握的标准,实际损失除物质方面外,也包括精神损失,即实际存在的无形的精神压力与痛苦。原告在事故发生时尚未成年,烧伤造成的片状疤痕对其容貌产生了明显影响,严重地妨碍了她的学习、生活和健康,除肉体痛苦外,无可置疑地给其精神造成了伴随终身的遗憾与伤痛,必须给予抚慰与补偿。”法官在这个案件中使用了下面哪一或哪些推理方法?( )
A.归纳推理 B.辩证推理 C.演绎推理 D.模拟推理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中法官对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的实质内容进行了价值评价,所以为辩证推理,而归纳和演绎推理则是形式推理。
27. 以下关于法律意识的判断。正确的是哪一或哪些选项?( )
A.中国古代老百姓说:“民不与官斗”,属于法律心理 B.“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属于法律心理
C.新闻办发布《中国的法治建设》,反映的是法律思想
D.某法理学教授对法治的看法属于法律思想
正确答案:A,C,D
解析: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情绪,是法律意识的初级形式和阶段。法律思想是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选项B虽然是一种心理,但与法律没有直接关系,不属于法律心理。
28. 下列哪一或哪些选项正确表达了法治的含义?( ) A.法治是指一种治国的方略、社会方式 B.法治是指一种依法办事而形成的法律秩序
C.法治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
D.法治是指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过程
正确答案:A,B,C 解析:法治的含义。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为法律继承。
29. 下列关于法与传统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哪一或哪些选项?( ) A.萨维尼认为,凝聚着民族生活传统的习惯才是法的主要渊源和生命源动力
B.传统对于法,不仅具有经验意义上的历史价值,而且就是现实法的组成部分
C.现实的法也是历史的,本身就包含一定的历史经验 D.越是开放的社会,越是具有自己浓厚历史传统
正确答案:A,B,C
30. 关于法律与,下列哪一或哪些选项的表述能够成立?( )
A.在未来复杂、激变的法治社会中,将仍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重要性
B.在实践层面,法律与执政党的实际地位和效力可能会存在某种冲突和矛盾
C.法律是实现执政党的最为重要的手段
D.为制定法律提供了成熟的实践经验,提供了现实可靠的基础
正确答案:A,B,C,D
31. 某省会市的《学校安全条例》规定,学校不得组织未成年学生参加抢险、救灾等危险性活动。这一条款意味着,在该市组织未成年学生参加抢险救灾活动被视为违法。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或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这为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权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根据
B.这一规定,是为了保证一方的绝对利益,而不允许牺牲较小利益,即使这种牺牲能带来较大的利益
C.保护更大利益是道德和法律的共同追求
D.这一规定表达的是“未成年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路,这不仅不符合传统美德,也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
正确答案:A,B,C
解析:法律与道德、保障等方面的实例题。“这一规定表达的是‘未成年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路,这不仅不符合传统美德,也不符合现代法治精
神”这一选项值得讨论,应该说这一规定于德、于法相符。
32. “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是应当由这个基础来说明。”关于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或哪些选项?( )
A.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法律
B.在社会形态发生变化时,法律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而在同一社会形态里,经济基础的局部变化,则很难引起法律的变化
C.法律对经济的作用,既可能是进步作用,也可能是阻碍作用
D.在阶级社会中,法律会成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对生产关系进行、改造或消灭的工具
正确答案:A,C,D
33. 关于法与关系的说法,下列哪一或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德国在纳粹时期糟糕的状况可以作为判断当时的法是“恶法”的一个标准
B.当遇到侵害需要救助和补偿时,司法权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当然权力 C.是现代法制的核心精神,也是法制的基本价值所在
D.一般所说的和保障,主要是从法定权利的角度进行的
正确答案:A,B,C,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