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广角OUOOUP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 0801 048) 京郊历史文化村落存续现状的探析 以北京东郊为例 口 戴林琳,吕 斌,盖世杰 [摘要]北京郊区有着广泛分布的历史文化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快 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及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浪潮中,这些村落正面临着严重的存续危机。从空间 维度、维度、经济维度三个层面对北京东郊历史文化村落的存续现状进行研究,可为后续各项保 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北京东郊;历史文化村落;存续现状;维度 [文章编号]1006—0022(2010)02-0061-05[中图分类号]TU984.199[文献标识码]B MultidimensionaI Research On t}1e ConsewalJon Status of the HistoricaI-CuItural Villages:A Case Study ofthe Eastem Subur1)ofBeijing/Dai Linlin,Lv Bin,Gai Shijie 瞩■删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icaI and culturaI resources ii1 Beijing,the historical-cultural villag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suburb of Beijing.but its status quo of existence is not optimistic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process fo urbanization and the tide of new countryside ocnstruction.Based Ol3 the briefly erview and discussion of the existing historical—culturaI village protec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ir resource quality,spatial ditsdbution characteristic,value evaluation and ocnservation status, then further analyzes their ocnserva6on status from three aspects:spatia1.policy and economic dimension in order to present scientiifc basis and rational thinking for the future protection work. W=l;v ̄lsl Eastern Suburb of Beijing,Historiacl-culturaI village,Conservation status,Dimension 历史文化村落是指在历史时期形成的、具 地域,相应地形成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形 有文脉特征且延续至今的古村落。历史文化村 式多样的历史文化村落,这些村落反映了各地 落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经由历史时期形成 各民族悠久的民间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 且基本形态得以保存的村落,一是基本形态改 等,被誉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 变但文脉特征得以保存的村落[1]。在现代生活 国宝”。近年来,历史文化村落受到了广泛关 中,这些历史文化村落既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 注,并引发了考察研究、旅游观光的热潮。但 要载体,也是不可再生的人类聚落文明的重要 是,大量村落由于保护意识淡薄、修缮工作不 遗产,它们形成和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背 力等原因,逐渐丧失其传统风貌和乡土风情[引。 景,延续至今的古代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 为发现和抢救村落的遗产资源,我国先 织关系,以及所展现出的物质形态,都具有极 后建立了两套保护体系,分别是历史文化名 高的探究价值[ 。 镇(村)保护制度。和“中国景观村落”保护制 度。。两套体系中,前者由组织,挂牌则 1研究缘起 意味着将由投入保护开发,因而更利于 推广实行,目前已拓展到省级名镇(村)的评 我国拥有较长时期的农耕文明及广阔的 定,并形成了国家级一省级的评价体系和保护 201 0年第2期第26卷61 体系[ ;后者由民间组织,刚刚开始 选的村落只能面临两种局面:一是继 村落。但在现有的两套保护体系中,只 推广,尚处于学术探讨阶段,影响力 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发挥了 续无法得到重视和扶持,逐渐衰落: 失原始风貌¨5_。 有门头沟区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 批至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 远远小于前者。尽管上述保护体系都 二是逐渐被纳入城镇化体系,完全丧 村和密云县古北口镇分别入选了第一 积极作用,但是从入选村落的绝对数 量、分布规律看,相对于现存村落总 量而言,入选村落数量仍极为有限, 且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大量未入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长达 数百年的农牧文明,现有3 953个行政 此外,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中,也仅有石景山区模式口,门头沟区 村(2007年统计数据),自然村则达上 三家店村、爨底下村,延庆县岔道城 万个,其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历史文化 村、榆林堡村,密云县古北口、遥桥峪 和小口村,顺义区焦庄户村等9个村 落被列为第-- ̄L:L历史文化保护区。除 上述村落外,大量的历史文化村落仍 处于保护盲区,在日趋加速的城市化 进程中,相当数量的村落已经面目全 非甚至被整体拆迁。在此形势下,必须 尽快完成对北京历史文化村落的系统 梳理并构建保护体系,以避免这些历 史文化资源被进一步破坏,出现“古城 外围无古村”的尴尬局面。 东郊历史文化村落的资源概况 北京东郊包括“东部发展带”的四 区一县:,I不柔区、平谷区、J顷义区、通 外l区和密云县,土地面积为7 352 km2, 有乡镇79个,行政村1 801个;2006 年末常住人口为224.6万,约占全市 常住人口的14.2%。根据现有资料统 计,北京东郊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国家级文 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21处, 区县级文保单位1 26处,市级历史文 图1北京东郊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 化保护区3处,市级地下文物埋藏区 表1北京东郊历史文化资源汇总 62规划麴PLRnFIER5 13处,风景名胜区6处,自然保护区 存相对完好、集中成片的历史建筑, 或在村落的建筑样式、建筑类型、空 间格局及自然、人文景观构成等方面 能较为典型地表征东郊地区的地域文 村民生活亦极为不便。为改善生活条 7个,森林公园2处,地质公园2个和 市级民俗旅游村82个(表1,图1)。 北京东郊历史文化村落作为北京 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 定的地域、历史、社会条件下形成了 多类型、具有强烈地域和时代烙印的 乡村聚落。现存的历史文化村落多形 成于明清时期,具有类型丰富、数量 件,一部分相对富庶的村民纷纷搬离 旧宅,迁入新居;一部分旧宅因常年 无人居住、维护而导致“空心化”[ , 很快自然凋败。此外,近年来部分村 落经过“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整体搬 迁,虽然有效改善了农村的居住生活 条件,但造成的问题是,这些村落新 化特色及历史文化特色。经过对京郊 地区统计资料的系统整理,笔者所在 研究团队从空间维度、经济维度、政 策维度等三个维度出发,结合与东郊 各区县规划、文物、旅游、文委、林 址重建后,其原有旧址同样出现大面 众多,但历史相对较短的特点。从目 前北京东郊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进程 看,已被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 保护体系的村落仅有古北口镇1处0, 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 也较为稀少。而现行文物保护体系强 调“精品保护”,很难顾及到数量众多 的、尚未纳入到保护体系中的“准文 保单位”,造成大量优秀的历史建成环 境无法被纳入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管理 范畴,极易在当前京郊快速的城市化 进程中被新兴建设取代或破坏。 与北京西部郊区相比,东郊的历 史文化资源总体数量较少,分布较为 零散,缺少成规模的、整体风貌保存 完整的保护片区,破坏程度相对较高。 具体到东郊内部各区县,通州、顺义 两区地处潮白河与永定河冲击平原, 经济较为发达,城市化进程相对较快, 历史文化资源面临更多的破坏,而平 谷、怀柔、密云三区县,由于与城区的 距离相对较远,加上山路交通较为不 便,开发速度较缓,一些较为偏远地 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而这些偏远地区也因此侥幸成为东郊 历史文化村落相对集中的区域。 3东郊历史文化村落存续现状的 维度分析 北京东郊历史文化村落存续现状 的研究重点关注东郊地区数量众多的 行政或自然村落中那些在历史时期逐 渐发展形成的、能够反映该地区文脉 特征的古旧村落。这些村落或有着保 业、水利、农委等管理部门的现 场访谈及对重点地区及村落历时8个 月的实地考察,对京郊地域历史文化 村落的存续现状总结如下: 3.1维度一:空间维度 从空间维度考量北京东郊历史文 化村落的存续现状,重点关注从建筑 个体到村落群体等不同空间尺度下, 历史文化村落构成要素的生存和发展 态势,旨在总结和分析不同空间尺度 下这些村落存续的规律性特征,为后 续空间实体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 针对性的决策依据[6l。 从宏观尺度看,北京东郊历史文 化村落已大范围出现以“空心化”为 主要标志的衰败迹象,并产生渐趋加 速的恶化态势。这些村落出现“空心 化”的成因主要缘自以下两个方面。一 方面是大范围人口迁徙造成的“空心 化”。近年来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村 落里只剩下少量留守的老人和儿童, 逐渐出现整个村落“空心化”的衰败 趋势,以平谷区桃棚村为例,2003年 该村居民尚有数十户,至2007年该村 居民已经锐减至两三户,且户主均为 年过7句的老人,仅依靠果树种植、养 蜂等为生。长此以往,这些村落的物 质及人文环境将难以为继。另一方面 则是小范围的居住地转移造成的“空 心化”。部分地处偏远山区的村落,长 久以来由于经济条件的,大量民 居处于破败失修的状态,居住条件很 差;同时,因这些老旧村落无力改造 与生活品质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条件, 积“空心化”而走向衰败。这种空间上 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传统村落城市现 象的显性化[8l。 从微观尺度看,北京东郊历史文 化村落正呈现出令人堪忧的“孤本式” 保护发展态势。目前,东郊有相当数 量的历史文化资源或者作为展陈样 本收藏,封存于博物馆当中,或者作 为小型文保单位,孤立存在于全新的 环境中,原有文脉荡然无存。在客观 上,虽然这两种方式对一些重要的历 史文化遗存起到了保存的作用,但这 种“孤本式”的散点保护方式,因脱 离了历史文化资源所根植的文脉环 境,将无法获得可持续再生的可能与 空间,其存续的意义和价值将十分有 限。例如,北京通州区皇木厂村在明 清时期是御用木材加工厂的集中之 所,当年繁盛一时,遗存古迹甚多, 而现今保留下的遗存物只有村中心 已划定为古树名木的有600年树龄的 古槐树及数块作为小型文保单位留 存的明清巨石,周边取而代之的是以 二层别墅为主的城郊新区,原有的村 落肌理荡然无存,昔日的繁华盛景已 然无法追忆。 3.2维度二:经济维度 从经济维度考量北京东郊历史文 化村落的存续现状,以村落居住者的 经济活动为关注对象[9l,可以将影响 到村落存续前景的主要经济活动划分 为主动性参与和被动性参与两大类。 主动性参与的经济活动包括村 民自发参与或在引导下参与的 201 0年第2期第26卷63 经济活动。其中,与旅游开发相关的 经济活动和村落存续发展的走向最 为直接相关[ Dl,其对村落存续发展 城市居住圈逐渐向东转移,房地产开 发热潮开始席卷东郊地区,骤然加速 了这一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房地 和保护力度方面,北京东郊地区历史 文化村落总体较为滞后,尤其在针对 重点区域、村落保护等级和保护层次 的划分与划定上更是差异明显;在保 护的重点目标方面,中心城区早已将 整体风貌作为重点保护对象,而区县 一所施加的影响也最为明显。伴随着北 产开发项目将众多历史文化村落整 京进入休闲消费时代,郊区旅游市场 需求日益增长[11_,为村民提供了千载 源意识的觉醒;同时,“村村通公路计 划”的实现也大大改善了京郊与城区 体推倒,并代之以各类名目的新建小 区,造成大量村落传统风貌丧失殆尽。 难逢的商机,促进了村民经营旅游资 例如,通州区张湾村曾是京杭大运河 沿线的重要集镇,是《红楼梦》中馒 头庵、葫芦庙等诸多场景的原型所在 级的城市建设或保护管理部门更多 地关注登记在册的各级文保单位,对 于村落整体风貌的保护意识相对缺 之间的交通条件,在客观上为东郊村 落带来了数量庞大的客流,促进了京 郊民俗旅游的迅速发展。当前,北京 东郊仅市级民俗旅游村就达82个,乡 镇级的民俗旅游接待户更是遍地开 花。从积极意义来说,村民所参与并 施行的大量与旅游开发相关的经济活 动有效地推动了东郊村落历史文化资 源“从小众走向大众”的历史进程,促 进了东郊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社会 公众所认知。但不容乐观的是,当前 以“个体户式”为主导[12]的开发模式 因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导致经营者 对现有民居所进行的改建、扩建和新 建庞杂无序,进而不同程度地破坏了 原有村落的肌理和结构,造成传统乡 村风貌特征的削弱甚至丧失[13-14]。此 外,旅游环境商业化的迅速推进,也 对众多村落原有的历史文化氛围产 生了消极影响,弓l发了村落的“特色 危机”[1 5I。同时,游客对村落的社会 文化旅游影响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 视,在村民与游客的亲密接触过程中, 尚没有意识到各自通过对传统经历 的需要与供给,可以使传统得到保护 和更新,从而实现传统村落旅游的可 持续发展[1引。 被动性参与的经济活动是指村 民在外部力量介入下被动参与的经 济活动,这类经济活动中最直接作用 于村落存续发展的莫过于近年来开 发强度日趋提高、波及范围日趋广泛 的房地产开发。随着通州、顺义等区 县作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未 来重点发展地区”进行建设[”],北京 64规划师PLRFIFIER5 地,同时也是曹家当铺等曹雪芹家族 产业所在地,而今只余下了几处断壁 残垣[1 Bl。 3.3维度三:维度 从维度考量北京东郊历史 文化村落的存续现状,一方面关注北 京东郊地区关于村落保护性发展的 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与实施状况,另一 方面北京东郊地区与中心城区关于 历史文化资源的差异也是关注 的重点之一。 从北京东郊范围内关于村落保 护性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与 实施状况看,众多历史文化村落保护 性发展的相关依据多处于“真空状 态”,只有被国家认定的历史文化名 村才有较为明确的保护依据。首 先,已颁布的地方性法规中涉及到村 镇规划建设、住宅发展的相关内容, 尚未明确制定未列入文保单位、历史 文化村落的保规;其次,针对各 个村落不同资源特色和发展诉求的 保护规划的编制也尚未被纳入到必 要的行政干预体系中,对古民居损坏、 建筑遗产的不正当交易、公共空间的 整治和清理等多发问题也缺乏相应 的行政干预手段。此外,具有科学性 与可操作性的保护措施的缺失,造成 了大量建成环境的不断损毁与破败, 具体地方性保护技术措施的制定已 是当务之急。 从北京东郊地区与中心城区关于 历史文化资源的差异角度看,相 对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进程 乏,与中心城镇相比存在着明显的重 视不足;在保护行为主体方面,村落 一级因缺乏必要的宣传与知识普 及,相较于中心城区,村民普遍缺乏 保护意识;在财政支持方面,因缺乏 足够的经费投入而难以进行系统、正 规的保护[1 9_。 4结语 北京东郊历史文化村落是北京历 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质 形态及人文内涵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 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在当前北京 郊区快速城市化进程和大范围新农村 建设的双重作用下,数量众多的历史 文化村落在短时间内被夷为平地,并 代之以各类开发项目,正面临着前所 未有的存续危机。所幸,在社会各界 的关注与努力下,如何在基于保护的 前提下合理利用这些村落已经成为当 前北京村镇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在这 样的历史前提下,我们所开展的针对 东郊历史文化村落存续现状的考察和 研究工作更显意义深远,并深感责任 重大。 从当前已开展的保护工作看,虽 然北京市已经采取了划定世界文化遗 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国家 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历史文化保护 区、市级文保单位、区县级文保单位 等针对历史文化村落实施的保护措 施,但相对于3 953个行政村及上万 个自然村的资源总量而言,还只是杯 水车薪,此外,针对村镇一级保护规 划的编制及各类保护技术标准的制定 局公布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等58个镇为中 工作,更是亟待启动。 通过对北京东郊历史文化村落存 续现状的度研究,本文得出如下 结论:在空间维度方面,东郊历史文 国历史文化名镇、河北省涉县偏城镇偏城村 等36个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北口镇成 为北京东郊地区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列 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体系的历史文 化村镇。 [13]Edward Inskeep.Tourism Planning: 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 velopment Approach[M].Van Nostrand Reinhold,1991. [14]Derek Hal1.Lesley Roberts.Morag Mitche1].New Directions 1n Rural 化村落在宏观尺度上正呈现出“空心 化”趋势,与此同时,在微观尺度上 Touri sm[H].Ashgate Pub]1 sh1ng. [参考史南日 [1]刘沛林.古镇名村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H].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 2003. 呈现出“孤本式”保护发展态势;在 经济维度方面,影响村落存续前景的 [15]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1989. 主要经济活动可划分为主动性参与和 被动陛参与两大类;在维度方面, 京郊地区众多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性发 展的相关依据多处于“真空状态”,且 与中心城区相比,京郊地区关于历史 文化资源保护的存在一定差距。 当前,东郊历史文化村落总体存续现 状已不容乐观,之所以从空间维度、 经济维度与维度等三个视角分别 阐释其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及矛盾所 在,不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东郊历史文 化村落存续现状的全面总结,更希望 通过这种度划分的方式,为后续 保护措施的制定完成其空间保护目 标、经济发展目标、制定目标的 三元分解,以提高其针对性与可操作 性,进而促进各项保护措施的目标能 够得以顺利实现。n (感谢余猛、黄斌、陈文娟、韦荟、 陈晓雅等同学的现场调研及数据分析工 作!) [注糊 ①2003年开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 文物局组织评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目前已公布了四批共计108个名村和143个 名镇。引自北京市文物局官方网站http:// WWW.bjww.gov.cn/index.asp。 ②2007年开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组织评定“中国景观村落 “经典村落 景观”,第一批确认了广西三江县程阳八寨等 15个景观村落和张谷英大宅等8个经典村落 景观。引自http://www.gucun]uo.tom/ {ndex.php。 ③2008年1O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 社,2007. [2]戴林琳,吕斌,盖世杰.京郊历史文化 村落的评价遴选及保护策略探析[J].城 市规划,2009,(9):64-69. [3]邢谷锐,徐逸伦,郑颖.城市化进程中 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与特征[J].经 济地理,2007,(11):932—935. [4]赵勇,张捷,李娜,等.历史文化 村镇保护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以中 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例[J].地理 科学,2006,(8):497-505. [5]IC0M0S.Charter for the Conserva— t10n 0f Historic Towns and Urban Areas[R].Washington D.C.ICO S, 1987. [6]Brian W I1bery.The Geography of Rural Change[H].Longman Pub Group. 1998. [7]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 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 2005,(3):257-262. [8]NEPAL S K.Tour1sm and Tourism and Rural Settlements—Ne-pa1’s Anna— purna Reg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4):855-875. [9]C]oke P.Goodwin M.M1]bourne P, et a1.Depri vation.Poverty and Margina]1zat10n 1n Rura]Lifestyles 1n Engl and and Wale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5.(11):351- 365. [10]Shapley R.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enge of Tour1 sm D1 ver— sification:the Case of Cyprus[J]. Touri sm Management.2002.(3):233- 244. [11]吴承忠,韩光辉,冷永进.北京郊区旅 游发展模式初探 ].经济地理,2006, (2):36—39. [12]邹统钎.北京市郊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经验、误区与对策 ].北京:旅游 教育出版社,2004. [16]Tucher H.Touri sts and Trogl o— dytes—negoti at1 on for Sustai na— b1]1ty[J].Anna]s of Tour1 sm Re— search.2001.(4):868-891. [17]吴良镳武廷海,毛其智,等.京津冀地 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H].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8]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委员会.通州文物志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9]游小文,温莹蕾,边克克.古村落的保 护与发展问题研究[J].规划师,2007, (增刊):34—36. [作者简介] 戴林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 域规划系讲师。 吕斌,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教 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 盖世杰,清华大学基建规划处工程师。 [收稿日期]2009—11一I8 201 0年第2期笫26卷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