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智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来源:微智科技网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词的内容。

(2)结合视频,体会本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豪迈情怀。

(3)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进行比较,加深对词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教学策略

1.以协作式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词的内容,提出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自主解决问题;b.学生通过竞争式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调整思路并和全班同学交流。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教学资源与工具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拓展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英雄的壮志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学生出示生字词,教师选有代表性的用实物投影展示,请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教师示范,学生纠正自己的读音,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沁qìn 莽莽mǎng mǎng 分外妖娆fèn ráo 数风流人物 shǔ

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sāo 还看今朝zhāo 折腰zhé

2.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通过范读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模仿的范例。)

三、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

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想象。

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6.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著名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这是一个很好的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学生在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也能得到感悟。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能够在此有机融合。)

(三)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1.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讨论) 5.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使思考更深入。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6.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7.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的词《沁园春 长沙》,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的,在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形式,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感慨万千,在《沁园春 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谁主沉浮呢?

学生可能直接从注释中照搬“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具体。“无产阶级及其领袖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

.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9.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四、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第二课时 一、用朗读表达对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1.每个人自由朗读课文,为在全班展示读作准备。

2.请几名学生朗读,然后自评、他评优点和不足,在纠正读和模仿读中明确朗读要点。

3.小组讨论设计全班分部表演读(轮读)。 4.全班交流,确定轮读方案和领读人选。 5.全班合作朗读,要求读出豪迈的感情。 二、品味、赏析词语。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但没有一个“白”,请问作者用了哪些词表达洁白?

讨论明确:冰、雪、银、蜡、素

2.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深情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写景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态。动静结合,淳朴净美,意境广阔,气魄宏大。“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驰”:化静为动,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际、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写。“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一片。“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象,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顿失”是“顿时失去”的意思;“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三、多角度赏析

这首词除了词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得贴切、传神以外,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的。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

四、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五、结束语朗读

《诗人领袖》你用平平仄仄的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有

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上阙:写景——------ 赞祖国山河 下阕:议论、抒情—-- 评古代英雄 抒豪情壮志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感情诵读《卜算子 咏梅》。 2、积累关于“愁”的诗句。

3、理解词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到的排挤。 4、对比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与的《卜算子咏梅》。 5、书法欣赏,从中感受中国的书法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卜算子咏梅》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的遭遇。 【教学时数】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一、写字导入

1、出示大屏幕:梅花图。同学们,这是一幅什么图? 2、板书“梅”。指导写字,学生书空,再写两个。 3、谁来背一背学过的有关梅花的诗? 二、朗读指导

1、南宋诗人陆游也喜欢梅花,他还为梅花写了一首词。请看大屏幕。 2、出示《卜算子 咏梅》图文结合。 3、请同学们先默读。

4、请学生读。(重点指导朗读)

读书就是找感觉,要读准确,字正腔圆。速度放慢,音调放低。

5、读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感受到作者是什么心情?找一个字。 6、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愁啊! 三、诵读“愁”诗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5、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6、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7、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①请同学们读每句诗,教师适当讲解。 ②学生齐读愁诗。 四、诵读理解

诗人们的相思之愁,离别之愁也好,思乡之愁,亡国之愁也罢,但陆游

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又是一番愁绪。

(一)出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1、“愁”在哪儿?

2、是啊!如此清幽绝俗,出众的梅花,却开在郊野的驿外,断桥的旁边。 3、驿站经常有人来吗?断桥有人走吗?人迹绝少,倍受冷落。唉!读。 4、它是不是官府中的梅花?它是不是名园中的梅花?它是一株生长在

的野梅。

5、这么一株野梅,它得不到应用的护理,无人欣赏,四季之中花默默地开,默默地凋落。它孑然一身,有谁来眷顾呢?这一株无主的野梅啊!读。

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哪句是景语?哪句是情语? (二)出示: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1、学生读此句。 2、愁在哪儿?

3、日落黄昏的时候,暮色朦胧,它孑然一身。这无人过问的梅花,怎么能承受这种凄凉呢?读。

4、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时又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这是何等的处境啊,这种处境是何等的冷峻啊!读。

5、这天上,地上,人间,给它的种种压力,梅花失败了吗?(开了)这梅花开了,它是胜利者。这也许就是凝寒独自开,这也许就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三)出示: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1、请同学读。

2、春天,百花齐放,争丽斗艳,而梅花却不愿意去苦争春,它只想把春的讯息告诉给人们,这引起了谁的妒?

(四)出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请同学读。

2、还是这株野梅,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摧残。请看这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它又要受到挫折了,它受到哪些挫折?

3、零落:梅花被风雨摧残之后,纷纷落了下来。

成泥:落花与泥水混合,分不清哪是花,哪是泥了。

碾:

这又是一个无情的动作,踩。

作尘:梅花被摧残而化作了灰尘。

4、你有什么话想说?

5、令人不忍读下去,但还是要读。读。 6、作者仅仅是写梅花的悲惨命运吗?讨论

7、为了突出“香如故”。那别有韵味的“香”,永远如故,一丝一毫没有改变。读。 五、由梅及人

作者仅仅在写梅花吗?那在写什么? 六、介绍陆游

1、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早年参加考试荐送第一,被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dí)一群小人们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恢复中原,又被统治集团所阻止,而不得志;晚年赞成韩侂(tuō)胄(zhòu)北伐,韩侂胄失败后,又被诬陷。

2、陆游写梅花,其实就是写自己,梅花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那高洁品格的梅花是陆游的化身。当我们喜欢或要赞美某一事物的时候,要用笔写下了,这就叫咏。板书“咏” 七、描述词意。

同学们,我们也来学一学陆游,也来咏一咏。请拿出笔,把这首《卜算子 咏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一、二组写上阙,三、四组写下阙。 八、配乐朗读

1、寂寞写在纸上 人静静地聆听……

2、播放乐曲《怆》:学生闭上眼睛,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配乐朗读。

孤独印在墙上 忧愁化作音符

让听得懂的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 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 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 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 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 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 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观刈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关键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2. 反复品读诗歌,体会农民生活的艰辛和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3. 通过品读,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

品析、朗读,体会诗人对农民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教学难点:

造成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面对五月麦收,老师作了一首小诗: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同学们,你能从我的诗中看出我的心情吗?我为它续上一句,“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曾经的五月,麦收的季节,诗人白居易于田埂边看割麦,于是有了我们今天要共赏的《观刈麦》,有了《观刈麦》中不一样的“五月心情”。

二、作者简介

三、初读诗歌,体会情感

1、听老师范读,听准字音、节奏、重音,体会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重音,读出情感。 3、抽学生读,之后抽学生评价。 四、品读诗歌,走进诗境 1、诗中都写了哪些人呢?

2、农家人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到了五月,夜晚刮起了一场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了……

诗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 小声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思考,并作些批注。

学生交流,对关键字词,老师适时点拨引导。之后齐读全诗。 五、深入内心,体味诗情

我们通过文字,看到了他们的行为,我们能再通过行为,看到他们的内心吗?

1、关注文中的丁壮和贫妇。请以诗中字词句为依据,揣摩丁壮和贫妇的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作者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追问: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

明确:繁重的租税让农民生活痛苦不堪,今日的拾麦人是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将成为明日的拾麦人。

2、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白居易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出情感。 六、拓展延伸,表达深情

作者的情通过作品传给了我们,我们是否也该拥有这份“诗心”来悲悯一下

农人呢?请依据本诗内容,对《五月的心情》进行续创作。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五月的农

人 五月的贫

五月的诗

人 七、诗意结尾,意蕴深长 八、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与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一、 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大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2、写作背景: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忌恨,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好友陈亮(字同甫)到带湖拜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词中追忆了昔日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题解:《破阵子》:选自《稼轩长短句集》。破阵子,词牌名。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二、读词思考:

1、用“/”划出诗句的停顿。

2、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

白发已现两鬓。

3、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4、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5、本文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明确: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三、翻译: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四、词的结构

醉里挑灯看剑 (实写——醉态)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虚写——梦境)

可怜白发生! (写实——现实) 五、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

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六、主题:《破阵子》极写抗金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恨。 七、这首词的特点: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八、比较三首词

提问: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抒情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九、拓展阅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握英雄泪。

十、布置作业

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积极体味、感悟作者的情感,学会欣赏诗歌丰富的手法,凝练的语言。

注重朗读,在读中体味诗歌的节奏与韵律,领略诗歌的内涵;通过竞赛性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以此来欣赏这两首诗歌,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通过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热爱现代诗歌,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学素养。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味和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作者在表达感情时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欣赏诗歌情感和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感悟、欣赏《回延安》的思想感情及表达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民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当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回延安》。

教师安排交流课前学习成果(学习途径:图书资料、网上资料等)。学生自由发言。

1.作者简介。 2.诗歌创作背景。

诗歌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说说“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形象和思想感情。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全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⑴诗歌主要表现了哪些内容? ⑵主要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明确:

⑴主要内容有;回到延安、回忆延安生活、亲人团聚、延安新貌、歌颂延安历史。(不必拘泥于先后顺序)

⑵诗人流露出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激动、难忘哺育恩情、热情歌颂、眷恋热爱等。(只要说出整体印象)

2.从五个部分里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朗读给同桌听。

3.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朗读。从音准、节奏、情感三个方面评价。 三、品读欣赏,体悟诗歌表达特点。

1.学生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能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明确:运用拟人、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运用凝练的词语表现情感。

2.学生活动。从诗中任选三处(其中有一处是关于词语凝练性特点)进行赏析。

教师引导赏析要点:既要写出语言的表达特点,又要指出其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比如: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

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3.全班交流活动成果。

4.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悟情感。 四、拓展延伸,进行比较阅读。

可以发讲义或投影贺敬之的另一首诗《三门峡——梳妆台》与《回延安》进行比较。

教师指导比较要点:写作目的、诗歌内容、手法运用等特点 可在课后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教学《再别康桥》。引导学生感受康河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品味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独特的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名校有哪些吗?(哈佛、牛津、剑桥)唱出“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句的诗人是谁吗?

由此引出剑桥大学,引出徐志摩,同时播放剑桥大学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活动成果:徐志摩个人资料及有关背景。 二、初读诗歌,感悟诗中情感。

1.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其他同学从音准、节奏、对情感的初步理解等方面作评价。

2.欣赏配乐朗读,感受名家对诗歌感情的演绎。 思考: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

三、品读诗歌,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1.引导学生思考:

诗中主要表现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你能把握诗的感情变化吗?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表达感情的关键词语。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明确:

⑴能够体现作者感情脉络的关键词语:作别——荡漾——甘做——寻梦——别离——沉默

⑵诗人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再到怅惘,经历波澜。这种变化源于对康桥的爱

恋。

2.齐读诗歌,注意体会情感的波澜起伏特征。 3.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表达情感的? 教师指导: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学生用笔划出诗中的意象。 讨论后明确: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一支长篙等。这些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也构成了诗歌柔美的意境。

4.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清新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想像和优美的意境。同座两人交互读与听,评一评谁更能读准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尝试背诵。在配乐声中齐背全诗。

五、课后语文活动,深化对诗歌的理解,训练思维能力。

1.文字投影或讲义印发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在比较诵读中体会徐诗风格。

2.学写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诗,同学之间交流朗读。 3.积累:收集大家比较熟悉的古人咏离别的诗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