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瑜
(上海财经大学, 200083)
摘要:分析了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的空间聚集现状。表明:石油开采与加工业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起决定作用;石化产业的聚集明显依赖于区位和市场因素,以化纤为代表的石化产业将会在长江三角洲进一步聚集;产业聚集的地区其区位商一般都大于1,但也有特殊情况。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石化产业聚集的规模总体来说还不算高。石化产业聚集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提出今后以化工园区的模式,进一步加强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的空间聚集,推动产业发展。
关键词:石油石化产业 空间聚集 化工园区
所谓产业聚集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特定产业的企业,或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的企业,或其他具有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集中,并
[1]
形成区内企业之间以地方网络为基础的正式和非正式协作的产业体系。其特征表现为:(1)产业聚集是一种发生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过程或现象;(2)产业聚集区内的企业是属于同一特定产业或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或具有其他密切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3)产业聚集区是一种建立在地方网络基础上的产业体系;(4)产业聚集区内网络化的产
[2]
业体系是由企业之间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协作形式所组成的。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很明显的空间聚集现状,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节约原材料的运输成本[3][4]
;(2)利用特定地理区域内密集化的专业劳动和技术;(3)获得便捷的信息传递和服[5]
务;(4)享受最优的区域;(5)融入有利于企业快速成长的制度和人文环境。 由于石油涉及到,石化产品又是很多工业部门的基础原料,石油石化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产业聚集的特征,因此从产业聚集的角度思考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的现状,提出进一步的发展思路,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我国石油石化产业聚集现状
我国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加工业以及化纤工业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见表1。
表1 我国石油石化产业聚集现状
1992年
产业
1997年
2001年
产值百分从业人数百产值百分从业人数百产值百分从业人数百
地区及排名 地区及排名 地区及排名
比,% 分比,% 比,% 分比,% 比,% 分比,%
黑龙江
72.14 34.80
51.41 18.65
黑龙江
71.41 27.62
51.84 11.99
黑龙江
75.70 28.63
52.93 15.13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
山东 辽宁
18.77 9.62 8.95
72.94
14.32 8.80 9.
山东 广东 辽宁
13.02 12.97 9.82 7.98
72.94
16.10 12.12 0.72
山东 辽宁 广东 陕西
14.33 9.28 8.69 7.54 7.23 70.94
13.61 5.43 12.47 0.25 6.04 56.85 10.25 12.85 6.49 7.38 2.20 5.59 6.84 2.11 3.14
10.91
60.14 11.92
石油加工业
辽宁 山东 广东 黑龙江 北京 江苏 上海 湖南
72.24 17.46 11.93 7.39 10.34 8.15 5.97 3.91 7.09
辽宁 山东 广东 黑龙江 北京 江苏 上海 浙江 湖北 甘肃
17.10 12.91 10.76 9.13 7.29 6.43 5.06 4.26
17.19 10.49 9.04 7.78 5.45 5.96 4.72 4.70 4.14 3.49 70.03
辽宁 广东 山东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北京 浙江
15. 10.17 8.21 8.14 7.79 5.79 5.23 5.03 4.69
12.53 4.59 8.79 5.35 4.87 3.45 1.78 2.98 3.88
化学纤维工业
江苏 上海 广东 浙江 山东 辽宁 天津
72.79 24.90 18.74 9.55 7.53 4.61 3.85 3.61
61.93 16.34 17.09 4.32 8.35 5.66 6.03 4.14
江苏 上海 广东 浙江 山东
55.15 21.56 9.58 6. 8.42 8.70
江苏 浙江 山东 广东 福建
71.06 28.32 18.92 12.26 5.97 5.59
54.05 21.43 11.47 12.39 5.31 3.45
22.86 16.22 12.35 10.81 7.79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1993),(1998),(2002)》。
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聚集的总体格局变化不大,其超过70%的产值,主要聚集在4~6
个省份。从1992-2001年,虽然构成工业总产值前70%的省份数量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东北地区原有的油田开采量有所减少和其他省份新油田的进一步开发所造成的,但产业聚集依然明显,严重依存于资源产地。全国不到20%的省份集中了略高于50%的从业人员,创造了70%以上的产值。这些地区的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的产值占全国该行业总产值的比重远远超过该地区从业人员占全国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业人员少,导致生产成本降低,而且产值高。由此可见,该产业集中的地区生产效率较高。
石油加工业也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其超过70%的产值集中的省市不超过10个。从各年的数据来看,聚集产生了明显的效益。1992年,石油加工业中72.24%的从业人员创造了该行业总产值的72.94%;1997年,石油加工业中60.14%的从业人员创造了该行业总产值的72.93% ;2001年,石油加工业中56.86%的从业人员创造了该行业总产值的70.94%。全国不到三分之一的省份创造了70%以上的产值,而且创造这些产值的从业人员占全国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逐年减少。由此可见,该产业集中的地区生产效率越来越高,聚集效应越发明显。从表1所列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多数地区的石油加工业的产值占全国该行业总产值的比重高于该地区从业人员占全国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化学纤维工业同样具有非常明显的聚集现象,近十年超过70%的产值所聚集的省份由7个减少到5个。从各年的数据来看,全国大约六分之一的省份聚集了该行业55%的从业人员,创造了70%以上的产值。由此可见,该产业集中的地区生产效率较高,聚集效应明显。从表1所列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多数地区的化学纤维加工业的产值占全国该行业总产值的比重高于该地区从业人员占全国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2 对我国石油石化产业聚集现状的分析
2.1 石油开采与加工业聚集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起决定作用
从2001年数据来看,石油加工业主要集中在辽宁、广东、山东、黑龙江、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几省市。其中可分为两部分,辽宁、广东、山东、黑龙江、五省,均为我国石油开采业的聚集省份,加工量占全国的47.10%,明显表现出了石油开采与加工的上下游关联;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四省市,没有大型油田,并非我国的石油产区,但是石油加工量却占到了全国的23.84%,接近四分之一。由此可见,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是发展石油开采业的优势之一,但这种优势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沪、苏、京、浙两省两市在石油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依赖进口石油,仍然聚集了全国一定比例的石油加工量。 2.2 石化产业的聚集明显依赖于区位和市场因素,且聚集现象将进一步加强
从我国主要石化产品来看,聚集状况也非常明显,尤其是化学纤维,五省市总产量就占到了全国的71%,江浙两省更是占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见表2)。从表1历史数据分析,1992年,江苏化学纤维工业产值占全国该行业总产值的24.90%,上海占18.74%;浙江占7.53%,长江三角洲地区共占51.17%,超过全国产值的一半;1997年,江苏化学纤维工业产值占全国该行业总产值的22.86%,上海占16.22%,浙江占10.81%,长江三角洲地区共占49.%,接近全国总产值的一半;2001年,江苏化学纤维工业产值占全国该行业总产值的28.32%,浙江占18.92%,江浙两省化学纤维工业产值占全国该行业总产值接近50%,上海已经从前5名退出,产业明显聚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目前我国原油年进口量在80 Mt左右,预计2005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到100 Mt,到2020年原油进口量将占我国总需求的50%以上,长江三角洲独有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原油进口方便,而且本地区水路、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网络十分发达,产品的运销便捷;第二,长江三角洲产业基础雄厚,经济发达,为石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资金等的支持,而且本地区产业部门齐全,产业链完整,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强,也是石化产品的巨大市场。基于以上分析,认为以化纤为代表的一类石化产业,今后将在长三角洲地区有进一步的聚集。
表2 我国2001年主要石化产品产量聚集分析
石化产品
合成氨(合计)
塑料树脂及共聚物(合计)
合成橡胶(合计)
山东 江苏 北京 上海 湖南 吉林 江苏 广东 山东 上海 辽宁 黑龙江 北京 天津
山东 河南 四川 河北 山西 安徽 江苏 湖北 湖南 云南 陕西 省市
数量/kt 24 859.6 4 559.2 3 4.0 2 810.3 2 393.7 1 971.4 1 8.4 1 875.7 1 818.0 1 492.3 1 376.6 1 200.0 9 311.9 1 995.6 1 576.6 1 395.6 1 083.1 996.8 772.9 755.5 735.8 940.6 185.1 172.4 134.7 132.9 112.0 106.3
百分比,%
72 13 10 8 7 6 6 5 5 4 4 4 72 15 12 11 8 8 6 6 6 77 15 14 11 11 9 9
化学纤维(合计)
广东 97.2 5 925.9
8 71 27 26 6 6 6
江苏 浙江 上海 山东 福建
2 239.2 2 213.3 496.7 492.3 484.4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2)》。
2.3 石油石化产业区位商分析 在区域经济学中,经常使用区位商作为衡量聚集的一个指标,区位商即为一个地区特定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在地区总产值(或总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与该部门在全国的产
[6]
值(或从业人员)在全国总产值(或总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的比值。2001年我国区位商见表3。一般区位商大于1说明该地区此部门的专业化水平较高,聚集明显,小于1则说明聚集不明显。然而也有特殊情况,在聚集地区,广东的区位商普遍较低,这是由于广东省经济实力较强,虽然石油开采、加工、化纤产业总量很大,但是该省总体经济规模较大,工业门类齐全,故所占比重并不高,这些产业也并不是广东省的重点产业。而与此相反,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虽然总产量较少,但是区位商较高,是由于其经济总量较低,产业门类较少,主要依赖于资源加工业。
表3 2001年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区位商
石油天然气开采
地区
区位商 (产值)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0.00 2.47 0.50 0.00 0.32 (1.70) 1.20 (6.94) 0.11 0.09 0.00
区位商 (从业人数)
0.00 11.36 0.49 0.00 0.33 (4.60) 2.91 (7.78) 0.02 0.54 0.00
石油加工及炼油 区位商 (产值) (2.75) 0.79 0.56 1.08 0.48 (3.11) 0.65 (1.97) (1.57) (0.58) (0.69)
区位商 (从业人数)
(6.) 0.87 0.87 6.70 0.74 (3.78) 1.30 (3.80) (1.24) (0.83) (0.39)
区位商 (产值) 0.13 0.34 0.42 0.25 0.03 0.32 1.52 0.41 1.04 (2.84) (2.61)
化纤制造
区位商 (从业人数)
0.60 1.56 0.93 0.37 0.10 1.66 3.33 0.52 1.73 (3.19) (2.09)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0.00 0.00 0.00 (1.50) 0.79 0.28 0.00 (0.68) 0.00 0.10 0.05 0.74 0.00 0.00 0.00 (5.11) 2.74 7.92 3.52 (8.84)
0.00 0.00 0.00 (1.95) 1.78 2.47 0.00 (0.04) 0.00 0.00 0.13 0.96 0.00 0.01 0.00 (3.38) 0.96 19.47 1.56 (11.70)
0.54 0.43 1.10 (0.86) 0.56 0.66 0.98 (0.92) 0.22 0.42 0.04 0.04 0.01 0.02 0.00 1.16 4.97 0.00 1.94 (4.46)
0.44 0.21 0.82 (1.84) 0.45 0.72 1.16 (0.98) 0.20 0.09 0.14 0.27 0.04 0.25 0.00 1.26 4.72 0.00 3.33 (6.78)
0.32 (1.46) 0.78 (1.28) 0.84 0.38 0.53 (0.54) 0.18 2.81 1.03 0.45 0.02 0.00 0.46 0.20 0.01 0.00 0.14 0.14
0.60 (1.35) 1.20 (1.78) 1.34 1.45 0.99 (0.80) 0.47 3.07 1.63 0.56 0.07 0.00 0.54 0.04 0.05 0.00 0.25 0.
注:表3数据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2)》处理得出,表中阴影标出的是产值之和大于全国70%的省市的区位商。
3 以工业园区模式推进产业聚集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石化产业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聚集现象,而且表现出了
一定的聚集效应,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产业聚集的规模总体来说还不算高。从国外的数据来看,世界上著名的石化企业都相对集中地布置在一个区域。如美国墨西哥湾化工区,以休斯顿为中心,东至路易斯安那州,西达得克萨斯州,绵延483 km海岸线,上百家公司在此建有生产装置,化工区产值占美国石油化工总产值25%以上;比利时安特卫普化工区,占地
2
37 km,世界最大的20家化工企业有一半以上在此落户,年产值超过110亿美元;德国路
2
德维希化工区,巴斯夫公司独资建设,占地7.11 km,建有350余套生产装置,年产值超过
2
150亿美元;新加坡裕廊化工区,围海造地34 km,66家企业参加投资,年产值约190亿美
2
元;韩国丽川石化园区,占地24 km,几十家大型石化企业在此落户,化工园区生产的石化
[7]
产品占韩国石化产品三分之一以上。
石化产业在工业园区的集中,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集中展现上中下游一体化,减少中
间环节,延伸产业链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便于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如水、电、汽、风、公用气体、交通运输、通讯等,节约基础设施投资;便于统一对工业\"三废\"进行集中治理,既利于环境保护,又可减少环保投资,节约治理费用,而且便于实行环保监测,有效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有利于大幅度减少易燃、易爆、有毒的石化物料的往返运输,
[8]
不仅降低运输成本,而且消除了化工物料在运输过程中的不安全隐患。正因为如此,在今后石化产业的发展中,应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相应的产业,引导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在我国化工\"十五\"规划中已提出,规划建设化学工业园,推进产业聚集,促进产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刘乃全. 产业聚集理论及其发展[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11(2):22~28 2 王建优. 产业聚集的特征、成因及类型[J]. 当代财经, 2003, (1):109~111
3 Walz.U. Transport Costs, Intermediate Goods, and Localized Growth[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6,26(6):671~695
4 David B. Audretsch,Maryann P. Feldman. 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 (3):630~0
5 Paul Krugma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 (3):483~499
6 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张可云. 区域经济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196~243 7 花佑兵. 综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范式[J]. 当代石油石化,2003, 11(2):33~36 8 徐惟兴. 建设化工园区发展我国石化工业[J]. 中国工程咨询,2002, (10):P45~46
The Accumulation Status of Chinese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and its Developing Strategy
Xu Yu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08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mensional accumulation status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in China.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exploitation and processing industries had certain pertinence, but not crucial, the accumulation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apparently depended on factors of location and market,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represented by chemical fibers were due to further accumulate in Yangtze triangle, and the location quotients of industries accumulating areas were generally above 1, but exception did exist. Comparing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accumulation scale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is generally not high enough. Accumulation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is propitious to utilize resources synthetically. It was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dimensional accumulation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under the mode of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to propel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words: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dimensional accumulation,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收稿日期:2004-03-22。
作者简介:徐瑜,男,1980年出生,山东济南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生。
* 本文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区域发展中的产业聚集:动态分析与模式研究(批准号:01CJL011)中的成果论文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