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近年来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地被破坏,伦敦烟雾事件、印尼海啸、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锐减、全球气候变暖,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个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面对这个影响到全人类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切实解决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污染,不仅威胁了环境,而且破坏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就不存在持久的经济利益,我们应该在了解并且领悟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能够合理的利用自然规律,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协调发展从而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一些问题,即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等等。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世界上的任
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从自然演化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初始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
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对此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问题的现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
是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缺乏可持续性。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中国社会的一切思考和决策都不得不以全球性的人口困境、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为背景,不得不考虑人口、生态、资源困境对社会发展的强制约束。人口、资源、环境相关联的人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人与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切短视行为,把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求今天的发展能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不仅不能耗尽或毁掉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且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创造和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可能性。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人口、环境与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点。目前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经出现瓶颈,持续发展理念与新能源的利用已经提到中国的日程上来。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做为实现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为发展创造出许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为发展保驾护航,向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的发展与现实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随传统发展,环境与资源正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
速发展,环境与资源越显得重要;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实现,因为现代的发展早已不是仅仅满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实现的重要目标进行不懈努力。
二、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环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
三、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自然环境就是要求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及时坚决地改变传统发展的模式,它一方面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因此,我们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单纯靠增强投入,加大消耗实现发展和以牺牲环境来增加产出的错误作法,从而使发展更少地依赖有限的资源。
四、可持续发展方式的保护自然环境还要求普遍提高人们的危机意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们必须改变对自然的传统态度——即从功利主义观点出发,为我所用,只要对人类是需要的,就可以随意开发使用。而应树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即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仅仅当作自然界大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从而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这仅依靠个别人不行、少数人也不行,只有使之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的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的同时。下大决心、大力气,努力改变当前中国尖锐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环境污染每况愈下的今天,作为新时代主角的我们,我们承担的不仅仅是责任和义务,而是具有时代赋予我们的更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林,薛景华,阎广强.《自然辩证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2]武坚.《人口、环境、资源约束-决定现代中国社会演进的四个因素》.光明网-光明观察-学术观点,2005-3-24.
[3]黄选平.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J].甘肃环境与监测,2000,13(1):52-54.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自然辨证法概论论文
题目: 人与自然的关系
班别: 1312
姓名: 张涵
学号: 1122206095
二〇一三年 十一 月 四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