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江柱
出版物刊名: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页码: 44-51页
主题词: 浪漫主义文学;资本主义社会;荒诞派戏剧;弗洛伊德;城市文明;意识流;西方文学;主观性;潜意识;文艺创作
摘要: <正> 1843年,雨果的浪漫剧《城堡里的伯爵》上演失败。这一事件,历来被认为是盛极一时的浪漫主义文动结束的标志。那么,从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百年内,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状况究竟如何呢?很少有人继续加以探讨,流行的说法是浪漫主义衰落,象征主义继之而兴,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导。接踵而来的就是各色各样的现代派,一直延续到本世纪50年代的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等,浪漫主义则仿佛消失不见了。浪漫主义,如果单纯看作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流派运动,固然是在19世纪50年代结束了。但是,作为与现实主义相对立而又相联系的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是不会在西方文学舞台上消失的,事实上也从来没有消失过。浪漫主义最突出的而且也是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对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诅咒和对大自然的歌颂,在创作中特别重视幻想与夸张,这些也都是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任何一种流派的文艺创作,不管它打出什么旗号,只要具备和着重地表现了浪漫主义的上述特征,当然属于浪漫主义文学艺术。本文据此立论,试图探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50年代以后的演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