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智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丰城九中2015—2016年度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

丰城九中2015—2016年度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

来源:微智科技网
丰城九中2015—2016年度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衰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

1

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

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光武笑,因留宿闲语。禹进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时任

2

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使别将骑,与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连大克获,北州略定。及赤眉西入关,更始使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及诸将,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赤眉众大集,王匡等莫能当。光武筹赤眉必破长安,欲乘机并关中,而方自事山东,未知所寄,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注:①更始立,指刘玄登基。②明公,指刘秀。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虽都关西 都:建都 B.莫如延揽英雄 延:邀请 C.匡等莫能当 当:占据 D.欲乘机并关中 并:兼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邓禹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 ③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④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⑤连大克获,北州略定。 ⑥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禹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在长安学习的时候,认识了光武帝刘秀,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

B.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却想办法追随光武帝。

C.见到光武帝后,邓禹陈述了自己的志向,分析了当下形势,并向光武帝进言献策,光武帝非常高兴。

D.邓禹屡建功勋,深受光武帝信任,显宗即位后,依然得到特别的尊崇,得病后,显宗亲自探望,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5分) (2)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万里春 (宋)周邦彦

千红万翠。簇定清明天气。为怜他、种种清香,好难为不醉。

我爱深如你。我心在、个人心里。便相看、老却春风,莫无些欢意。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何词人却在清明天气“为怜他、种种清香,好难为不醉。”请作简要分析(5分)

9.情到深处便是一种无尽的悲苦,请简要分析词人在下片所表达的复杂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感叹,这两句诗是: , 。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 。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侧面

3

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第II卷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试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归途 罗小麦

走出会场,看着熙熙攘攘的们暴露在阳光下,我一下子就厌倦了这一切。这突如其来的感觉像一卷巨浪冲了过来将我淹没在这喧闹的街市上,身上某个地方也似乎隐隐作痛。 这是我第二十一次做了,上个月是林业局的,在前一阵子是县委干部。若是在以前,这种感觉真是无与伦比。吃大餐、抽高级烟、喝高档酒、睡高级宾馆,然后从真正的手里接过一沓子钱,很潇洒地扬长而去。可是,此刻这种感觉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满身的厌恶。

我试图从脑海里寻觅这厌恶的源泉。 几年前进城,茫然一片,如同面前有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想要开口吃却不知从哪里下手一样。入夜,这大鱼满身闪烁。叼支香烟满街乱窜便是我最初的姿态。不曾想这天上真会掉馅饼,也或许是上辈子积的德。

那一天,在天桥下碰到一位算命的老头给一个“眼镜”卜前程,而我就在边上旁听。老头云:近日不可入会场,否则招致血光之灾。只见“眼镜”脸色突变,腋下公文包摇摇欲坠,起身茫然四望,许久,目光落在我身上。

“这位兄弟,我看你仪表堂堂,在何处高就呢?”“眼镜”问道,眼里雾霭依旧没散。 “正失业中。”我说,递支烟上去。 “能否替我扫除这血光之灾?”“眼镜”凑了上来,低声询问,“吃、住报销,每日八十人民币,如何?”

我愕然,不知如何作答,深深吸一口从街市上吹来的风。 “每日替我坐于会场便可。”“眼镜”继续道,“会后清账。”说着把出席卡递于我手上。 就这样我步入了仕途,仕途顺利得不可理喻。隔上几日便有人联系我出入各种各样的会场。大的会、小的会、高级别的会、低级别的会,真是会山会海。其间识人无数,有借道旅游的、有借道会情人的,无一例外的是都把官衔暂借我几日。于是我便堪称史上做官最多的人了。

可是今天,这一切都成了挥之不去的厌恶。不觉便回到了下榻的酒店,笑容可掬。 “辛苦了。”他说,随手递上包映象。 “清账吧。”我小声说,脸上一阵麻木。 “不急,不急。先喝两杯去。”仍旧一脸笑意,山包一般鼓起的肚子把目光隔得老远老远。

“不好意思,有点事失陪了。”

于是也就没再多挽留,递上一沓子人民币转身进了包房。

这一次,我想我是真的厌倦了这一切。恍惚间,似乎手上的一沓子钱也爬满了虫蛆,它们在蠕动着,即将爬上我的身体,访问我的灵魂。

离开酒店,我似乎没有了归宿。顺着门口的街道一路麻木地走去,街上仍旧人群熙攘,脑海里却浮现那大大小小的会场。扬声器里一直传来一陈不变的话语,没有抑扬顿挫,只是千篇一律的官废话。们有的发呆、有的佯作笔记、有的偶尔把弄手上的手机、有的盯着画册上的美女。而我思绪泉涌,似诗歌又似小说,那些构思了多少遍的情节在纸上走龙飞凤。

是的,为什么不写一篇小说呢,或者长篇?我想。情节愈来愈丰富,路渐行渐远,行人愈来愈少,不觉间我竟走入了一条僻静的小巷。是的,写小说,把这一切都写成小说,我

4

自言自语。愈走这种想法愈坚定。或许这便是我的归途,我深深地沉思了进去。天色已渐晚,抬起头,只见一轮冷月浮在城市的上空。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主人公“仕途生涯”百般得意,但得意之余却让主人公逐渐厌倦了“替身”的生活。 B.本文运用语言、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由羡慕生活到厌恶官场生活的市井人物形象。 C.“我”在算命老头身上得到了上帝的宠幸,获得了永远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幸福。 D.本文多次运用反语,借用“做官最多”等词汇表达出自己对“官衔”与“应酬”的厌倦。 E.“我”作为整件事情的参与者,间接影射出当时社会现实,人们毫无幸福与存在感可言。 (2)文章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文章标题为“归途”,请试分析作者认为的归途到底是什么(6分)

(4)有人说本文主题是表达自己对官场虚伪作风的批判,又有人说本文主题寄寓着作者在虚幻的官场文化中寻找归途,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百岁吴清源: 一生一世一棋局

蒋丰

吴清源的父亲吴毅曾留学日本,对围棋非常痴迷,回国后也爱不释手。在父亲的教导下,吴清源和几个兄弟在家以下棋为乐,但他明显比其他几个孩子进步快,从小就会两手同时打谱。

吴清源童年时,全家“北漂”进京。父亲看见吴清源潜质非凡,专门为他订购了新出版的日本棋谱。他人小手小,棋谱大都很厚,每天从早到晚一手拿棋谱一手拿棋子,因为学习异常用功,久而久之吴清源两只手的中指都弯曲变形,从小就落下“职业病”。

1924年,吴毅因患肺病治疗无效,不幸去世。当时,吴清源仅有10岁。失去了顶梁柱,家道中落,但吴清源似乎并没有收到什么影响,依然是每天埋头研究围棋。当时正是段祺瑞执政时期,名手顾水如是他门下的清客,常和他一起下棋。于是,母亲带着吴清源拜访顾水如,请他把年幼的吴清源引荐给段祺瑞。

段祺瑞见了吴清源后,很是喜欢,每月给他100大洋的补助。此后,随着时局变化,段祺瑞自身难保,吴清源的补助也彻底“断了炊”。为了养活家人,吴清源在福建同乡的带领下,开始到日本人的俱乐部里下棋。

一天,吴清源和一个日本初段下了一盘棋,苦战数小时后获胜。这盘棋把日本人山崎有民惊呆了。他立刻给远在日本的著名棋士濑越宪作写了封信,力荐濑越收下吴清源做弟子。从1926年夏天到1928年,吴清源又先后与日本3名高手下了多盘测试棋,均胜出。看了这些测试棋谱,濑越决意收下吴清源。这一消息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有人担心,如果吴清源将来棋下得不好,作为当世高手的濑越脸面何在?另一方面,如果吴清源太凶猛,打败日本众多高手,日本围棋脸面何在?濑越说:“吴清源是百年难遇的旷世奇才,让他到日本学习是我的夙愿。”

1928年,吴清源抵达日本。由于政局动荡,濑越担心他的人身安全,把吴清源接到身边住下。之后,又将吴清源的家人陆续接到日本团聚。

吴清源刻苦好学,棋艺越来越精进。从1929年至1932年,他段位不高,执黑棋为多,因战绩辉煌,获得了“黑先无敌”的美誉。

这一时期,吴清源还结识了他一生的挚友木谷实。木谷实和他一样,在各种棋战中有意识地打破常规,当时被称为“新布局”。 “新布局”打破了日本棋界从幕府初期开始300

5

余年的固定模式,棋手布局的思维方法获得自由。“新布局”也成为现代围棋的雏形。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曾专门写文章赞扬说: “木谷实、吴清源创造新布局的时代,不仅是两位盖世天才的青春时代,实际上也是现代围棋的青春时代。”

从1939年至1956年,围棋界进入了绝对的“吴清源时代”。这17年间,吴清源凭借个人之力,在十番棋中,空前绝后地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7位超级棋士,这样的成就让吴清源成为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

吴清源在棋盘上横扫日本棋手时,正值日本军国主义日盛,他每赢一盘棋,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吴清源把这些十番棋比赛,比做悬崖上的决斗,要么胜利,要么粉身碎骨。在巨大的压力和歧视中,他全胜而归,除了棋艺的精湛外,能够获胜的根本,则是他的平常心。吴清源说:“对战时,胜负对我来说无关紧要。从一开始我想的就是让自己置身于围棋的流势,任其漂流,不管止于何处。”

1961年,吴清源遭遇车祸,之后又患上了肺结核。疾病使他退出棋坛,但他对围棋痴迷不改。晚年的他不再拘泥于胜负,而是倡导“六合之棋”“中的精神”,也就是说,围棋的目标不局限于边角,而应保持平衡。吴清源的围棋思维已更多渗透着人生哲理。直至耄耋之年,他一直担任有着“围棋奥运”之称的应氏杯的裁判长和名誉顾问,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亲临赛场观战。

2014年2月,吴清源去观看日本棋圣战决赛。当时正值第五局,执黑的山下敬吾落在下风,许多人认为山下敬吾悬了。吴清源当场不动声色,临走时说:“白棋输了。”结果,山下敬吾真的赢了。众人感慨:百岁棋圣,宝刀不老。

(摘自《环球人物》) 相关链接:

(1)吴清源于2014年8月25日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和平发展贡献奖,表彰他多年来为中日围棋交流、中日友好以及提高青少年围棋水平做出的贡献。(CCTV《新闻联播》)

(2)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以吴清源的经历为蓝本,描写中国少年围棋天才赴日本学棋的故事,力图表现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文化界为了两国和平以及文化交流所付出的的努力以及遭受的磨难。(《形容吴清源:棋圣、独孤求败、入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的标题概括出了吴清源与围棋的关系,他一生一世都围绕着围棋生活,同时也照应了以吴清源为原型的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B.吴清源围棋的启蒙老师是其曾留学日本的父亲吴毅,文章开篇介绍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为后文中吴清源能够到日本学习围棋做铺垫。 C.文章交代了吴清源在父亲去世后,家庭十分贫困的状态下在母亲的操持下投奔段祺瑞以及到日本人的俱乐部里下棋的内容,其目的是体现吴清源从小就坚强、敢于担当的品格。 D.吴清源跟随父亲学习围棋时展现出天赋,后来到日本后更是刻苦努力,所谓“吴清源时代”体现出来的是他对围棋的执着和坚持。

E.文章引用川端康成的话,证明了吴清源和木谷实创造的“新布局”在现代围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二人利用“新布局”创作出了现代围棋。

(2)濑越收吴清源为徒的相关内容体现了濑越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3)吴清源退出棋坛后有哪些表现?这些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4)吴清源成为“棋坛第一人”的突出表现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我家的花虽多,但与公园里的花相比,不过是________,不值一提。 ②他认为自己的贡献________,认为自己不配受如此隆重的褒奖。

6

③虽然人体对某些元素的需要量________,但如果缺少了它们,同样会影响健康。 A. 微乎其微 九牛一毛 微不足道 B.九牛一毛 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C.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九牛一毛 D.微乎其微 微不足道 九牛一毛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3月9日,《奔跑吧兄弟》在成都东郊记忆园区录制,这让东郊记忆成为了众多粉丝关注的焦点,该节目制作方的宣传无疑是成功的。 B、“黄金周”这一现行休假制度不予保留以及将传统节日增设为法定假日,并非一项简单工作,有关部门经过研究后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C、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个性,后者偏于类型。 D、《感动中国》不只是一本具有感召力、能打动人心的书;而是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这个时代,也能让我们静静地反视自己。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 , , 。印度洋海平面局部比澳大利亚海岸的西太平洋海平面低190米。原因是地球内部旷日持久的岩石熔化和不规律的漂流。 ①重力小的地区凹陷比较明显

②它像一只巨大的土豆一样有很多凹陷和凸起

③不均匀的地心引力使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不同的引力 ④地球也不会是圆的

⑤即便人们使所有的山脉和海盆都变平 ⑥而凸起的地方地心引力特别高

A.③②①⑤④⑥ B.③①⑤④②⑥ C.⑤③④②⑥① D.⑤④②③①⑥

16、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没出不超过15个字(6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_①___,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菜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②____,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来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③___,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

17、2014年某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进行了随机抽查,其结果显示如下表,阅读后请按要求答题。(5分) 项目名称 思想内容 层次结构 语言表达 其他 具体内容 中心、材料、分析 层次、过渡 词汇、句子、修辞 书写、标点 所占比例 34.2% 20.3% 40.4% 5.1%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不超过25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统计结果,请你对今年参加高考的同学提出建议。(不超过40字)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7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6年1月2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热传。画面中,上海地铁车厢内,几名乘客与一位穿着时髦的女子理论,指责其吃泡椒凤爪并将骨头扔在车厢地上的行为。女子不服,“舌战”乘客,并拿出手机与爆料者对拍。视频迅速传开,网友议论纷纷。据网友爆料,该女子竟然是一名小提琴老师。还有网友爆料,她曾参加过浙江卫视的相亲栏目,并在节目中牵手成功。先是这名女子的各种信息被网友人肉爆料;后有消息称,她迫于压力丢了工作,而她所在公司的业务也受到了影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8

丰城九中2015—2016年度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

1.C(原文说孔子不放弃其政治伟业“靠的就是这种精神”;而题目中表述的对象是“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这种精神”则只是原因之一。)

2.D(A“也肯定了孔子„„的精神”错。B项“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强加因果关系。C项“哀公同意出兵”错,从文意看,哀公其实也不许。)

3.A(B“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错,应为“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C“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错,应为“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错,孔子行动“不预判结果,并非不计后果。”) 4 C当,抵挡。

5 C(①是写邓禹追随刘秀。③写的是邓禹对刘秀的认识.) 6 D“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错。 7(1)、(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但、加、效、垂”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但”译为“只、只是”;“加”译为“施加、散布、广布”;“效”译为“为„„尽力、尽力、出力”等;“垂”灵活译为“留下、流传” “垂功名于竹帛”灵活译为“名垂青史”也可以) (2)(光武)当时委任派遣各位将领,大都向邓禹咨询,邓禹每次举荐的人,(职位)都能和才能相当,光武帝认为(邓禹)能够了解人。(“访、举、当、知”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访”可译为“询问、咨询”等有“问”含义的词均可给分;“举”可译为“推举、举荐、推荐、荐举”等;“当”可译为“相当、相配、相抵、相称、符合”等;“知”可译为“了解、知晓、明了”等,“任使”译为动词凡是把“使”译为名词的扣一分) 参考译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能背诵《诗经》,到长安跟人学习,当时光武帝也在京师求学,邓禹虽然年纪小,但他见到光武帝,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几年后返回家乡。

等到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等听说光武帝镇守河北,立即驱马向北渡过黄河,在邺县追上光武帝。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我可以任免,你从远方赶来,难道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想。”光武帝说: “假如是这样,你想做什么呢?”邓禹说:“(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光武帝笑了,于是留他同住,私下交谈。邓禹提议说:“刘玄虽然建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军、青犊军之类,动辄有上万人,三辅也自立名号,常常聚集兵力。明公虽然有建藩镇,辅助刘玄的功劳,但我还是怕您没有什么更大成就。当今之计,不如招纳英雄,努力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功业,挽救百姓的性命。像您这样的人来谋划天下大事,不会费多少时间费多大力气便可平定天下。”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让身边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邓禹常住在光武帝住处,一起商定计策。 等到王郎起兵,光武帝从蓟县到达信都,派邓禹募集奔命兵,共得到几千人,命令邓禹亲自率领这支队伍,另行攻取乐阳。(光武)当时委任派遣各位将领,大都向邓禹咨询,邓禹每次举荐的人,(职位)都能和才能相当,光武帝认为(邓禹)能够了解人。派他另外率领,和盖延等人在清阳攻打铜马军。连连大捷,北州大致平定。等赤眉军向西进入函谷关,刘玄派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以及各路将领,分别据守河东、弘农以抵挡赤眉军。赤眉军各部大举会集,王匡等人不能抵挡。光武帝算计赤眉军一定会攻破长安,想乘这个机会兼并关中,但他自己正进攻山东,不知该把这个任务托给谁,因为邓禹沉稳有度量,所以把西讨的计划交给他。

显宗登位,因为邓禹是先帝的大功臣,拜他为太傅,上朝见驾可以面向东方,很受皇帝的尊重和宠爱。过了一年多,卧病在家,显宗好几次亲自登门慰问,把他的两个儿子提拔做郎官。

9

永平元年(58),邓禹年五十七岁去世。谥号元侯。

先解释一下这首词: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显现出一片千红万翠的盎然景象,紧接着便是清明时节特有的烟雨迷蒙之感,全因他们显得那般可爱,不时散发出沁人的清香,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我深深爱着你,我把所有的心意全部交付给了你,便就渴盼着能与你相望相语,直至春风都已老去。心头仍存有让人欣慰的欢意。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表达的是一种对亡人的悼念之情,气氛是孤冷(凄清)的(2分);而词人在百草丛花观看他们的迷人姿态,以及细嗅他们的清香,在此种情景下,寄寓着词人内心的淡淡欢喜之情,气氛是欢快的(3分)

9.词人在下片先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即对心中那个人的浓浓情意(2分),接着转变为一种绵绵无期的期待,但在等待之余又寄寓着词人的自宽自解,体会到仅属于自己的欢快之意(2分)词人在下片既表达出了自己的那份痴心,又显得十分清醒。(2分) (三)、名句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1.A D(选D得3分,选A得2分,选B得1分,选C、E均不得分。B:本文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在刻画“我”的人物形象;C:“获得了永远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幸福”表述有误;E:“文中并没有体现出“人们毫无幸福感可言。”)

(2 )①结构方面:首尾呼应,通过对比的手法,极写自己对官场环境的厌倦,以此增加了自己欲求寻找“归途”的合理性色彩。 ②情节方面:通过主人公对官场生活感觉的突变,为后文其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的情节做了合理铺垫(或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答)

③人物方面:侧面表现出“我”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迷茫无措之感,显现出“我”内心深处的无奈之感

④主题方面:间接影射出当时人们缺失精神生活的涵养,缺少内心深处的生活追求 (每点2分,任从三个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总分6分) (3)归途原意是:“返回的路途”(1分),但在本文中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一番思考(1分) ①生活的归途:远离“替身”一职,去追求自己的心声,追求自己所想要的生活——写作

②精神的归途:远离虚幻、浮华的生活,去追求自然宁定,精神富足的生活 ③人生的归途:远离投机式的生活,靠自身的努力去争取幸福与自在 (每点2分,任从两个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总分6分)

(4)我认为本文在批判官场虚伪作风的同时,也在极力寻求精神上的解脱。(2分) ①对官场虚伪作风的厌倦与批判是本文的行文线索,以此增加了主人公最终去重新选择自己生活的合理性

②对官场虚伪作风的批判与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相补相应,正是因为存在厌倦,才会有所醒悟,才会重新思考人生的出路 ③文章标题为“归途”,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文章主旨在批判官场虚伪作风时更重在寻求精神上的归途

(每点2分,共8分,或从反面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10

12、(1)答D 给 3分 、 C 给2分 、 E 给1分

(2)爱才。知道了吴清源的棋艺后,濑越决定收吴清源为徒。坚定。濑越收吴清源为徒,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但濑越信念坚定。关心别人。由于政局动荡,濑越十分担心吴清源的人身安全,就把吴清源接到自己身边,随后又把吴清源的家人接到日本。(每点2分) (3)表现:倡导“六合之棋”“中的精神”的围棋思想。担任应氏杯的裁判长和名誉顾问。③亲自去观看日本棋圣战决赛。(每点1分) 作用:(1)照应题目“一生一世一棋局”,表明吴清源一生都在致力于围棋事业,即便退出棋坛,但主要工作还是围棋。(2)表现吴清源围棋水平的高超。在日本棋圣战决赛中,吴清源对棋局的判断验证了他棋艺水平的高超。(3)表现了吴清源对围棋发展的贡献。即便是到了晚年,吴清源依旧尽自己的努力发展围棋。(每点1分)

(4)示例1、痴迷围棋。吴清源从小就以下棋为乐,在北京时整天都研究棋谱;不被外界影响,父亲去世造成家庭十分困难时,也没有忘记围棋。 2、有创新精神。在日本与木谷实一起有意打破围棋的固定模式,形成了现代围棋的雏形“新布局”。3、不惧危险。在日本军国主义盛行的时候,吴清源在十番棋中的每一次对决都充满危险,但吴清源凭个人之力,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7位超级棋士。4、顺其自然。在围棋的对决中,吴清源用平常心,顺势而为,最终成为“棋坛第一人”。(每点2分)

13、B 九牛一毛 一般用于数量的比较 微不足道:强调不足道。 微乎其微:强调数量少。 14、A(B语意不明,“肯定”指向不明确。C、“前者偏于个性,后者偏于类型”前后照应不周,不合逻辑。D、“不只是„„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不只是„„而且是”) 15、D(⑤④②总说地球不会是圆的,③进层说原因是受到不同的引力,①⑥再说表现;其中④②呼应为突破点,①⑥呼应为另一个突破点。) 16、(①“蒸”这种烹调方法更值得推崇 ②所有的菜都是可以“蒸”的 ③上锅蒸的蔬菜体积不要太大)(每点2分) 17、答案:(1)影响学生作文得分的关键因素是包括句子、词汇、修辞在内的语言表达和包括中心、材料、分析在内的思想内容。(2分)

(2)要想提高作文得分,最为根本的办法是努力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3分) 18.作文

这是一道时事类新材料作文。概括材料内容:①女子在地铁车厢吃凤爪扔骨头,引发乘客与之理论并相互对拍;②该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众网友对其人肉爆料;③女子迫于网络压力丢了工作,所在公司业务受影响。 概括材料主要对象:“凤爪姐”、“人肉爆料网友”和网络。 主要参考立意:

凤爪姐角度:我们需具备现代公民素养(文明素养),恪守社会公德、公约,否则很难立足于现代社会。

人肉爆料网友角度:人肉爆料看似对不文明行为的鞭笞,实则是一种非法的、不道德的网络暴力行为。

网络角度:网络具有监督作用,但同时也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网络时代”亟待对网络行为的引导、规范和监管。

综而言之,这道新材料作文的重点与深刻之处,不在于对“凤爪姐”不文明行为的批判,而在于对网络时代“网暴”行为的理性思考:“网暴”的成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网曝”成“网暴”?

11

参考范文

比“凤爪姐”更堪忧的是“网曝”

我们很容易陷入这样一种认知误区: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然后肆意去审判处于道德洼地者。上海地铁“凤爪姐”被“网曝”一事,正是这种认知误区的典型。

固然,在地铁车厢内吃凤爪、扔骨头,确实有违公德与相关规定,确实应该受到乘客、网友的批评和相关部门的处罚。但是,这种批评和处罚,只能在法律允许的权限范围内。比如,乘客、网友可以批评其不文明行为,地铁方可以依据相关条例对其处罚。除此以外,对“凤爪姐”的任何形式的扩大化审判,都是错误而且危险的。

“凤爪姐”之错,在于其在地铁车厢吃凤爪、扔骨头且不以为错。但她凭自身才学而成为小提琴老师、她参加相亲节目并牵手成功、她的各种信息并不是“错”,与她在地铁车厢扔垃圾一事无关。现在却被“网曝”们一一爆料,最终导致她丢失工作、所在公司业务受挫。

这种“网曝”其实是典型的“网暴”——网络暴力。它通过网络去搜索、曝光、散播各种信息,从而在上对被曝光者施加巨大压力,来满足“网曝”者的猎奇心、表现欲和嗜血本性——以舔舐他人痛苦为乐。这种“网曝”者往往自居“道德高地”,对在某事上处于“道德洼地”者尽行“痛打落水狗”式的“网暴”。这种“网曝”常以“公心”的面目来行“私念”,表面冠冕堂皇,内里阴暗龌龊。但在当下中国,他却常常如愿以偿。他公开凌辱了“被网曝”者,不仅品尝到虐待别人的“快乐”,还赢得了“公众”的眼球与掌声。如材料中的“凤爪姐”,被“网曝”后丢了工作,失了生计。“网曝”们必然是很享受这一过程,很愿意看到这种结果的。只是我们曾否想过:因为在地铁车厢里吃凤爪、扔骨头就被辞掉工作,这合法吗?符合道德吗?

显然,这既不合法,也不符合道德。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只能依法处罚其扔垃圾的行为,而不能牵连、扩大至其它方面。对“乱扔垃圾”者进行教育和处罚,是为了维护和倡导文明,而不是为了迫使其失掉生计。“网曝”的所作所为,比“凤爪姐”更堪忧,对社会文明的破坏和毒害更甚。“凤爪姐”仅是个别现象,“网曝”却是集体行为。更且“凤爪姐”以“恶”的面目出现,极易被人辨别与制止;“网曝”们却以“善”的面目很隐蔽地行“恶”,煽导、毒害社风,却不易被识破与惩处。两相比较,“网曝”之害远甚于“凤爪姐”者。2013年高中女生琪琪因被怀疑行窃惨遭“网曝”而自杀,这样的“血的教训”,似乎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和深刻反思。

“网曝”的盛行,有其诸多因素。一方面,“网络时代”是新兴产物,社会各界对其认知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道德塑造上正处于摸索期、模糊期。另一方面,当下民众现代公民素养的缺陷、“娱乐至死”社会风潮的肆虐,使得“网曝”这类“审丑”的“集体狂欢”不时上演。但更深层的因素,应该是我们的盛行“道德审判”的民族文化病弊。鲁迅笔下冷酷对待阿Q、孔乙己的民众,时期冷酷将“犯人”游街示众、围观侮辱的“群众”,与当今冷酷对待琪琪、“凤爪姐”的“网曝”者们,其精神面目何其神似。这种“道德审判”,总是以“卫道士”者自居,为了“卫道”,罔顾法律、人情,肆意践踏他人尊严、侵害他人隐私。这些,又与清代戴震所批判的“以理杀人”何其貌似。

要防止“网曝”变“网暴”,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建设、完善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律与道德;一方面我们要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矫治“娱乐至死”的低俗社风;更重要的方面是对嗜好“道德审判”的民族文化病弊的根治。若能如此,则健康、文明之中国网络时代可待矣。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