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日记
10月19日 星期五 天气 晴
记不清是几次下乡扶贫了,但秋天里来还是第一次。早晨7点半,两辆大巴车从学校同时出发,声势可谓浩大。车上的玻璃覆盖了一层浓霜,外面的风景看不真切,模模糊糊,太阳八点多钟才从山坳里爬了出来。
一个半小时后,车在一个服务区稍作休息。再次出发,窗外阳光明媚,树色一列是苍褐,咋看是一朵烟雾,与山上的点点白雪相互映衬,倒也好看!入秋以来,周遭一直被雾霾笼罩,前几日的那场下小雪虽然不大,好在雾霾沉寂了下去。不知是这山挡住了雾霾的侵袭,还是雾霾本身就不在山中栖息,总之,车外的空气是令人欣喜的清新。或许是久违的缘故吧,在山中的盘山公路上行走,即使窝在车里,心也是愉悦的、敞亮的。
渐渐地,阳光变得刺眼,远处的山峦笼着一层轻雾,淡淡的,山的轮廓不够分明,但雾的颜色是白色的,山如浸在牛乳中一般。下了盘山路,枯草宛如巨型蘑菇生长在路边,树林间的落叶似乎可以没了脚面了。路上挂着许多红色的条幅,看不清上面的字,坐在前面的人说,是有关扶贫的。去往拐儿镇的路本是油路,但路面高低不平,车子有些颠簸,但这并没有降低车内人的豪情。走到一个村子前,限高的横杆挡住了车的前行,两辆车疲倦地停在路边,而车上的人却似乎并不焦躁。窝在车里3个半小时,难得下车透透气,最主要的还是头顶的蓝天诱惑了人们,大家纷纷下车拍照。几位领导有些着急,但着急是吃不上热豆腐的。几经问询,决定穿过村庄绕道而行,可没走了几十米,在往村子里拐的时候,车又熄火了。村口的路上立着两块一米见方的水泥墩,空中架着一根饮用水的塑料管。人们开始论证这样的宽度和高度,我们乘坐的车是否可以安全通过,甚至和村民交涉能否把水泥墩挪开。但村民坚持说车是可以过去的。司机不肯冒此风险,车上的人们似一群飞散的鸟儿,在车下做着各自的事。折腾了四十多分钟,司机终于答应试试,结果,很轻松地就过去了。有时候,我们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还应该让事实来说话,这也许就是行动和实践的魅力。
汽车终于穿出了狭窄的村中油路奔驰在宽阔的路上,心情一如走出峡谷般舒畅。虽然路两边的山依然高耸,但终究挡不住天空的辽阔与清澈。转眼,汽车来到了拐儿镇的墁甸村扶贫根据地,也是今天中午就餐的地方。
全体人员按组分赴帮扶的村庄,我们的帮扶点是墁甸村的新开地。车在村外停了下来,我们沿着油路步行进村。从远处看,村边是一排排新建的房屋,红色的砖墙,黑色的铁皮大门,我想这个村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贫穷。几位大队干带我们分头到各户对接。穿过几排新房,我们才发现那些低矮破落的房屋都掩在新房的后面,原来,无法掩饰的贫穷藏在了村子的更深处。
我对接的人家在村子的最西头,户主是毕川增。去往毕家的半途中,路过一座古庙,残缺的屋瓦、镂空的窗棂、沧桑的古树,诉说着毕家庄的古老历史。毕家是一处单独的院落,我刚到门口,就听到了凶猛的犬吠声,女主人呵斥着狗,把我们让进了正屋。屋子有些逼仄,门对面的沙发上晾着金黄色的河捞面条(我以为是粉条),地下堆着一些枯老的豆角和梨。我坐在炕沿上,让女主人也一同坐下,但她一直站着,似乎有些拘谨,这让我有点反客为主的不自在。本山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环境恶劣,收入少,至今未能脱贫。我看到墙上挂着一张偌大的结婚照,不知是她的大儿子还是小儿子,没好意思问。在农村娶两房媳妇,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在左权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我给大嫂留下联系
电话,起身告辞时,大嫂很歉意地说没能给我们倒水,她看到地下的沙果,拿起五六个非要让我们带上解解渴,一再强调这是自家院子里沙果树结的果,没有农药,好吃,甜!我只好收下了。
同事们陆陆续续地聚集,各自谈着自己帮扶人家的情况。我把玉米和沙果分给了大家,在汽车在山间的高速公路上奔驰,天渐渐黑了下来,群山隐没在了黑暗之中。我的思绪还在那帮扶的两家人的小院子里打转,毕大哥和李嫂子满是皱褶的黑红脸庞,交叠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自己怎样做,才能让他们过上真正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