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生态县城建设及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简介
临泽,寓意为濒湖泊,临沼泽。南依祁连山脉,北邻巴丹吉林沙漠,因黑河、大沙河相互交汇,滋养浸润,形成一片独特的绿洲。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成为河西走廊历史悠久的灌耕农业区,享有“沙漠绿洲”、“塞上江南”之美誉。发源于祁连山的大沙河穿城而过,向北流经倪家营、沙河、鸭暖等乡镇后与黑河交汇,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和核心区域,被临泽人民称为“母亲河”。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生态恶化,大沙河长期断流、污染严重、泥沙淤积、河道萎缩,冬春风沙弥漫,夏秋洪水四溢,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县城形象。2009年,县委、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理念和“举生态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加快临泽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治水、节水、活水,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水系特色产业带,引领经济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和腾飞。
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坚持“顺应自然、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综合治理,科学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景观、改善城乡面貌、培育特色产业为目标,以河道整治、路桥配套、景观建设、房产开发、产业布局为重点,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按照“三期四段”的思路分步实施建设。第一期对城区地段3公里进行建设,形
成临泽东入城口新的景观带;第二期对工业园区至高速公路桥6公里进行建设,形成新型房地产开发带和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带;第三期对南至梨园口和北至黑河交汇处两段38公里进行产业布局建设,形成具有临泽特色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奶肉牛规模养殖区、精品蔬菜区、高效林果区。一期工程自2009年5月开工,今年6月底全面完工;二期工程于7月份全面实施。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已建成蓄水湖面1300多亩,滨河西路、园区西路2条道路8.3公里,泄洪明渠1.67公里,绿地12.8万平方米,景观大道4公里,栽植花草树木70万株,修建五湖桥、揽月桥、祁连桥3座跨河大桥,奥瑞金广场等4个休闲广场,5处亲水平台,设置了七彩华灯、音乐喷泉、主题雕塑、石林碑刻等一系列特色人文景观,构筑了新的城市风景区、市民休闲娱乐区和新型房地产开发区,呈现出湖光云影、花团锦簇,碧水蓝天、流光溢彩,亭台石径、游人如织,自然人文、浑然一体的园林化生态城市美景。
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有效载体,使临泽科学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一是成为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新引擎。沿大沙河流域形成了临泽城市发展的中轴线,构筑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框架和轮廓。依托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沿岸闲置土地整理开发步伐,去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城镇化建设项目暨大沙河景区开发招商会,拍卖大沙河沿岸土地6宗384亩,出让金成交额5984万元。今年在第十六届兰洽会上,又有3宗土地成功拍卖,成交额达2800万元,高出起拍价1750万元,目前,签约
的滨河丽景小区、天鹅湖花园小区等6个花园式新型住宅小区全面启动建设,新型房地产开发带初步形成,走出了一条经营城市、盘活土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的新路子。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预计将整理开发闲置荒滩土地3500亩,开发建设商品住宅57万平方米,带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8—10亿元,每年新增城市人口2000人以上。通过实施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在不占用耕地的基础上,使县城向东延伸近3公里,向南延伸近6公里,城区建设面积由5.5平方公里扩大到10.28平方公里,增长近一倍,进一步拓展了县城发展空间,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城市承载能力,加速了人口资本聚集,昔日“一条街,十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的狭小县城成为一个高楼林立、华灯缤纷、动感十足、充满现代气息的园林城市。
二是成为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平台。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紧紧把一二三产业连接成了一个互动多赢的整体,涵盖了三次产业的核心内容,形成两头一产、中间二产、中心三产的水系特色产业带。两头一产即水系南北两面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荒漠现代设施农业区、高效林果区、精品蔬菜区、高效畜牧业养殖区和生态旅游区,目前沿大沙河流域已形成1万亩高效设施农业、13万亩红枣、16万头奶肉牛生产基地,订单农业面积达90%以上;中间二产即以工业园区为基地,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培育形成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精细化工、清洁能源四大工业经济集群。规划建设的梨园河16座梯级电站建成10座,装机容量2.63万千瓦,年发电量8500万度;中心三产即以城区为核心,
打造以七彩丹霞、红色遗迹、田园风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城市商业核心区和休闲观光区,带动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繁荣城市经济,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1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83.3万元,同比增长81.2%。
三是成为彰显绿洲生态文明的新名片。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推动城市建设、人文景观与旅游景观有机融合,形成大水面与大绿地交相呼应的城市景观,体现城依河、河傍城,水从城中流、城在两岸建的园林特色,再现高楼耸立、绿地盈盈、田畴如画、水光倒影的枣乡风韵,改善绿洲环境,筑牢生态屏障,推进国家园林县城建设,打造开放开发、和谐宜居、投资创业的“绿洲明珠”。今年以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为载体,精心组织开展“中国枣乡•魅力临泽”文化艺术节活动,成功举办了电视台“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甘肃临泽篇演出活动,并相继举办全国女篮甲级四强对抗赛、全省山地自行车越野赛、“中国枣乡•魅力临泽”摄影大赛、青少年歌手大奖赛等系列活动,高标准、大范围、全方位的宣传和展示了临泽形象面貌。如今,一座美丽富饶、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现代城市正向我们款款走来,一个热情开放、活力四射的新临泽正向世人敞开双臂,“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的神奇魅力吸引八方宾客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三十二连山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简介
中国敖汉网 发布日期:2010年07月06日 16:20:08
三十二连山流域位于敖汉旗萨力巴乡,属于风蚀水蚀区,水土流失严重。春季风沙肆虐,土埋沙压,耕地需几次翻种才能保苗;夏季山洪频发,耕地、村庄遭冲受淹,道路被冲毁,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水土流失成为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最根本因素。
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乡、于1997年开始,在旗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针对该地区风、水兼蚀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了科学的治理措施,即: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道路为骨架,在山体中上部全面实施水土保持造林,山体中下部结合农田防护林网进行高标准的水平梯田建设,沟道采取闸谷坊、沟头防护措施,经过两年集中攻坚,完成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3万亩的集中连片工程,其中完成水保造林1.5万亩,农田防护林网30条,近2.5万延长米;高标准水平梯田1.3万亩;河道治理0.2万亩,修造成具有敖汉特色的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模式,治理成果得到了上至领导、下至当地群众的好评。
整个工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了综合治理。整个工程对山水田林路沟
一次性进行了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态成果体现了规模效益;二是大兵团作战,集中攻坚。整个工程大部分属于全乡12个村集中会战,日最高出工人数达8000多人,规模较大;三是规划层次高,参与本工程规划的专业技术人员均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本科毕业生,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引进了国内先进的治理模式,使规划设计工作一次成型,避免了因返工给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是治理标准高,整个工程在治理过程中,坡面工程、沟道工程始终坚持二十年一遇标准设计,五十年标准校核。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昔日黄沙漫天、洪水泛滥的自然灾害得到了彻底根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流域简介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地处六盘山东麓,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土地总面
积2528.65km2,其中耕地面积8.4万hm2。1983年10月建县,属国家“西海固”贫困县之一。25年来,彭阳县坚持从自然条件和地貌特点出发,围绕保持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一步到位;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沟、坡、梁、峁、塬综合治理。积极开展以“修山治水、退耕还林、打坝推地、封山禁牧、舍饲养畜”为主要措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试验示范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工程、生物、技术措施齐上,农、林、草镶嵌配套,整座山、整条沟、整块流域集中连片规模治理,构建了“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立体治理模式。
通过治理,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701.28平方公里,占全县治理面积的41%。其中水平梯田244.78平方公顷,造林302平方公里,种草154.5平方公里。截止2007年底,全县林木累计保存面积达到192.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的3%提高到22.4%,其中退耕地造林75.6万亩、荒山荒沟造林76.2万亩、治理沟道449条24.3万亩,全县等级以上道路、城镇、村部、学校和宗教场得到绿化,累计治理小流域92条,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63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建县初11.1%提高到70%。彭阳人用双手挖出的“88542”工程整地带可以绕地球3.2圈,被日本友人称为“中国生态长城”。
彭阳县白阳镇大沟湾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示范点
在生态建设中,彭阳县获得了诸多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建设、水利建设、水土保持、造林绿化、退耕还林标准化建设、退耕还林等先进县,2003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第八批全国生态示范区;2005年全国十届三次人代会1798号建议案提出在全国黄土高原同类型地区推广彭阳经验,把彭阳县作为生态建设的典范推向全国;2006年被自治区确定为全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后续产业培育开发项目示范县;2007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被自治区授予“全区生态建设模范县”称号。 200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在全区推广彭阳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自治区和还先后专门两次召开固原工作会议和盐池会议,全面总结推广彭阳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
彭阳县白阳镇大沟湾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示范点
自治区、按照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不同的生态和资源特点,实施分类指导,并与各市县,签定了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书和退耕还林还草责任状。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已经成功建成了以盐池为代表的坝系建设与封禁自然修复相结合;西吉县的“库—坝—池—窖”联网高效利用水资源发展高效经济型流域;海原县沟坝地建设等一批综合治理示范区,走出了一条治山治水、建设生态、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成功之路,起到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建成了西吉县黄家川、聂家河,隆德县筛子河,海原县蒿川,同心沙河,灵武市水洞沟,盐池县亚木沟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用洪用沙和淤地坝系。
层层梯田处处绿
至此,“感知宁夏·第四届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活动结束。在这一个星期中,天山网记者共发回新闻报道20篇,新闻图片124幅,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网友们提供了重新认识宁夏、分享宁夏经济建设成果、预览宁夏优美风光的窗口。
(责任编辑: 韩雪 )
打印本文
查看评论 Email推荐:
寄出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祝县朵什旱泉沟石羊河流域源头综合治理示范区简介
作者:
来源:
责任编
时间:2009-06-30
辑:tzxsmg
天祝县朵什旱泉沟石羊河流域源头综合治理示范区地处石羊河流域古浪河的源头。该示范区始建于2001年,建设总规模3.6万亩,主要开展融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苗木快繁、幼林抚育等生态治理工程为一体,同时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工作。示范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规模治理的原则,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科技攻关为突破口,以示范带动为着力点,重点解决流域生态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几年的建设与保护,示范区生态植被得到了较好较快的恢复,已成为石羊河流域乃至祁连山区和其它类同地区生态治理与建设的示范样 榜。
示范区紧紧依托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科技支撑点的建设,在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林研所、北京林业大学等科技支撑单位的大力协助下,相继开展了“水源涵养林流域经营与综合培育综合示范”、“祁连山东段退耕还林工程区植被恢复与构建配套技术示范推广”、“西北荒漠绿洲植被恢复技术应用与示范”“祁连山退耕区植物新品种的引进和乡土树种的扩繁技术研究”、“天祝县退耕还林地高效复合模式构建及效益观测”等项目,在种苗快繁、天然林保护、抗旱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林-草-畜林业生态模式等领域开展实验示范和研究开发。一是华藏林场水泉子育苗点建成种苗培育示范基地一处,建设高标准节能日光温棚三座3168m2,完成引进新树(草)
种26个,培育耐旱耐寒的灌木树种30万袋;试验扦插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及其它一些难生根的树种近10万株,掌握了一些难生根树种的无土栽培和扦插快繁技术,累计出圃各类苗木180万株。二是根据抗旱造林的需要,建立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抗旱造林树种选择试验示范区279亩,粘土衬护、渗池灌水示范区300亩,膜片式多孔灌溉示范区300亩,大苗保水剂抗旱试验示范造林500亩,优质牧草实验示范栽培250亩,林草间作、林药间作770亩。通过不同类型的抗旱造林试验研究,得出了最佳的抗旱造林技术和模式。三是针对示范区内牲畜多,人畜活动对林地草场践踏、啃食破坏严重的现实,结合退耕地林草间作、优质牧草栽培,大力推行舍饲圈羊,对示范区退耕还林地、人工造林地以及荒山荒坡等开展不同类型的封山育林(草)3.3万亩。四是结合示范区建设开展试验项目20余项,为石羊河源头综合治理和生态植被恢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通过示范区的建设,探索总结出了林草生态型、生态型经济林、乔灌混交型水源涵养林、灌木混交型水土保持林、乔木型护岸林、林药间作等生态治理营建模式,使林业科技创新有了新突破,林业科技成果得到了有效推广,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缓解了生态压力,增加了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