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1983年,王安忆与母亲茹志鹃的美国之行,使她们经历了一次东西方文化的撞击,还收获了一本散文集《母女漫游美利坚》。
2.50年代前期,能较好地体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规范”的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有马烽的《结婚》、谷峪的《新事新办》等。
3.几乎在朦胧诗出现的同时,小说创作中就出现了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等现代主义的尝试之作。
4.“十七年”小说中描写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吴强的《红日》、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5.“”中亲自培养的第一批“样板戏”中,有5部京剧现代戏,它们是《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和《海港》。
6.《动物凶猛》的女主人公米兰,可以看作是《空中小姐》中的王湄和《橡皮人》中的李白玲这两种女性类型的结合,兼具天真明朗与放荡妩媚两方面的特点。
7.如果说格非和孙甘露在叙事和语言方面,将马原和莫言的实验推到了极端,那么,则可以说余华在对人的生存方面发展了残雪的探索。
8.1981年,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发表后,终于使现代主义这一创作现象成为引人注目的文流。
9.余华是1987年1月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开始引起人们注意的。
10.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等带有“黑色幽默”特点的现代主义小说。
11. 1950年赵树理担任《说说唱唱》的执行主编后,引起了三次大的风波,第一次是因为发表了一个描写落后农民的故事《金锁》。
12.“样板戏”《红灯记》为了改变原演出本中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一家三代“平分秋色”的状况,大力给李玉和扩戏。
13.海子一生充满激情和幻想,把印象派大画家梵高(凡·高)看作自己的人生榜样,像他的这位“瘦哥哥”一样,用燃烧生命的热情来投入诗歌创作。
14.《受戒》的佛门中没有戒律,甚至连“菩提庵”的庵名也已经讹化为了“荸荠庵”。
15.1919年10月7日-10日《晨报副刊》发表了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后,不久就有人评论它揭示了“旧家庭的坏处”。
16.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现代主义倾向可以追溯到“”(70年代)末期,朦胧诗的出现可以看作是现代主义文学从地下浮出水面的一个标志。
17.以马原为代表的重在小说形式实验的先锋小说,又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18.王朔的作品大多呈现出明显的自我重复和批量生产的痕迹,只有少数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个人经验的作品除,这类作品的代表是《动物凶猛》。
19.余华的第一篇小说最初在《收获》杂志上发表时,名为《呼喊与细雨》。
20.《本次列车终点》是王安忆“上海系列作品”的第一篇作品。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19年,余华在《上海文论》上发表的一篇具有宣言倾向的创作谈是(D)。
A.《河边的错误》B.《往事与刑罚》 C.《我胆小如鼠》D.《虚伪的作品》
2.在第一批的“八个样板戏”中,惟一的一个“交响音乐”作品是(C)。
A.《红灯记》B.《白毛女》 C.《沙家浜》D.《龙江颂》
3.当一位理论权威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将《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批得体无完肤之后,立即就有人挺身而出,公然辩护,而且胆敢指名点姓地要与之“商榷”,这人是(C)。
A.李黎B.公刘 C.江枫D.谢冕
4.“”后,标志着汪曾祺复出文坛的短篇小说是(D)。
A.《故里三陈》B.《异秉》 C.《大淖记事》D.《受戒》
5.王安忆90年代的承载着较多“女性意识”的作品是(C)。
A.《小城之恋》B.《悲恸之地》 C.《我爱比尔》D.《鸠雀一战》
6.李凖的《李双双小传》与赵树理的《“锻炼锻炼”》表现的时代大体相同,但在作品中却丝毫读不到作家的沉痛心情,也看不到农民生活的痛苦场面。这个时代指的是(B)。
A.土改运动B.大跃进 C.三反五反D.合作化
7.余华的音乐才能最先引起人们的注意,是1999年他在《收获》杂志上开辟的一个专栏,这个专栏是(A)。
A.“边走边看”B.“高潮迭起” C.“边看边走”D.“内心之死”
8.“不是一切火焰 / 都只燃烧自己 / 而不把别人照亮; / 不是一切星星 / 都仅指示黑夜 / 而不报告曙光……”这句诗出自作品(D)。
A.《回答》B.《生命幻想曲》 C.《一切》D.《这也是一切》
9.《我在哪里错过你》里的那个女公交售票员,自信、坚强,外表粗鲁、刚烈,虽泼辣却有内涵、有才华,能写出***的剧本,可是却得不到男导演的爱情。这篇小说的作者是(C)。
A.王安忆B.刘索拉 C.张辛欣D.张抗抗
10.先锋小说家都很重视小说的语言,而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为极端的是(D)。
A.马原B.余华 C.格非D.孙甘露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有1-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有1-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属于王朔的“顽主”系列的作品主要有(A、B、C、D)。
A.《一点正经也没有》B.《你不是一个俗人》C.《千万别把我当人》D.《玩的就是心跳》
2.第二批“样板戏”中的现代京剧作品主要有( A、B、C、D )等。
A.《杜鹃山》B.《平原作战》C.《龙江颂》D.《红色娘子军》
3.汪曾祺开启了“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更新了小说观念,启动了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和语言感觉,受他影响的作家主要有(A、C、D )等。
A.阿成B.沈从文C.阿城D.何立伟
4.《“锻炼锻炼”》中描写的落后农民的形象主要有( A、B )等。
A.“小腿疼”B.“吃不饱”C.“二诸葛”D.“三仙姑”
5.先锋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为(D)等。
A.必须始终坚持为大众服务
B.必须始终保持着与社会和大众的联系
C.必须始终保持与主流文化的一致性
D.必须始终与传统和世俗为敌
四、简答题
1、请简要说明王朔与老舍小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王 朔和老舍的小说都以北京的市民生活为题材,语言上也多用市民语言,具有浓重的幽默色彩。但二人的小说由于时代和文化语境的不同,表现出很大的区别,主要有 两个方面:一方面,与老舍相比,王朔与北京的血缘要淡一些,作为新北京的第二代移民,更熟悉以单位为居住特征的大院生活,对北京以胡同为居住特征的市民语 言没有老舍谙熟,他更熟悉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话语,用王朔自己的话说是“城市流行语”。构成王朔语言的幽默色彩的不再上北京市民的日常经验和生 活常识,而是把战争时期的话语、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话语、语言、当下流行语、以及民间话语杂糅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妙的喜剧效果。另一方面,王朔小说 的人物也没有老舍小说中的人物“正经”,老舍在表现北京市民形象时,总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表现一种辛酸的幽默、痛苦的欢笑。而王朔笔下的人物,是一 个个玩世不恭、自我作践的“顽主”有着鲜明的现代嬉皮士的特征,他们的行为不受任何与规约,社会秩序中那些持久的、正统的、老式的一切都受到他们公开 的嘲弄他们是一些“厚颜无耻的闲人”,王朔作品正是通过对道德、理想、正义、人生、意义等下面价值的嘲笑,透露出社会转型期城市青年的精神状态,包含了无 限丰富的社会和文化信息。
2、九叶诗人为什么主张“诗歌戏剧化”,而汪曾祺又反对“小说的戏剧化”?
“九 叶诗派”主张“诗歌戏剧化”,汪曾祺反对“小说戏剧化”,都与他们的艺术追求与主张密切相关,也是他们艺术探索与创新的表现。“诗歌戏剧化”是“九叶诗 派”提出的实现新诗现代化的主要方案,戏剧化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当时文坛上流行的“感伤”与“说教”的倾向,其目的在于寻求诗歌表现的客观性和间接性。 “诗歌戏剧化”主张的理论前提,是现代人生日趋丰富复杂,人的意识也充满着更多的冲突,要捕捉表达这种人生现实,单一的感伤抒情或空洞的说教都是为力 的,因而,必须扩展诗歌的表现方式,让它溶入更多的因素,以求诗歌对人类意识揭示的最大化。总之,“诗歌戏剧化”的目的是提高诗歌表现复杂生活的能力和诗 歌表现生活复杂矛盾的能力。
汪 曾祺强调一种单纯、明净的生活,其小说不太注重情节和人物塑造,他小说的主要笔墨都放在风俗人情及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的描写上,重视小说的一种气氛或氛 围,形成所谓的抒情小说的风格。而小说的情节的起伏是戏剧性的重要表现,显然同他的追求不一致。另外,戏剧性也包括矛盾和复杂,这也与汪曾祺的单纯明朗相 悖。
3、“新生代”诗人(包括“后朦胧”和“第三代”)都是在朦胧诗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为什么又要打出反朦胧诗的旗号?
新 生代主要是指“后朦胧”诗人和“第三代”诗人,前者对朦胧诗更多的是继承,后者对朦胧诗更多的是反叛。“第三代”诗人认为,五四时期把诗从文言文中出 来的白话诗人算是第一代,“”后把诗从政治工具中出来的朦胧诗人算是第二代,而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出来的诗人便是第三代。他们对朦胧诗的否 定,是因为朦胧诗虽然恢复了诗的审美特质,显示了肯定自我的价值观,但是,朦胧诗人只关注人的社会意识,而没能充分表现个体的生命意识,朦胧诗中的自我, 只是呈现了他们那一代人对自我价值从失落到寻觅的心路历程,没能体现更为复杂多变的现代人躁动不安的灵魂。因此,他们要与朦胧诗背道而驰,强调民间立场, 倡导平识,反对文化上的精神贵族,要做诗坛上的嬉皮士和流浪汉。表现出与朦胧诗不同的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抒情、反优美等特征。正是这 样一种认识,因此他们要打出反朦胧诗的旗号。
五、分析题
1、请简要说明王安忆小说的创作过程,并重点说明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具有转折意义的几部作品的主要特点。
答: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是茹志鹃的女儿。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父母一起进入上海。1969年年仅15岁的王安忆到安徽农村插队落户,1972年考取徐州地区文工团,1980年开始创作,成名作是《雨,沙沙沙》。1983年随母亲茹志鹃一起赴美国参加爱荷华写作中心的创作活动,回国后从事专业创作。
王安忆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主要作品是“雯雯系列小说”,在《雨,沙沙沙》中,王安忆第一次写了一个叫雯雯的女孩子的故事。雯雯系列小说还有《广阔天地的一角》、《69届初中生》等。此外,这时期有名的小说还有《本次列车终点》、《流逝》等,这些小说大多描写的是王安忆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在叙述方式上是一种写实的自我抒发,而且大多表现作者插队落户的知青生活,这时期的王安忆,人们也习惯地把她归入知青作家的行列。1983年王安忆随母亲赴美国参加写作活动,对她的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开始把笔触转向民族文化和自身的文化处境中,这就是1985年的《小鲍庄》的写作。c3C M4m_zo_G#L/K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主要作品是《小鲍庄》、《大刘庄》和“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前者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属于寻根文学的范畴;后者则是从“性”的角度来表现男女之间的微妙关系。0e#J_j$J5~
第三阶段:90年代的创作。主要作品有《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长恨歌》《我爱比尔》、《的情和爱》等。王安忆90年代的创作,在思想上主要表现作者对个人与历史、文化与社会、精神与物质等问题的思考,在艺术上,叙述策略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写实的风格向写虚和写意的叙事风格转变。
王安忆是一位“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始终充满活力”(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具有丰富潜力的作家。她在一篇名为《面对自己》的演讲词中,这样说 :“我自以为是一个远离一切文流的作家,其实却得了一切文流的好处。” 从 1 97 9年至今,中国文坛经历了从“伤痕”至“反思”到“寻根”,又从“寻根”到“新写实”、“新体验”、“新历史”、“新状态”、“女性文学”、“晚生代”到“7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等种种的漫长沿革、这期间流派蜂涌、主义纷呈、佳作不断、新人辈出,王安忆虽然不属于任何一个文学流派,但她却能一如既往游弋其中,并能频频爆出佳作震动文坛。比如197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雨·沙沙沙》,因其叙述的清纯和美丽首次引起文坛的关注,之后的《本次列车终点》、《69届毕业生》等使她成为知青作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 1 985年,中篇小说《小鲍庄》一炮打响,一时间文坛更是四座皆惊,小说中寓言似的故事,凝固的意象以及登峰造极的白描手法,都使人对这位往日抒情的单纯的女青年刮目相看,而这部作品也由于主题的多义性而成了“寻根文学”的经典之作。 1 986年以情爱、性爱及婚外恋分别为母题的三个中长篇“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的 发表,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作者的笔触大胆地伸向了“原始的伊甸园的快乐”,用女性特有的浪漫和唯美情怀把世间男女的生命本能写到了极致,一时间评 论界争论激烈,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九十年代,王安忆以她独特的文人书写姿态、洁净的精神追求以及形成技巧上的变化多端迎来了她小说创作道路上的又一次重要 转机,这时期,她发表的中、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的情与爱》、《伤心太平洋》、《长恨歌》、《叔叔的故事》等一系列作品,不但使她本人的写作风 格焕然一新,而且为中国文坛“展示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的可能性。”
2、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否也具有某些“先锋”的特点?请以作品的具体内容为例加以说明。
《许 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后期创作的作品,与前期相比,虽然小说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叙述风格由暴躁变为平静,描写的内容由虚拟的现实逼近生活的真 实,以随和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坚毅的内在力量。但是“死亡”的主题,表现人的生存状态,极端化的小说处理方式仍然是余华小说的特征,如《许三观卖血 记》中,人物有名有姓,性格鲜明且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有所发展,类似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手法。小说以寓言式的结构写了一个普通人十次卖血的经历,展现了 四十年生活的变迁,和普通人生活的悲剧。但这篇小说仍然残留着先锋小说的实验性的特点,叙述仍然冷漠,主宰人物命运的仍然是一种神秘的超现实的力量,在小 说的结构、语言和叙述方式等方面都带有很强的实验特征。在叙事上打破小说原有的叙事规则,无限度地扩展小说表现的自由度,并多以感觉化的叙述代替描写。在 语言上追求游戏化的效果,表现出形式主义的特征。在生存探索中突出生存的“冷酷”和“残忍”,作家往往以冷静、客观、零度情感的方式来表现生存的面目。
具体来说,《许三观卖血记》的艺术探索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叙事的特点。《许三观卖血记》在叙事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对白。用对白来交代叙事背景、故事情景和结构转换,也用对白来呈现人物的特征、性格和行 为,对白成了叙事本身,离开了对白,叙事就不存在了。如十八章开头: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今年是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在炼钢,还有什么?我爷 爷、我四叔他们村里的田地都被收回去了,从今往后谁也没有自己的土地了,田地都归国家了,……”显然这里对白是交代小说的背景和故事的情景。再如,当许三 观得知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他决心报复许玉兰,报复的方式是不做家务。作品有这样一段对话:
“许三观,家里没有米了,只够晚上吃一顿。这是粮票,这是钱,这是米袋,你去粮店把米买回来。”
许三观说:“我不能去买米,我现在什么事都不做了,我一回家就要享受。你知道什么叫享受吗?就是这样,躺在藤塌里,两只脚架在橙子上……”
许玉兰说:“许三观,我正在洗床单,这床单太大了,你帮我揪一把水。”
许三观说:“不行,我正躺在藤塌里,我的身体才刚刚舒服起来,我要一动就不舒服啦。”
许玉兰说:“许三观,你来帮我搬一下箱子,我一个从搬不动它。”
许三观说:“不行,我正躺在藤塌里享受呢……”
许玉兰说:“许三观,吃饭啦。”
许三观说:“你把饭给我端过来,我就坐在藤塌里吃。”
上述对话中,许三观的心理、性格和作为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
第 二、大量的重复。在作品中大量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完全的重复,像鲁迅的《祝福》中的重复一样。如许三观的三个儿子长大后,城里许多认识 许三观的人,在二乐的脸上认出了许三观的鼻子,在三乐的脸上认出了许三观的眼睛,可是在一乐的脸上,他们看不出来自许三观的影响,他们开始在私下议论,他 们说一乐这孩子长得一点不象许三观。一乐这孩子嘴巴长得像许玉兰,别的也不象许玉兰。一乐这孩子的妈看来是许玉兰,这孩子的爹是许三观吗?一乐这颗种子是 谁播到许玉兰身上去的?会不会是何小勇?一乐的眼睛、一乐的鼻子、还有一乐那一对大耳朵,越长越像何小勇了。这段话在作品中重复了两次,第一次是许三观初 次听到,他将信将疑,并把三个儿子找来验明正身。后来又听到后,这段话就像苍蝇在许三观的耳边嗡嗡不停,弄得他心浮气躁,并打许玉兰求证。二是不完全重 复,即文字不一定是完全的拷贝,意思上却没有什么不同。如第四章写许玉兰生孩子的故事。三次都重复地写许玉兰大喊大叫,破口大骂。再如我们上面提到的许三 观报复许玉兰的方式,而许玉兰发现许三观与林芬芳的事情后,同样以这种方式报复许三观。三是螺旋式重复,即文字上变化不大,意义上却一次比一次深刻,情感 一次比一次强烈。如许三观六次卖血,首先是为自己娶到喜欢的女人,为积攒家业,为全家吃一顿好的,到后来为救一乐,到卖不出去。这六次卖血,每一次起因、 结果不同,内在节奏不同,但六次卖血过程中都有相同的情节和语言的不断的重复。但许三观的苦难一次比一次惨烈,前几次还有一些诙谐,后面却只有凄厉,毫不 掩盖。.
第 三、语言上的特点。《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典型地体现了余华的风格,即冷酷和残忍,作者以所谓的零度感情来讲述故事,以一种简练、冷静甚至残酷的笔调,形 成一种残忍的诙谐和幽默,在令人发笑中让读者体味到苦难和辛酸。如许三观过生日时用嘴给全家人炒菜的情节,看后令人忍俊不禁,可笑过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深 的苦涩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