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直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像小猴子那样,要一心一意才行。
本节课我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同时又出现很多图片让学生练习说一说“又~又~〞的短语;围绕小猴子所做,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教学的实效性。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然后出示一张课文内容的表格,要求学生合作学习,老师执笔完成相关内容,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对学生的评价与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设计表格的这一环节在课堂生成上对于本班学生来说稍有难度,说明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学生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这也暴露了我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我最担忧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拟适宜?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
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
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说明天自己再一次
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口头续编故事,也许会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3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拟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局部,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