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同步练习
文段(一)
55小节以后
1.读文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qiú( 泅 ) dèng( 瞪 ) 剥( bāo ) 藏( cáng )
2.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的主题思想。
记叙了老头子用计将鬼子引进陷阱,并消灭鬼子,替大菱报了亿的壮举,歌颂了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的英雄行为。
4.“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5.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6.“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 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7.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也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8.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 我真是小看了他。你看他,毫不畏惧、足智多谋。剥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水上有血,水下顶有机关!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他真有本事,不用,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桃花源记》练习题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晋代)朝代著名诗人(陶渊明)。 2、①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2)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4)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5)便扶向路(沿、顺着) (6)寻病终(随即,不久) .. ②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遂迷中的遂(终于) (4)未果(没有实现)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答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案: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5.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6.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答案: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7.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案: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9、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
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答案: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
1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案: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古诗默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2)(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怀》) (5)古代诗文中告诫人们珍惜时间,奋发有为的句子很多,《汉乐府·长歌行》中表达此意的一句是: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