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智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体育理论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作用

浅析体育理论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作用

来源:微智科技网
2010年7月 第29卷第7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f oEducation Ju1.201O V01.29 N0.7 浅析体育理论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作用 康江龙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现状进行了基本的剖析,分析了体育理论教学对学 生体育素质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体育理论教学;体育素质;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7.O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0)07—0086—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素质教育已成为新 学的理论指导,造成一部分喜欢运动的学生常因运动效果不 时期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体育素质教育包含体 显著,而产生厌倦情绪;或因在练习比赛中受到挫折(如练习 育文化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体育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 受伤、比赛失利、训练艰苦等)而转移兴趣。 面。其中身体素质只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而心理素质、文化 和道德素质才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然而现阶段由于 二、体育理论教学的作用 受传统竞技体育观念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在教 1.对学生的观念转变 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简单地把体育教育看做是身体素质教育 由于基础教育不完善,针对学生观念淡薄,加强理论教 现象,造成体育素质教育与课程实施的不和谐,严重影响着 学,使学生接受正规系统的体育教育,了解身体的发展规律、 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致使许多学生厌倦、害怕、敷衍体育 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常识、体育锻炼的科学意义及体育运动项 课程。 目的基本知识,理论知识在大脑中形成后,学生建立正确的 体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体育的价值,领悟到体育的内涵与真 一、学生现状分析 谛;在实践中把感性认识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亲身感知 1.学生体育的观念 体育运动的内在联系和奥妙所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体 目前高校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基础教育中普 育带来的乐趣,产生和激发学习的动力与运动的欲望,对提 遍缺少正规的体育课程教育。因此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仅仅 高运动能力、欣赏水平、运动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局限于知道体育对健康有益,但从没将体育当做一门科学来 2.对学生体育运动思维的促进 学习,他们认为体育只是一门副科、不重要,对体育的认识仅 运动心理学表明,思维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主要将接 仅局限于感观到的跑、跳、走等运动,至于体育的相关知识, 收到的外部信息,进一步分析、总结,从而了解事物对象和现 体育的内涵、文化等等,基本上是空白。 象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这些内部联系和规律性是简单直观 2.学生体育参与意识 所不能达到的。个体的思维发展大体经历婴儿期(具体形象 物质条件的提高和媒体、网络及一些休闲娱乐等活动的 思维)、幼儿期(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少年期 丰富,使多数学生缺少体力劳作,存在怕脏、怕累、怕晒黑、怕 (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具体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及青 出汗等心理,参与体育的目的只是玩玩而已。因此在体育教 年期(较高的抽象概括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形成) 。高 学中,面对“艰苦”的体育锻炼时,乐于安逸的心态,使学生 校学生属于青年期,对收到的信息应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思维 往往是在教师反复督促和敷衍体育考试的情况下,勉强运 和辩证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目前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 动,主动参与意识相对较差。 程中,基本上处于少儿期的思维,即依赖于感官运动的模式, 3.学生运动水平 离开了现实的具体的动作就无法进行思维。至于体育运动 多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项目只是依赖于感观到的运动 的原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相互之间的规律性,学生很少 技能,几乎没有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和规律,因此他们 进行思考,真正是“学而不思”,严重影响了学生个体思维的 的运动完全是原始的本能。因此在实践练习中,由于缺少科 发展。究其原因是缺乏体育理论知识,大脑中没有正确的理 收稿日期:2010—05—04 作者简介:康江龙(1973一),男,河南洛阳人,讲师,从事体育教育研究。 一86— 论基础,对感官到的信息无法进行分析,其应有的抽象概括 和辩证逻辑思维也无法应用,往往凭感官和身体原始的本能 练习,既费时又费力,而且产生的效果不佳。因此理论教学 对学生思维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 变,进而产生新的思维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巩固与发展 兴趣是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所具 有的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 动力 J。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扩大、加深是 兴趣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学 生,对获得的新知识,就能运用青年期的抽象概括思维和辩 证逻辑思维,使自身及早进入学习状态,加速掌握运动技能, 增强自信心,提高练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反之学生 理论知识不巩固、不深广,学习无方向,练习不得法,效率低, 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当学生理论知识积累得越多、越 深,其在体育运动的学习中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 4.加快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 运动技能的形成,必须经历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 个阶段。泛化阶段是学习的初期,属于一种感性认识,基本 不理解运动的技能的内在规律,它只是由于人体受内外界的 刺激,强烈兴奋而已,其条件反射联系不稳定,大脑皮质细胞 皮质兴奋易扩散,也就是说容易产生多余的、僵硬的、错误动 作,且做动作很费力。而分化阶段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阶 段,需要理解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这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 感性的学习过程 J。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对泛化阶段 向分化阶段过渡将产生巨大的指导、推动和促进作用;大脑 中具备理论知识,对获取更多、更系统的体育信息就能进行 分析、综合-4 。而目前多数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很快处于泛 化阶段,但由于对老师的讲解不重视,只是留意教师的动作 示范。因此对运动的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理解,使得学生较 长时间处于泛化阶段,不能建立动力定型,出现运动效果差、 运动水平低等局面,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几点措施与建议 1.加强师资培养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直接影 响着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然而目前多数教师基本还处于 以竞技体育、阶段体育和体质教育等观念为参照的传统授课 模式,教学中没能考虑高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现状,没能真正 体会新时期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没有将体育文化的传承和 多种教育的有机结合应用于教学,尽管教学模式转变,然而 教学内容与方法还基本处于“换汤不换药”的现状,难以适 应新时期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优化教师专 业结构,通过加强现代体育信息的学习、交流与合作等多种 途径,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达到转变教师的理念,提 高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2.加强体育教材的编写 目前的体育教材,学生基本上不看,原因是:(1)对理论 知识的忽视;(2)因为自身理论水平低,看不懂;(3)专业性 强,枯燥。因此高校的体育教材既不能简单类同于体育院校 的体育教材,也不能完全脱离,在编写教材之前,应寻求适合 现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教材内容,突出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多 种教育的有机结合部分,增加体育与健康、健康与职业的内 容。 3.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主要有:“大一统模式”、 “二段式模式”、“俱乐部模式”和“三自主模式”等等。这些 模式的产生虽然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历史合理 性‘6 J。然而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成绩的评定、效果监督等 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针对学生现状,应转变体育教学偏 重实践的观念,从体育实践中获得体育理论知识,用体育理 论指导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行1:1的教育 改革,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 四、结束语 高等体育教育是整个人生的黄金时期,是学生体育素质 发展的最终阶段,直接关系着终身体育的形成和素质教育的 实施。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对理论教学的实施和发展 相对落后,不利于高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因 此我们必须转变“体育是实践教学课”的传统观念,不断加 强对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更好地发挥体育理论教学在人 才培养中的作用与意义,促进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真正实 现。 参考文献: [1]许传宝.普通高校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反思[J].成都 体育学院学报,2002,(4).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赖天德.学生的运动兴趣重在激发、培养和引导[J].体 育教学,2005,(5). [4]吕学云,陈伟华.从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看体育意识的培 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1). [5]马玉芳,杨晓燕.高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现状及改革研 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2). [6]杨乃彤,尹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探微[J].首都体 育学院学报,2005,(6). (责任编辑:侯秀梅) 一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