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智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ai助医疗走向智慧化未来

ai助医疗走向智慧化未来

来源:微智科技网
中国信息界 I Information ChinaAI助医疗走向智慧化未来文/本刊记者戈晶晶o n 4/U 年’就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然而,人工智能(ai)

丄 /却一直很虚幻。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人工智能很“真实”:机器人送药、无人机消毒、智能测体温、AI辅助CT诊断、AI算法辅助疫苗研究……人工智能在全方位赋能医疗精准战“疫”。应用场景广泛在这场疫情中,AI已从云端落地,在医疗服务的诊前、诊中、诊后都可以看见AI的 身影。AI可以实现快速病毒基因分析,提升检测效率。根据浙江省疾控中心的报告,新型

冠状病毒是基因组序列最长的病毒之一,用常规方法快速检测基因组全貌非常困难,而

临床的诊断却要在基因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在疫情发生后,中国科研人员迅速行动,在

深度学习算法的辅助下,实现了病毒基因的快速确定,为核酸检测试剂盒研发和疫苗及2020.04 | 53特别策划 Exclusive Report新药研发赢得了更多时间。随着疫情的发展,核酸检测为阴性的无症状感染

者不断出现,使得专家认识到,不能单纯依赖核酸检

测,于是,CT影像也成为新冠肺炎的重要诊断依据

之一。但有限的医护人员要面对如此多的病人,要如

何能保证快速准确地对肺部CT进行判断?此时,AI

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机器强 大计算能力的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对肺部

CT进行更快速的判断,有效减轻医生工作负荷,提 升诊断效率。新冠肺炎疫情下,AI医疗企业通过构 建医疗影像诊断系统的“AI+CT”模式,减少错诊漏

诊并协助基层医疗机构辨别感染者,成为新冠肺炎临

床诊断病例判定的有效工具,并为快速隔离、诊断、

治疗争取关键时间。在发现患者后,治疗患者和防止更多人被感染至

关重要。在AI算法支持下,相关疫苗和药物研发加 速进行。新疫苗、新药的研发和上市需要大量的数据

分析、文献筛选和超算工作支撑,人工智能凭借其强

大的计算能力和快速智能化分析加速药物研发进程。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新药研发的迫切需求,科技公司运 用智能算法模型,在筛选化合物、新药合成路线设计、

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预测、药物理化性质预测、晶型

预测、药物分子设计、筛选生物标志物、研究新型组

合疗法等药物研发环节提供了高效工具,帮助疫苗和

药物研发按下了加速键。阿里云、华为云、中科曙光、

腾讯云、上海超算中心等科技公司纷纷向科研机构和

药企开放AI算法和算力支持。AI防疫不仅表现在算法、算力上,在防控一线

我们也能看到大量AI支援的“身影”。比如,3月云知声智能语音病历在北京小汤山医 院启用,能够满足1000余张床位的病历录入需求,

可解决医护人员由于防护措施严密造成操作办公电脑

时的不便问题,大幅提升病历录入效率的同时,有效

避免频繁接触电脑的接触式感染风险。54 I 2020.04医疗AI发展 要解决的问题再比如,平安智慧医疗“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实

时动态”平台上的“疫情问答”汇总了官方渠道有关 新冠肺炎的各类问答,依据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

智能问答服务,用户只需要输入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即可秒收准确的回答。“疫情自查”功能,也是基于 AskBob智能问答技术,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

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以及中国疾控中心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作出的决策辅助应用,可以给广大用户居家使用,起

到分诊作用,可以判定是否去医院进一步筛查。3月25日,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

对人工智能在疫情中的作用做出了肯定。工业和信息

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谢少锋表示,疫情期间,人

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有效运用,在疫情监测、疾病诊断、

药物研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

前已有20余款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在湖北省武汉市等 抗疫一线以及全国数百家医院,服务人群包括疑似病

例和确诊病例,达到数十万人次。此外,各家企业运

用“AI + CT”系统,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开发了特Al要想赋能医疗,必须根据医疗服务

与管理的特点来开发应用。有些技术 企业对医疗不了解,开发应用时\"想 当然”,这样开发出来的产品难免不

适用。医疗是一个涉及人身性命的严 肃问题,诊断、手术等都非常复杂,

需要极为精确,要想达到真正的\"黑 科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殊功能,比如用移动CT设备的组合,实现了云端部署,

有效提升了新冠肺炎的排查效率和诊断的准确率。谢少锋指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

与医疗工作的融合发展。而AI技术要应用于医疗领

域,首先要获得相关认证。疫情中的优异表现也对医

疗AI三类证审批的提速起到了推动作用。医疗AI三类证审批提速一宜以来,我国在医疗AI审批方面非常严格。

今年1月,我国发出第一张医疗AI三类证。经国家 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科亚医疗“冠脉血流储备分数 计算软件产品”获批上市,这是我国首个应用人工智

能技术的三类器械过审。业界普遍认为,我国第一张医疗AI三类证的出 现,一方面,意味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于该类产

品的审批路径更加清晰,对于合规的医疗AI产品审

批开始加速;另一方面,意味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医疗

AI产品性能趋于稳定,符合进入市场的要求。而在此次疫情中,医疗AI产品更多被使用,价

值得到认可,尤其是在辅助新冠肺炎CT诊断方面,

这显然成为医疗AI三类证审批在我国进一步提速的

中国信息界 I Information China重要助推因素。3月5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国

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印发《肺

炎CT影像辅助分诊与评估软件审评要点(试行)》。

该审评要点适用于肺炎CT影像辅助分诊与评估软件 的产品注册。文件指出,按现行《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该类产品分类编码为21-04-02,管理类别为三类。

也就是说,肺炎“CT + AI”产品只要符合审评要点,

一直着医疗AI合规与否的“三类证”问题又将 被突破。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审批提速,我国在医疗 AI方面存在的问题更需要加快解决。多方面问题待解决首先,要解决的是数据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主任卢

清君表示,中日友好医院一直是AI等科技应用于医

疗领域的前沿试点医院,目前中日友好医院已采用了 一些AI诊疗手段,包括皮肤影像、超声影像、数字

听诊。皮肤影像是可以提取皮肤样本,用AI进行分析; 超声影像比如CT,可以用AI辅助判断;数字听诊是

将听诊器数字化,使声音可记录,再以AI辅助分析。

但当记者寻问使用效果时,他非常谨慎表示,截至目

前使用人数还太少,无法得出结论。中国信息协会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分会会长宋新

在接受《中国信息界》记者采访时表示,就目前来看,

我国的医疗AI技术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技术仍

不够成熟,应用场景有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制约因 素就在于,医疗AI项目研发需要大量数据支撑,但

2020.04 | 55特别策划 I Exclusive Report目前国内医疗数据存在质量良莠不齐,且难以共享等 问题。宋新认为,要先解决数据确权问题。数据的所

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不明确,将很难实现共享;此

外,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制。虽然我国已经有《网

络安全法》等立法,但都是框架性的,缺乏对诸如医 疗数据这样的细分领域的立法。“当然,立法不是短

时间就能完成的,可以先由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一些指

导意见或规范,来引领行业发展。”宋新说。其次,医疗AI的技术与产品、应用质量都有待

提高。卢清君指出,不能单纯强调科技,AI要想赋能 医疗,必须根据医疗服务与管理的特点来开发应用。

有些技术企业对医疗不了解,开发应用时“想当然”,

这样开发出来的产品难免不适用。卢清君认为,科技、数字化手段是辅助医疗的, 医疗是核心,医疗AI的本质应该是“以人为本”,

为患者服务。“有时资本或一些技术企业过度宣传科

技的作用,大家看得很热闹,觉得’黑科技’很炫,

但医疗是一个涉及人身性命的严肃问题,诊断、手术

等都非常复杂,需要极为精确,要想达到真正的'黑

科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卢清君说,“以这次新

冠肺炎疫情中有的医院使用的机器人送药为例,实际 上,这种机器人,药品也得医护人员给准备好,机器

人只是传送进去,这样的功能离医疗所需要的智能化 还有很大差距。”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于3月发布的《人 工智能助力新冠疫情防控调研报告》也表达了与卢清

君相似的观点。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应用的 智能化程度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多数医疗服务

机器人在路径规划、柔性控制、多模信息精准感知 与可视化、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方面尚未满足智能化

水平。再次,资金、人才的缺乏制约医疗AI发展。宋新指出,AI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56 12020.04在目前还很难形成盈利点的情况下,许多企业举步维

艰;在人才方面,不仅AI人才紧缺,而且要研发医

疗AI项目,还要了解医疗服务与管理,所以更需要

的是复合型人才,这是单纯的高校教育很难实现的。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宋新建议,第一,从企业层面来看,AI企业首

先要解决生存问题。特别是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全

球经济都受到很大影响,企业在压缩成本的同时,要

提高宏观认识,多了解国家乃至国际的新的走向,

努力寻找资金和市场机会,不要局限于某个应用,也

不要局限于国内市场。比如,今年初推想科技医疗人

工智能产品InferRead获得了欧盟医疗器械CE认证, 这次疫情中他们的产品在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正发挥着

作用;再比如,企业可以关注智能测温等应用,而不

是一下子都扎堆在胸部CT影像的AI辅助诊断上,

随着复工复产复学,智能测温产品的市场需求会很大, 而且相关产品的审批也相对简单,企业应该抓住当下

的市场机会。第二,需要国家更多资金支持和引导,比如 提供项目补贴,出台行业规范指引,在一些重点

应用场景进行试点等。第三,金融机构可以设计一些更有针对性的优惠

,虽然目前国家鼓励科技战“疫”并给予金融支

持,但对很多小企业来说,门槛太高,难以惠及他们。第四,加强人才培养。不仅要加强高校教育, 而且要结合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培养更多的“医疗

+AI\"的复合型人才。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