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四 写好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
[目标略语] 高考议论文要求我们在关键处多制造亮点,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而精心设计开头、结尾是作文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两道“工序”。一个亮丽的开头能使人见之倾心,顿生好感;一个精彩的结尾亦能让人难以掩卷,拍案叫绝。
一、打造好开头 (一)好开头的要求
1.快——迅捷。入题要快。最好是开门见山。记住,不要玩“深沉”,不要玩玄而又玄的“哲理”。应旗帜鲜明,快人快语,尽快释放“动情力”,迅速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2.简——简洁。这是明朗的保证。开头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
3.靓——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二)开好头的方法
古人云“先规矩而后巧”,好的开头方法不妨在套用中逐渐掌握,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下面就介绍一些好的开头方法。
1.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是考场议论文采用率最高的一种方法。即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与全文的中心论点保持方向一致,不是亮出观点,就是导出观点。
例: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勿以好恶论断之》开头)
评点:一起笔就紧扣情感与认知,以一种假设将读者的思维引向对本质问题的思索,文章的立意显得十分深刻。这样的入题方式,简洁,却分量十足。
2.引用名言法
引用名言,就是在作文开头就直接引用一句名言警句,并且用这句话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里所说的名句,包括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诗词歌赋等。
例: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语所说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故而,在认知事物时便不自觉地附着了浓浓的个人情感。于是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缠绵,“感时花溅泪”的悲戚。(《怎一个“情”字了得》开头)
评点 文章开头即紧扣住一个“情”字,在三句话中嵌入了三句有关情感的名句,显示出考生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底蕴说白了就是积累,走上考场的时候,相信不少考生都已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高考作文就是要把平时的积累展示出来。
3.设问开篇法
在文章开头,先就要议论的问题提出疑问,然后在回答问题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怎样看待得与失呢?关键要看为什么得,为什么失,如果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样的“失”是值得的。相反,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得”的代价,是遭人鄙视和唾骂!(《得与失》开头)
4.阐释概念法
在文章开头,将标题或相关概念的含释一下,从而明确全文的中心论点。文章开头准确解释概念,给人印象清晰明确。
例: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诗意地生活》开头)
5.排比入题法
用排比的句式,引入议论文,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例: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
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
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心中的天平》开头)
评点:优雅的语言、和谐的音节、丰富的形象还不足以触动你的情感吗?还不足以让你在美的品味中恍然大悟“原来对美的感知,对人对事的看法,都是受到心中那架天平的影响”吗?
6.比喻入题法
在高考作文中,用比喻的形式,也是一种入题的思路。引用一个故事、一则寓言,或者一段笑话作为譬喻,然后从譬喻中引出总结的中心论点。
例:《笑林》中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人走路时不小心跌了跤,爬起来走了几步,又摔了一跤。于是他懊恼不已:“早知还要摔跤,当初何必爬起来呢?”这样,他坐在路上再也不起来了。这个人是可笑的,他的可笑之处在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每个人都像他一样,新生事物就不可能出现,社会就不可能向前发展。(《跌跤与摔跤》开头)
评点:一个可笑的故事开头,一下子吸引了读者,形象生动,文章的意趣顿生。 7.转述材料法
如果是材料作文,在开头直接地引用原材料,转述材料,也是一种入题的好形式。材料作文的开头要注意三点:一是转述材料必须简洁,二是必须根据试题要求和提示转述,三是迅速从叙述转入议题或论点。这样的开头,既紧扣材料,又紧扣话题,突出中心,可谓“一举三得”,起到了开宗明义的效果。
例:儿子与邻居说了相同的话,富人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寓言中的富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影子。是非的天平,需要理智的手去摆布,莫让感情的砝码左右了你
的判断。 (《莫让感情迷了是非眼》开头)
评点 采用转述材料、简洁入题的形式,观点明确,直截了当,让人眼前一亮。 二、打造好结尾 (一)好结尾的要求
1.完成主题。结尾要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赞美“卒章显志”的写法,就是说篇末要体现主旨。
2.简洁有力。结尾是给读者以最后的、决定性的印象部分,不能拖泥带水,要言简意赅,明确有力。
3.令人回味。这与开头要引起读者的兴趣一样,结尾要令其念念不忘,有“余音袅袅,三日不绝”的效果。
(二)收好尾的方法 1.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这样的结尾,一是呼应标题,凸显话题意识,强化文章主题;二是呼应开头。呼应开头显得文章结构完整,关合严密,可给读者留下整体性的美感。
例:[开头]一位历经无数商战感到身心疲惫的企业家到禅寺参拜。企业家问胡须雪白的高僧,如何才能让自己和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面目慈祥的高僧没有直接回答企业家的问题,而是指了指正在淘米准备做饭的小和尚旁边的米桶,问道:“一碗米有多大价值?”
[结尾]要敢于把自己酿成一瓶酒,哪怕机会微小,前途渺茫,但只要你努力了,生活中的风雨,前行路上的挫折,就会成为将自己酿成美酒的酒曲。用苦难来发酵,用执着来升温,挺过去,你就会成为芳醇甘洌的美酒。(《把自己酿成一瓶酒》)
评点:文章开头,借一个小故事,提出了怎样使人生价值最大化的问题,以反问作结,留下悬疑。结尾则用一个比喻“把自己酿成一瓶酒”,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改变越大,困难成本越高,人生的价值就越高。且这个结尾,地总结了全文。
2.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就是经过层层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或铸炼哲理语句,以画龙点睛之笔,使文章主题深刻化。
例: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拿来主义》结尾)
评点:作者于结尾处总结全文,强调“我们”必须实行“拿来主义”,但要注意“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设问收束,总结感召
例:写罢此文,掩卷沉思:我们是否有勇气嘲笑鸟的单纯?仔细想想走过的路程,我们是否也有过像它们一样的错误?在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我们完全有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尺长”不能笑“寸短”!(《“尺长”岂能笑“寸短”》结尾)
评点:这篇文章以设问结束全篇,设计的“两问”联系到“我们”自身,在综合全篇、收束文章论证内容的同时很能发人深省。最后,又以“结论”引出文章的中心,进一步点题,间接回答上面的“两问”。“问”以收束,“答”以点题,一气呵成,干脆利落,成为全篇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审题立意之后,写一个开头和结尾。要求:观点明确,首尾呼应,富有文采。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开头]月下的昙花懂得,生命的绚丽只有一次,所以,它细心地绽
放每片花瓣,让花瓣绽放的每个细节都精心精致,因此它的高雅吸引雅士赞叹的目光。天上的彩虹明白,生命的美丽只有一次,所以,它细心地呈现每缕色彩,让彩霞浸染的每片细节都浓淡适宜,因此它的灿烂把天空装扮成美丽的花园。(以“昙花、彩虹”类比论述开篇,形象生动,富有文采,自然引出本文中心论点)
[结尾]月下的昙花专注于细节才展现高雅,天上的彩虹专注于细节才谱就绚烂。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啊,只要我们也专注于细节,我们的一生就一定能够绽放美丽。(结尾巧妙照应开头,仍以“昙花、彩虹”类比收束全文,但又不局限于此,这样既深化了主旨,又颇有诗情画意,含蓄而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
你对上述观点有何思考?请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
你对上述观点有何思考?请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
作
指
导
这是一道辨析类材料作文题,命题
者一般不摆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明确的倾向,需要写作者分析其中是非曲直,拿出主见。这类作文一般不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2013年江西卷的作文“对奥数、英文、周树人的‘怕’或‘不怕’”,就属此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类作文看似没有多少审题、立意难度,写作者似乎可以各抒己见、
自由评论,其实不然。由于作文材料中潜藏着命题者的发问:走在最前面或最后面的人是否最痛苦?立论时并没有广阔的空间,只能紧扣命题者所问,明确回答痛苦或不痛苦,并由此阐述理由,而且阐述的对象应紧扣住“走在最前面或最后面的人”,不然,则很容易偏离题旨。
(1)弄清“最前者”或“最后者”的丰富内涵
“走在最前者”可让人联想到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探路者、拓荒者,如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中国民主的先行者孙中山、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爱因斯坦、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加加林;也可以是成就突出的领跑者,如中国首位打进WTA前十的网球金花李娜以及拿下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全英赛、世界杯、总决赛、苏迪曼杯、汤姆斯杯满贯的世界羽坛第一人“超级丹”。
“走在最后者”可以是不具优势的落后者,如学业、事业上成绩落于人后者;也可以是身肩重任的断后者,如中国古代所谓“三军”中之“后军”,行军作战时行于队伍之后,担负着掩护和警戒任务。
(2)分析“痛苦”或“不痛苦”的根源
对于孙中山、加加林这样的探路者、拓荒者来说,其痛苦可能在于:前途艰险,情况难料,一路前行意味着冒险,甚至牺牲。对于李娜、林丹这类成就突出的领跑者,其痛苦可能在于:有不断挑战、超越自己以始终保持身在最前、不敢有半点懈怠的巨大精神压力,也许还会有后进者、旁观者的羡妒、非议甚至诽谤。当然,探路者、领跑者也未必最痛苦,因为无论是挑战自然的困难还是人为的困难,无论是挑战自己还是挑战他人,都可以从中收获挑战的经验哪怕是教训,从而得到人生智慧,发现自身价值。
对于学业、事业上的落后者,其痛苦在于:处于人后,饱受鄙夷和冷眼甚至欺凌,难有机遇。不过,这类人正因为处于人后,一则没有开路、拓荒的危险,可安然地走前人开辟的道路,免去了走弯路的失意和沮丧;二则总为人后的不利处境,也许会激发其斗志,从而转换为不甘人后、拼命超越的巨大动力。从这一点来说,落后者未必痛苦。
对于行军作战中的断后者,其痛苦在于:既要掩护整支顺利进发,又要冒险甚至牺牲生命来阻击后方追兵。把危险留给了自己以换取整支的安全,断后者在痛苦中展现精神的伟大,收获生命的意义,因此,他们也许并不以此为痛苦。
立意角度可以有:(1)从正面立意——走在最前(或最后)最痛苦。参考拟题:“敢为天下先,必最苦也”“先行者亦是苦行僧”“苦为人后”……
(2)从反面立意——走在最前(或最后)未必最痛苦。参考拟题:“先行者,何苦之有”“先者何痛,后者何苦”“子焉知先行不乐”……
(3)从辩证角度立意——走在最前(或最后)最痛苦也最幸福。参考拟题:“走在最前,痛并快乐着”“苦到极致是幸福”“开拓者虽痛犹荣”“苦形于外,乐存于心”……
由于该类材料中潜藏着命题者的发问,立意时一定要紧扣所问,作出明确而有针对性的回答,否则极易偏离题旨。就学生习作的拟题来看,立意跑偏有以下两种情况:
(1)回避问题,答非所问。如“莫因名利毁一生”“别让荣誉压垮自己”“放慢你匆匆的脚步”,均回避了“是否痛苦”这一问题,明显偏离题旨。
(2)抛开对象,另起炉灶。如“中间风景最好”“走在中间最幸福”“笑对痛苦”,均撇开了命题者所问对象——“走在最前(或最后)的人”,同样背离了题旨。
例文:
放好心的位置
痛苦与幸福是对立的,但他们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能放好自己的心的位置。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他们不懂得如何放好自己心的位置,以致于产生这种片面见解。放好心的位置,你会发现最前与最后都是很美的,很幸福的。
爱迪生——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发明上千种东西,他可谓是在这些领域走在最前的人。但是他却不感到痛苦,在他千百次失败后,他依然面带笑容地去全身心地研究。当他看到世界上第一盏电灯亮起来的时候,他忘记了自己的失败的痛苦,脸上洋溢的是成功后幸福的微笑。这就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他们不以自己走在最前面而痛苦,相反他们感到的却是欣慰幸福的微笑。他们能为人类作出贡献,他们以自己是最勇敢的先锋而感到骄傲而体会到幸福。他们放对了自己的心的位置。
在中国古代作战中时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他们撤退时有一部分人在后面阻挡敌人,让大撤退。这一部分军人便是走在最后面的人。然而,他们不为他们是最后的队伍而感到痛苦。他们认为将军让他们在后面阻挡是对他们的一种信任。曾经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别人对自己的信任。的确他们感到很幸福,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保护大安全撤离。他们以自己胜利完成任务而感到幸福。因为他们也学会了如何放置自己的心,如何让心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人走在最前面,也必然会有人走在最后面。我们不应该因为位置的好坏而去衡量自己的利害得失。我们应该为我们能够处在这两个特殊的位置而感到欣慰,而不是所谓的痛苦。我们不能纯粹地用眼去衡量这个世界,而应该学会用心去衡量它。
领头雁为自己是队伍的领军者而幸福;雄鹰为自己是垫后者而欣慰。我们人类
同样要学会去正确看待它。我们要放好自己心的位置,洗去那痛苦的愁容,焕发出幸福的微笑。
最前的与最后的
空中飞过雁阵,总有飞在最前面的,也有飞在最后的。人生漫漫长途中,也总会有走在前面的,走在后面的。
走在前面的,称之为先驱,他们走在整个时代的前列,标新立异,也自然受到了排斥甚至诽谤。哥白尼坚持日心说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这是为科学前进付出沉痛的代价。而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则因他伟大的创造而变疯。他创立集合论,可他的老师好友全都反对集合论,攻击他阻止他与他断交,以至他患了34年疯病后与世长辞。这无疑是悲哀的,追求真理的人得不到认同反受污蔑。可是他们就一定只有痛苦吗?
不!谭嗣同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理想而献身,这是幸福。写到: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为了心中的信念,就算面对风霜,照样绽放枝头,这也是一种幸福。
因为有一个信念,有一个真理,并为之奋斗,谁能说他们是痛苦的?
走在前面的人,他们看得见东方微露的光明,最终他们都能得到中肯的评价。可是走在最后的呢?他们又该如何呢?
那些甘愿走在最后的,甚至有意先进的,他们内心如何?如果可能,我想问问郑袖,在陷害屈原的时候,是否得到快乐?我想问问秦桧,在杀害岳飞的时候,是否得到快乐?
其实,我更关注的是那些并不甘心走在最后的人。虽然他们走在最后,可他们有一颗向上的心啊!他们也是清醒的,因清醒而痛苦。不是吗?《红楼梦》里就有这样一群人。香菱是薛呆子的侍妾,遭受毒打,她没有选择的权利,可她却还是为学诗而殚精竭虑,她也渴求学识风雅呀!丫头晴雯心比天高,最终被摧残致死。我想她们应该是痛苦的,居身于最后最低的地位,奋斗努力都毫无结果。她们都值得钦佩,值得关注,而不是指责嫌弃。请赠与她们光明和希望吧!让她们也能够在奋斗中得到快乐。
其实,痛苦不是走在最前的或是最后的人的专有。那些走在最前的人们,不必痛苦,时间会证明一切。那些走在最后又心有不甘的人,不必痛苦,奋斗吧,只有奋斗才能摆脱痛苦。而我要送给那些走在最后的人的忠告是:请先学会痛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