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智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沃尔夫林到埃森曼的形式分析法演变

从沃尔夫林到埃森曼的形式分析法演变

来源:微智科技网
60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201713 江嘉玮JIANG Jiawei 从沃尔夫林到埃森曼的形式分析法演变 The Evolution of FOrmaI Analysis:frOm W61flin 1 Eisenman 摘要 自沃尔夫林始,沿维特科尔至柯林.罗,再到 埃森曼,潜伏一条从艺术史到建筑学、从德语原境到 英语世界的形式分析脉络。这类分析方法与哲学、心 理学、语言学、文学批评等紧密相关。经由几代学者 的递进研究,它确立了自身的规则与方。文章力 图揭示形式分析法在演变过程中的“承”与“转”, 论辩其优势与局限,并探讨其能否获得自治。 关键词 视知觉;创造力;图解;对比法;工具性; 自治性 ABSTRACT From W6Ifflin to Wittkower.to Colin “形式”(form)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语 其涵义经常滑移。“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 形式分析以形式作为研究对象,本属哲学与亨 论范畴,后经改造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语言学、 艺术史、建筑学等领域。形式分析的活力来£ 于在研究对象不能或不愿发声的前提下洞明 构关系。经过诸学科对其定义、适用范围、 限等的不断研究,形式分析目前已是司空见 所谓的“形式主义”(formaIism)甚至被归 派或风格。 形式分析本是一种方法,方法即工具, Rowe and eventually Eisenman,f0rmaI analysis inds fits trajectory weaving through art history to architecture, German context to English academy.Closely tied to 性(instrumentality o本文旨在厘清形式分 性,同时研究它如何能被赋予自治性(auto 何谓自治性?为自身立法即为自治。本文选日 沃尔夫林到维特科尔,再到柯林.罗,最后 the fields of philosophy,psychology,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criticism.formal analysis has established its own principles and methOdOIogies,in debt of the prog ressive work of these scholars.This essay reveals 的线索来详细论述形式分析法的演变(图1 线索有清晰的“承转关系”,四位学者具有 的师承关系,也不同程度地拓展了前辈的学 the continuity and turnings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this evolution,arguing the tour de force and limitation of it.Autonomy of formal analysis i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Visual Perception;Creativit Diagram; Comparison;Instrumentality;Autonomy 是说,既有学理的传承,也有理论的转折’。 建筑学放置到艺术史的框架里考察,力图呈 析法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的建筑教育中的辽阔{ 艺术史与建筑学里的形式分析高度依柬 图。文本,指的是由书写固定下来的话语,E 言的表现形式;图,既包含平立剖面等建鸯 (d rawing),也包括图解(diag ram o形式j 中圈分类号:TU一024;TU一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5—684X(201 7)03—0060—001 0 象是文本和图,它的手段同样也是文本和图。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201 7/3 61 1.四位学者与形式分析 2马拉美诗歌的自由形式,存在多种可能的形式分析 3柏拉图“理型论”或曰“形式论”里的等级 d"/ui/ 庸nom6 ̄e 1 Fou r experts On Formal Analysis 2 Free fOrm in Mafla rme s poetry with va rious possibilities in forma analysis 3 Hiera rchy of the theory of Ideas or theory of Forms by Plato 子:在文学领域中,分析波德莱尔或马拉美的自由诗 歌形式,属于文本层面的形式分析 (图2);在建筑 学里,分析帕拉蒂奥或塞利奥图版里的比例关系,属 于图层面的形式分析。通过组合我们发现,形式分析 从手段到对象的两两交叉形成四种可能:以文本分析 文本、以图分析文本、以文本分析图、以图分析图。 罗兰.巴特、德里达和克里斯蒂娃是第一种的典型代 表:拉康与德勒兹在某些论著里尝试过第二种:沃尔 夫林与柯林一罗较多依靠第三种:维特科尔与埃森曼 则钟情第四种,尤其是埃森曼,将以“图(diag ram)分析图(drawing)”演变为的形式分析法。当然, 笔者承认这种归类略显简单,但它至少提供了~条简 明思路,辅助将众多理论家在今日学科高度交叉的学 术长河里大致摆放好位置。 经由这些理论家的努力,形式与形式分析在不同 时代均回应了某些特定问题,带有时代烙印。本文提 出以下六个连环问题作为导引:什么是“形式”?“形 式”的内涵会限定形式分析的外延1-57“形式”的演 变与形式分析法的演变有何关系?作为一种分析工具 的形式分析在不同领域里是如何操作的 在工具性之 外,形式分析是否可能通过自身推演而获得自治?若能, 形式分析之自治性反过来如何影响艺术史与建筑学 1前沃尔夫林时代的形式论 以“形”之单字造四词——形象(image)、形 状(Shape)、形态(mo rpha)、形式(fo rm)。形式 或多或少兼有前三个词的某些含义。在对建筑形式展 开仔细研究前,值得对“形式”的哲学用法作~番考 察,以便回溯其多样源头。 柏拉图的“理型论”或日“形式论”(Theo ry of Ideas/Theory of Fo rms)最早讨论了形式。柏拉图希 望通过“理型”或“形式”来解答诸如物质的本质、 物理变化过程、对物体的感知等问题。他在《蒂迈欧 篇》里区分了“恒常之物”与“流变之物”:前者经 由理性思辨可被人理解,它永远不变;后者只是感官 的对象。恒常且仅为心灵所明之物即为“理型”或“形 式”,对立于感官所察之物。该二元区分在柏拉图的 aemtt ftj 一 ‘Ir ~ ~,r…I ^ ^ 一 。… … …|‘ II l‘ - …m。… m l …・  IqI … … |_・ I  J… 1州 LE HASARD  !…一 ^ p _ … ● l】 唧 …… ¨1 哲学里反复出现。比如在《理想国》里他写道:“凡 具体之物均为视觉而非知性之对象,然形式为知性而 非视觉之对象。”柏拉图认为,制作者在制作任何物 件时都会遵循“理型”或“形式”,而非已经存在的 物件。柏拉图给万物排序:位列最高的是至善之理型, 往下是高等理型与次等理型,再往下才到实物,最次 的是图像(图3)。 亚里士多德与他的老师在“理型”或“形式”问 题上出现了分歧,汇入西方哲学从古至今关于形而下 与形而上的论辩洪流。亚里士多德提出,形式可以在 实体世界中演进,比如动植物的进化、艺术作品的诞 生,而不是柏拉图设定的那种事先存在、永恒不变的 理型。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哲学关于形式在理念与 实体这两极的纷争一直不断,长达两千多年。不过, 形式主义或日形式论(Formalism)这个概念直到18 世纪末才形成,标志是美学开始在哲学中确立自身的 地盘,开创者为康德 。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Kritikder reinen Vernunft)中频繁使用概念“直观形式”(Fo rm der Anschauunq)与“思维形式”(Form des Denkens o 康德的用词“纯粹的”(rein) 指于一切经验, 即先天的(a p riori)或日被给定的。所谓的“直观形式” 指的是空间与时间,它们就是先天的,因此康德在行 文中也常写成“纯粹的直观形式”。“一切纷繁多样之 物均从属于空间与时间的形式条件”,康德这句话表 明直观形式先于人的感知,并且先于人的思维。“思 维形式”指的是人在直观形式之上逻辑思考,是康德 构建他的范畴体系(Kategorie)的基础。《纯粹理性 批判》分两大部分,康德在被归入第一部分“先验要 素论”的“先验分析论”的结尾总结道:“在每个存 在物中,其组成成分就是质料i这些组成成分在该物 中结合起来的方式就是基本形式”。这种“质料一形式” 的区分是康德给纯粹理性(即知性)立法的基础之一。 康德所谓的形式从来都不是实体,而是从属于事物呈 现于人的过程。据此,康德远离了柏拉图的预设理型 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形式以及后世诸如新柏拉图主义 等对纯几何形体的热衷,让“形式”一词进入认知论 的领域。本文之所以要辨析“纯粹的”、“先天的”、 范 畴”等概念,一方面因为它们是康德的观念论 旱的 关键术语,另一方面是因为往下在关于沃尔夫林与埃 森曼的部分将再度出现。 在后来出版的《判断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里,康德以更为美学化的立场发展了形 式概念。康德时代的美学开始意识到,美的本源不在 对象身上,而在人感知对象的过程中。康德写作《判 断力批判》的初衷本是弥合前两大批判的鸿沟,展开 研究后他才发现,审美行为不隶属于先天法则 康德 开始在他之前置放于先天法则之下的“直观形式”与 “思维形式”(这两者分别规范了人对世界的感知化和 概念化)之外寻找形式的更多内涵 康德发现,人在 对形式的判断过程中在美学上总是愉悦的,于是他提 出一种主管审美判断能力的新准则,希望既能赋予该 准则以普遍维度,又能让它保持某种主观性。该准则 即为“合目的性”(Zweckm ̄i6igkeit),它对康德来说 是一种假设存在世上的内部和谐感。若人在审美判断 中出现了偏差,也是人自己招致的,而不是审美行为 本身出了问题 。合目的性是与自然和艺术的形式相 关的启发式规则或标准。康德进一步将艺术区分为三 类:言说艺术、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美 妙感觉游戏的艺术..康德提出的主导造型艺术的标准 呼应了温克尔曼的美学,此标准也正是形式的量度。 康德的努力让形式开始被纳入美学并作为沟通主观与 客观的要素。 从康德开始一直到黑格尔,形成了体系完善的德 国观念论。在康德之后,两位哲学家以不同方式使用 过“形式”:歌德认为它是物的属 ,可被辨识为“胚 胎”或一般规则;黑格尔则认为它是一种高于物、先 于物的属性,只为心灵所明。当“形式”的哲学思辨 进入建筑时,建筑师尚未在自己的领域中完善地界定 这个多义词。第一个提到“形式”的建筑师是森佩尔, 这个词起码有两重含义:一种是艺术的形式,指的是 某种先在于形式的原则或想法的必然结果;在别处森 佩尔还会说“形式是臻于可见的想法” 这两重含义 都是纯粹的观念论的、黑格尔式的“形式”概念。森  艺 纪始毫释无形纪独究的立 ,于关 ∽ 舭沃尔出建概发对念建筑对比案例,比如由伯拉孟特设计的位于罗马的教 廷文书院宫(Pal判的 、义 批中素azzo del丰 la Canoel尔沃两家科 幅的尔 le ria)以及由贝尼 置的并斯尼设计的奥黛斯卡基府邸(Palazzo OdescaIchi)(图 6)沃尔夫林分析出了贝尼尼巴洛克立面上对单个要 素性的消解,强化了一种整体感 基本上,沃尔 夫林用形式分析的方法来论述该如何观看文艺复兴与 巴洛克的艺术作品 沃尔夫林存该书结论部分的第一小节“艺术的外 史与内史”(Die 5uBere und die innere Geschichte der Kunst)里强调了观看(Anschauung)并非一成不变: “世界之内容并不会为了观看行为而固化成一种不变 的形式……它有自身内在历史并历经众多阶段 ”沃 尔夫林暗含的意思是.他要为巴洛克艺术“正名” 整本书分析了两种艺术的形式.其实是为了论证巴洛 克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一样伟大,巴洛克艺术本身具 有一种独特的观看方式和欣赏方式 后世若将沃尔夫 林简单归为形式字义名,未免有失偏颇 尽管他也曾 坦言:“我自豪地接受 形式丰义者’这个称呼,因 为这意味着我实现了我作为一个艺术史学家最重要的 作用 即分析知觉的形式 ”沃尔夫林毕生的研究不 是“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要进入更深人的文化分析 由此可以理解,他所渭的“艺术的内史”指的是作为 学科的艺术史:“艺术的外史”指文化史 也就是他 存启蒙阶段从导师布克哈特那早学来的并持续终生的 学科关怀 自沃尔夫林后,形式分析成为艺术史固定下来的 研究手段平行于源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源自潘 诺夫斯基的圣像学分析等 如今存成熟的艺术史基础 课堂 ,教师常常会要求学生选用以卜几类分析方法 来写作,要么捕述一件艺术作品,要么分析一付艺术 家 形式分析成了艺术史的入门基本功 3古典与现代建筑的形式关系:维特科尔与柯林・罗 仟沃尔大林的《艺术史的基本概念》之后,形式 分析法存艺术史研究和教学领域得到推广 191 2 1924年沃尔丈林 摹尼黑大学任教期 ,维特科尔 曾L过 年他的课,1口未获沃尔夫林的专门指导 后 来供职伦敦瓦尔堡研究院期间,维特科尔开始尝试通 过形式分析剖析 。典建筑师的内心,并首创性地将沃 尔夫林方法 从来 现过的数比关系与和声法则引 入 加 4丢勒的《雷斯的本哈特》(左)与哈尔斯的《年轩男子肖像》f右1 5胡伯尔的《受难》(左)与豪斯达尔的《旅人1午森林 泽 畔》局部(右) 入形式分析法通过形式分析法配合档案研究,缔 直是尽量走进建筑师的内心他 特科尔的研究目标6伯拉孟特的罗马教廷文书院寓(方)与贝尼尼的奥黛斯卡基府 邸r右) 的代表处女作是于1934年发表存 艺术简报》f A rr Bulletin)r的长文《米开朗基罗的洛伦佐罔书馆》 (Michelangelo's Biblioteca Laurenziana)维 丰斗尔综 7维特科尔分别对比米开朗蕻罗的徒手草稿、缩尺比例修正稿、 建成实物f从方往右三列) 8 ‘英国艺术与地中海世界”展览中关于伊尼戈琼斯的罔版 9维特科尔对圆厅别墅的分析手稿 10维特科尔对信于巴尼奥洛的皮萨尼别墅的分析手稿 合利用建筑师的设 手稿以及各类档案,首度 细还 原了米开朗基罗的设计历程维特科尔娴熟地将米开 朗基罗不同阶段的手稿与建成实物逐一比对【图7) 1]《理想别墅》一文对比弗斯卡利别墅与加歇别墅的数比关系 12马提拉吉卡分析的矩形和谐比例 比如.他用形式分析论证出“从楼梯厅进入罔书t‘自的 大门的内外门框间距在实物卜比设计稿扩大了,让人 锋 4 Bernhard yon Reesen by Du rer and Portrait ofa Young Man by Frans Hals 不能简单地;I奇门框与三角山墙视为整休,两者存在张 力”,进而剖析米开朗基罗如何在建成实物 车专化了 设计想法 5 Crucifixion by Wolf Huber and Forest Marsh with Travelers on d Bank by Jacob van Ruysdael 6 Palazzo della Cancelleria by Bramante and Palazzo Odescalchi by Bernlni 分析米开朗基罗的洛伦佐图书馆是 次深入的 个案研究,自此维特干斗尔确立了他的优势 从建 7 Wittkower compa res the freehand sketches,scale d rawings and built doors of Michelangelo(from left to right) 8 PIates on Inigo Jone s in the E×hibi rion’B riti sh A rt and the Medlterranean” 筑师的手稿开始分析,然后切入具体的设计过稃以 及建筑师所处的知识圈层与文化氛同、存这篇长文 的结论部分,维特利尔总结道:“洛伦佐罔书馆有一 9 Analysis sketch ofVilla Rotonda byWittkower 1 O Analysis sketch ofVilla Pisani at Bagnolo by Wittkower 1 1 Comparison of proportion in Villa Foscar J and Villa Garches in the IdealVilla 1 2 Analysi s of rectangles in harmony by Matila Ghyka 种内在的、未经释放的张力 它从整体上或从细部 上都让我们不得不将该图书馆区分于文艺复兴的基 本缺乏张力的静态建筑以及巴洛克的动态建筑洛 伦佐图书馆属于 大类依照相似原理设计出来的建 筑,它们分布于1 520年到1 580年或1 590年问 被 称为手法主义 同了 画至利典, 的,以洛伦佐图书馆作为起点自可 能解释16、1 7、18世纪的很多建筑现象”_{艮明显, 两这研 是 维特科尔的个案研究要 入到对日寸代的研究中去 酱 k f % 。 畦 一’“,i‘ t ~’一 ‘j 一p t .’,“ } 十1 } { L—L_L—J } 』 王‘ ■●■一 I I I .I I ‘缸: ’’’-… ●●●●● 64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201 7/3 睡匪目 圈 韪 审圈 .粤塑 圈簿 维特科尔在指导罗的同时,也在推进自己对文艺 别墅的图解,将形式分析线叠-Dr;i; ̄iJ帕拉蒂奥的原图上 复兴建筑的研究。在1950年出版的盛名作《人文主 (图1 5)。本文将它与维特科尔的图解并置。仔细对 义时代的建筑原理》(ArchitecturalPrinciples in Age of 比之下,会发现维特科尔在好几个图里弄反了别墅平 Humanism)里,维特科尔娴熟展现了关于数字、数比、 面的左右方向,从楼梯的位置就能看出来。在维特科 构成的形式分析,比如有关于帕拉蒂奥别墅的图解集 尔的研究视角里,形式分析始终服务于文化研究。他 成。该书有一半内容在出版前已经发表在瓦尔堡研究 希望获得的是结构性的关系,而不是形式分析自身 院的期刊上:第二章“阿尔伯蒂对待古代建筑的方 这一点在后来埃森曼的理论里将被。 法”(Alberti’s Approach to Antiquity in Architectu re) 如上所言,罗的创造性突破是史无前例地在平面 刊载于1940年第4卷;第三章“帕拉蒂奥建筑的原 形式上并置一座经典的文艺复兴建筑与一座经典的现 理”(Principles of Palladio’s Architecture)分两部分, 代主义建筑。罗的硕士论文《伊尼戈.琼斯的理论图纸: 分别刊载于1944年第7卷与1945年第8卷。从现 来源及范围》(Theoretical Drawings ofInigo Jones: 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图书馆的维特科尔手稿来 TheirSources andScope)在1945—1947年不到两年 看,他当年准备这本书时仔细分析了帕拉蒂奥别墅 的时间内完成 。尽管罗对琼斯兴趣不大 但这项研 的图版,比如整合圆厅别墅的空间尺寸数据(图9), 究奠定了罗的文艺复兴基础。他的《理想别墅的数学》 还有将位于巴尼奥洛的皮萨尼别墅的图版简化成线图 还引用了数学家吉卡(Matila Ghyka)关于矩形和谐 以便核算比例关系(图10)。在研究单个别墅的比例 比例与黄金分割的图解(图1 2),加上当时人们已熟 关系外,维特科尔还梳理了这些别墅的设计年代,并 悉柯布西耶在《全集》(( ̄Uvre complete)与《走向 将它们并排到一起(图1 3),最后画出了那张流传甚 种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中经常使用的基 广的图解(图14 o 准线法则,罗的形式对比分析显得颇有说服力。“在 这张图船将11座帕拉蒂奥别墅削减为单线图, 几何方面,帕拉蒂奥和柯布西耶可以说似乎都在追求 最右下角的那张图解抽象出了这些别墅的共同特 别墅中的柏拉图原型,维吉尔之梦可表征这点” , 征——横向上总会出现A—B—A—B—A的韵律关系,纵向 罗在开山之作里将从几何分析出来的形式关系推广到 上总会出现三段。在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如何改变 文化原型与心理图式。他从来都不会将自己束缚于纯 AIB的比例就成了罗在1947年发表的名篇《理想别 形式分析。 墅的数学》(TheMathematicsoftheIdeal Villa)里建 综观罗一生的学术历程,他似乎游离于各领域。 立帕拉蒂奥的弗斯卡利别墅(Villa Fosca ri)与柯布西 他“接受过建筑7ff ̄iJll练却不投身实践,接受过艺术史 耶的加歇别墅(v…a Ga rches)形式关系的前提(图 训练却不专职此行,身为理论家却不独倚一招,身为 11) 。这种以简化图分析形式的方法在2O世纪后 评论家却鲜有出版” ,这些特征在他与维特科尔产 半叶广泛传播,直到201 5年埃森曼出版《虚构帕拉 生的矛盾里已有征兆。罗在1950年夏天从意大利回 蒂奥》(Palladio Virtue1),此书重绘了关于帕拉蒂奥 到伦敦后,准备辞别维特科尔前往美国。这一年的五 月,他的第二篇名文《手法主义与现代建筑》已发表 于《建筑评论》。罗“打捞”出柯布西耶建成于1916 年但被他自己从《全集》里除名的施瓦布宅,敏锐地 注意到施瓦布宅有别于柯布后来现代主义样式的若干 细节,尤其是主立面上的一大块白板。罗首先对这块 白板展开形式分析,“这块白板的线饰既清晰又复杂, 相当精美。微微弯曲的窗户展现得相当柔和…-房子 的体量和模型感吸引眼球,然而正是这片空白让观者 的知性如此享受”。罗接着提示这片白板犹如电影银 幕,“非常成功地制造出一种震撼效果”,乃至一种“骚 动感和愉悦感”。行文至此,罗旋即故技重施,再度 开始拿文艺复兴建筑来对比这座现代建筑。 泡瓦酊宅那按白 后是倦 向板导致了窄 内比线昏 骨 人们 然套想.一 聪明如何币的 建筑师,坟耍缒J .奄. 宅玄j 他 勺功链釜 的处理疗法,不至j一触出这种“ ^=向 ” 尽管f 人会院这张白板(然而{ 不太可能)罡柯市留 放 或划字的,它f77然是一一i、 下,j 并且礁 以捉撙的砷题 ’逸 代的好奇心.怒婕我寻 找!7- ’:阳f以的 I了 i匮f]’可能叶t7 1 盥 导展开 圩 究『】。地方 乒就址意大利了 代剧f:娃期待发现 何 从 尊大利直接继承r什 、.f盯j 试图从一般 屡面牝厅,何市 『_l丁. 罡显得延 r_炙艺 兴 文主义的硅筑传统 罗的字里行间散发出延续《理想别墅的数学》的 气息。他开始并置施瓦布宅、帕拉蒂奥设计的柯格 罗宅(Casa Cogollo)、卒卡利设计的自宅(Casino Zucca ri)(图16)。“没任何证据显示柯布设计这块白 板时参考了前人案例”,罗谨慎地写完这句话后,道 明了他进行形式分析的目的:“对施瓦布宅的分析表 13.维特科尔在手稿中比对帕拉蒂奥的别墅 14.维特科尔对帕拉蒂奥别墅的形式分析总汇 15.埃森曼对帕拉蒂奥别墅的形式分析总汇 16,左起第一为施瓦布宅,第二为柯格罗宅,第三第四为卒卡利 自宅,第五为伦敦一处沿街建筑 I7伍德对卒卡利自宅立面的分析 18柯布的施瓦布宅设计手稿 1 3 Comparing of Palladio’s villas by Wittkower in his analysis sketch 14 Formal Analysis of Palladio’s villas by Wittkower 1 5.Formal Analysis of Palladio。s villas by Eisenman 16 ViIla Schwob(fi rst from left),Casa CogolIo(second),Casino Zucca ri(thi rd and fou rth),a street facade in London(iffth) 1 7 Analysis on the faqade of Casa Zuccari by John Wood 1 8 Design sketch ofV川I a Schwob by Le Corbusier 明现代建筑可能带有能够类比手法主义的要素。这一 点若是成立,那么如下事情就很关键了——为这种分 析找到一个对应参照框架以及谱系,以便它能在其中 发挥类比作用。” 让我们从更多视角来看罗的思路。从各种档案推 断,罗将手法主义建筑与现代建筑进行对比的构思应 该起源于在瓦尔堡研究院读书期间。1943年,维特 科尔在瓦尔堡研究院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费 德里科.卒卡利与巴斯城的约翰.伍德》(Federico Zuccari andJohn Wood ofBath) ,讲的是英国18 世纪中叶的建筑师伍德如何评价16世纪意大利建筑 师卒卡利。维特科尔摘录了伍德对卒卡利自宅的一段 描写,包含一些精彩的形式分析。 《马太福音》说,上帝 j一人 甍汀爵慧,将他 的房子(揩擞会)建于磐石之上 香 卒卡利先 生(Signore Zuccari)似乎还真想 上地 篆房子的基 座宅如磐石.好显摆一下他的管 A、B、C、D 细成了这个基座,形成一 卜完鼍的Ⅱ三方形,这影 射了卒昔利的 坚定不侈;它同时影射罗马神墨丘 利(Mercury).这位异教徒供蠹的掌管知识、口 才与贸易的冲 方形在远古本是坚 下移的象征 物 在此基 之上,由C、D、E、F翊戒的上层建 筑(superstructu re)居然是砖砌的,装饰物用石 头做成,t}】l ’j一大块地方放画 这真廷个古隆的 立面……卒卡利先生这房子的门、霄、壁柱和其 他装饰物像造从一大块石头里随意 暂出来的,部 还没宪工……H、 l、K鄙t处雕刻也 Fl 是……赦画的G处 霖也是 (图l 7) 且不管伍德出于 何种理由对这个立面 11  i’ 冷嘲热讽,维特科尔 却是借助伍德这段 满纸偏见的抨击说 出了他对手法主义 的看法: 6 当然没什幺依据 不过.囊人:苷避对l6世j 晚 的一f-法主义稍有了解,邶地一q-拽能H目白——f五瞎 尽管宅全不懂手法主义.却还 是 打正着.精 ;芷道出了卒卡利做这卜也面没计时的想法……辛 卡利不止一次强凋了绘画、雕刻、建筑三1、艺术 门娄合一的重要性,他认为建筑硅将绘画和雕塑 放到一起的绝佳芝术 借由维特科尔通过伍德分析卒卡利,我们回到罗 的文章。罗尝试将20世纪2O年代现代建筑类比手法 主义建筑的立论 是施瓦布宅、柯 格罗宅与卒卡利 自宅都在立面上 使用了诡异的白 板。然而事与愿 违,后来的研究 表明,三位建筑师在设计时都准备在白板上放画。现 藏于拉绍德封图书馆的柯布草图(图18)以及通信表明, 他准备在白板建成后作画,最后未能实施罢了。帕拉 蒂奥在柯格罗宅立面上留下白板的意图也是作画 遑 论有意或无意,罗均不作考证,直接跳过史实,开始 洋洋洒洒的历史评论,直抵文末结论:“当现代建筑 在2O年代强烈感觉到要空间秩序时,或许史学 家不可避免地该把手法主义拿出来再作界定。”诚然, 罗的评论~如既然的“蔚为壮观”,但通过形式分析 建立起的关联却不得不在史实层面打上问号。 应《建筑评论》(Architectural Review)之邀, 罗于1961年初完成了一篇关于拉图雷特修道院的文 章,并发表于该杂志同年6月刊上。此文开篇第一 句就援引施瓦布宅的白板,旋即出现拉图雷特修道院 不开窗洞的整片混凝土北立面,可见罗念念不忘十年 前开启的手法主义与现代建筑的对比研究。在施瓦布 宅这里,罗的形式分析走起了钢丝:一边表演着令人 赞不绝口的理论刺激,一边让观众提心吊胆他随时可 能堕入信口雌黄之深渊。直到2O多年后发表的《充 满争议之立面:正面性与对位法》(The Provocative Facade:Frontafity andContrapposto),罗依旧钟爱举 施瓦布宅白板的例子来谈正背立面的混淆以及暧昧 66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 re 201 7/3 .、一 -蕊瘟蕊 眵 藤盛 圈 感 、 . .一一 一 --? … 广一 ◎ :黧画.:. 蕊感感#篙 . 一 .j一 南 ~_0 9 性。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形式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削减 主义(reduction) 随着原本复杂而丰富的建筑平面 被肖0减为以单双线示意的图解.或者繁复的历史过程 被削减为一笔带过的评述,罗对文艺复兴与现代建筑 的并置也仿佛被削减得仅存帕拉蒂奥与柯布西耶的并 置。罗自己也意识到形式分析的短板,他曾说过: 仃一到 汁 .它从阳纵n0{ 发, 后 f删 差异.致力。r确定吲仟的一4 ¨’ 糖世如坷限』 具体的分j_J 【i_ ( 戈风格 略)1 一逻辑 ( k强 皂 }生)连 1 f 种1’}1 t】I、 l . t 自÷k : 十} 它f)0 l々】:K l *!lj}】 _【:z『}rL尊 处j : 志及内容n0『【 J ・…・・j :夫{ I10 I f e r能 §f f】 如『= 々优点: 砭一心f 『=. 遗『1 n々学 ,£ L. 量f=在l (犍’:卟雷 l1_ 引 ・:lL}≮’P jt』、 非常中肯。罗没有在形式主义上裹足不前,尽管 从5O年代中开始,他还发表了像《透明性(一)》与 《透明性(二)》这些名篇,但他终究只是将形式分析 作为学术生涯的一项娴熟运用的技能 . 在这一点上 他与维特科尔是相似的——以形式分析为跳板,跃入 辽阔的时代分析中去 4埃森曼与形式分析之自治 1960—1963年,埃森曼在剑桥大学读博士时, 罗是他的指导老师之一 埃森曼自述在跟随罗考察意 大利建筑的旅途中,罗教会了他如何观看古典建筑的 形式结构。形式结构,指的是协调所有形式要素的 内在逻辑 意大利之旅成为埃森曼学术生涯的转折 点,他开始跟随罗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但最终分 道扬镳。维特科尔与罗的图解里藏有的“深层结构” (deep structure)都是服务于个案研究或是描摹群体 性的,但埃森曼几十年来不遗余力地将这种深层结构 改进到只研究其自身、他曾在不同场合声称自己以“建 筑师”的立场进行形式分析 .刻意区别于三位前辈 的史学家或评论家的立场 “维特科尔和柯林・罗的 图解或多或少是静态的,而我的图解则具有内在运转 (intrinsic movement)的含义” ,埃森曼一方面承 认继承了维特科尔与罗,另一方面则力图让自己独创 的形式分析获得充分的自治 这种自治一方面反映埃 森曼致力于解码建筑师设计过程中的黑箱,另一方面 是他对于构建一种最为纯粹的建筑理论的美好愿景。 埃森曼完成于1963年的博士论文《现代建筑的 形式基础》(The Formal Basis ofModern Architecture) 是他构建这座理论大厦的坚实基础。埃森曼认为形式 是“至高无上”的,整本论文就是论证这一判断,并 以实例检视形式分析的潜力 。。 从夺啦 青.建筑 f (形式本蔓}罡一1、罂 象)畎j H fl 、功能、 ^f 勺j£术 由l} .,fj: }《 I 升至以l一堵萼末排 j==等缄的最高位置 陀以这 {十方式j ;I。 j 自 至高开. } j 观,I 是塌i —J『J0. 何删l 2O l t 乏奄目 柯牛i;宅式fJ 戒理一生I主义弋的 观点. 管 c 仃。卸 f等形式’ 十!C他 怒之 …… 峰j女 j[谴fl0形式并 需璎走这它fJ0【J∞ 功能, !砘对整体叫、j 的秩序、尺 、和 皓々格 i贯献 可见埃森曼史无前例地提升了形式的地位,他的 博士论文第一章通篇都在论证这点。第二章一开始, 他便提出了其形式分析理论要攻击的“靶子” 埃森 曼如是说: “Gestalt”I{_7l、‘此备矗f】 { 、j 嗒 0理学 提出. 叩“在f 阿 ,宅 况下地 _勺 娄总 崞如域 内的一一^\浊 磐体” 这个整体潭自一一种组织过崔. 它“与 , 电j也计最盛随 【、分布故然不同” 然而, 心理学 妊给 的这鼻说法向吁讣不足以阐述形式 建筑一} 尊味 什 、, 勺退套i兑法在其强嗣之 处式;; 于{ 傲 , 他.而这本沦 的论 述正址甥』《日{形式的f ‘ j Iqf 溉念 …、 要让形式分析不再只作为单纯的分析方法服务别 的领域,埃森曼必须要反驳其“雇主”,即数十年来 艺术史倡导的视觉经验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只是当中 的典型代表而已。埃森曼真正要反驳的是建立在感知 之上的形式分析。为此,他在博士论文中区分了“感知” 与“概念”这对术语,明确自治的建筑形式分析的所 有基础建立在概念之上:此举在本质上与康德为了界 定纯粹理性(即知性)的功效范围而进行的“感知一 概念”的二元划分是一致的. 埃森曼感知,提倡 对建筑形式展开概念化的阅读(conceptual reading o 紧接着,埃森曼在第二章中开始重新界定空间与建筑 体量,寻找不依靠感知而先天存在的要素 “我们可 以考虑将建筑形式作为存在于空间中的体量。体量是 空间的一种动态,因为被限定与被包裹而生成。我们 不能在一种静止、无压的状态下考虑体量,因为它已 经被定义为一种动态的空间。进一步说,我们有必要 区分内部体量与外部体量。” 在此,埃森曼画了一 系列图解来列举不同的空间与体量状态(图19 o埃 森曼对空间的重新定义,有些类似于康德在先验论中 将空间视为纯粹的直观形式。 格式塔心理学是罗与斯路茨基(Robe rt Slutzky)在《透明性(二)》中的形式分析主要依靠的理论。比如, 在对米开朗基罗未建成的圣洛伦佐教堂立面的形式 分析图解中(图20),立面上水平向的A—B—A—B—A—B—A 节奏与竖直向看似三段式的结构能够组合出各式各样 的形式团块。这是罗与斯路茨基发展自《透明性(一)》的一种嗳昧、多义的形式分析趣味,让观者仿佛感觉 到有梳子在拨弄整个立面。埃森曼对格式塔心理学的 反驳,意味着他试图超越导师这种“撩逗眼珠”的形 式分析小把戏 在博士论文里对柯布西耶设计的巴黎   68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201 7/3 24.埃森曼四号宅的生成图解 一 25埃森曼分析帕拉蒂奥别墅的轴测图解 24 Diag rams of House IV by Eisenman 25 Axonometric diagrams of Palladian villas by Eisenman n◆ 濑 5后记 时柯林罗25岁,正是在维特科尔亲自指导下完成艺术史硕士 由冈特纳(Joseph Gantner)保管的沃尔夫林档案.包括沃尔夫 本文在有限篇幅内尽力接近四位学者学术生涯的  .论文。维特科尔赞许罗的研究,日后多次援引罗的这篇论文, 林与家人的通信、课堂笔记、写作注记等,尽力还原了沃尔夫 林从求学到学术生涯顶峰的心路历程,并翔实地归纳了他思想 的各种来源. 这本博士论文最大的贡献在于揭示了沃尔夫林分 别从未曾谋面的前辈(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大学导师(布 克哈特、沃卡特、狄尔泰)那里学到了什么知识 以及如何整 合这些知识。 然而罗自从毕业后极少提及导师。而后,罗于不惑之年任教英 国剑桥大学,埃森曼刚至而立之年,跟从罗读书、研究、外出 考察。埃森曼一生在文章、演讲、访谈等多个场合均尊称罗为 业师(mentor) 曾深情回忆罗于意大利之旅面授形式分析之法 2在艺术和建筑之外,形式分析法也被从事艺术史、比较文学、 符号学、语言学文本研究的学者广泛运用。比如,符号学家克 里斯蒂蛙Julia Kristeva)对马拉美写于1897年的诗 骰子一掷, 改变不了偶然》(Un coupdedes曲maisn abofiralehasard)的 文本分析就是一个经典范例。马拉美这首诗歌从各种形式上突 破了传统的语言结构与版式,字体粗细不 ,诗行长短有别、 问隔各异,句法关系破碎 音韵效果微妙。克里斯蒂娃正是抓 具体原境,勾勒形式分析法的演变。如今,形式分析 已经获得足够的自治基础,然而自治的代价往往是独 断,它可能与具体案例的真实情况南辕北辙,进而陷 入建筑师自说白话的险境。或许最好的运用方式是谨 慎地让形式分析在工具性与自治性之间保持好平衡。 (图片来源图1,作者自制.素材来自网络:图2,图3,来 10 详见沃尔夫林Prolegomena zu einer Psychologie der Architektur一书第16页、 1i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滔耀昌先生将沃尔夫林的这本书译为中文, 目前共三个版本1987年《艺术风格学》.辽宁人民出版社出 版:2004年《艺术风格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年《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笔者注意到 潘先生三稿译本内容虽几乎无差异,但相较干1987年原版, 自网络:图4,Kunst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des Problem der Stilentwicklung in der neueren Kunst,PP.46,47: 图5, KunstgeschichtlicheGrundbegriffe:desProblemderStilentwicklung in der neueren Kunst,PP 44,45: 图6,Kunst9r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e:dasProblemder5tilentwicklunginderneuerenKunst,PP 住这些特征展开了一次精彩的文本形式分析 3福蒂(Ad rian Forty)在Words andBuildings:A Vocabularyof Modern Architecture一书的“fo rm”词条中比较详细地回顾了 西方哲学史里“形式”概念的演变。 4在本文第四部分关于埃森曼的论述里 笔者将强调,埃森曼在 他的英文论著《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中使用的“纯粹的”(pu re) 2004年修订版有了一处细微但关键的改动:原版将德文“das Malerische”译成“图绘”,修订版改为“涂绘’,音虽同.意有别一 “涂绘’更贴近“线描”传递出的动作感.更能体现巴洛克艺术 家涂抹画面、表现笔触、软化轮廓的倾向,与文艺复兴艺术家 203,204:图7,Michelangelo'sBiblioteca Laurenziana,PP.174 ̄187 围8一图10 图13,IA'rchitetturacometestoela幻uradiCofinRowe, PP.78,96,106,102:图11,TheMathematicsoftheIdealVilla,PP. 102 ̄103:图12,Essaisurle rythme P.54:图16.Mannerism and 讲求线构、隐藏笔触 轮廓清晰的态度截然不同 这恰当地表 看的趣味.而形式分析正希望揭示两者关联、此外.潘先生的 解释还提到‘涂绘”与种兴起于巴洛克时代的“入画性”有关. ModernArchitecture,PP 290 ̄291:图14,ArchitecturalPrinciplesin 词是带有康德色彩的。埃森曼对“感知”与“概念”的区分 达了沃尔夫林潜在的观点:艺术家每 个创作动作都能影响观 theAgeofHumanism,P.69;图15,作者自制,素材来自Palladio Virtuel一书:图17,TheOrigin ofBuilding,or,thePlagiarismofthe 在哲学源头上来自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5在康德哲学中,关于“Idee”这个词,宗白华译为“观念”,朱 光潜译为“意象”,邓晓芒译为 理念 。德语的“IdeaI ismus” 或英文“Idealism”,有人译为“观念论”也有译“观念主义”或“唯 HeathensDetected"inFiveBooks,P 239;圈18,施瓦布手稿来自拉 绍德封市立图书馆(Biblioth ̄que de la Ville de La Chaux—de—Fends) 详见《Malerisch,Picturesque和入画的~翻译解读》一文。 沃尔夫林“基本概念” 柯布档案.转引自IA'rchitettura cometesto elafiguradiColinRowe, P 109:图19,Dieforma ̄GrundlegungdermodemenArchitektur,P. 意式论”,甚至还有译成“唯心主义”。笔者反对简单地译为“唯 心主义’,避免陷入遭唯物主义玫讦之境地 “观念论”是笔者 倡导的译法,在康德、谢林、费希特、黑格尔的哲学中 观念 都是指事物对主体的呈现。 6若想了解对康德“合目的性”的一种解释.参看卡西尔(E rnst 详见沃尔夫林Kunst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das Problem der Stilentwicklung in der neueren Kunst一书第244页 在结 88:图20 Transparency:.LiteralandPhenomenal(Part ,P 294 ̄295: 图21~图23,DieformaleGrundlegungdermodemenArchitektur,PP, 159,225.230 ̄237;图24,DiagramDiaries P.49:图25,Palladio Virtue/,PP.40~77) 论部分,沃尔夫林写道:“从广度上说,我的全部论述过程已被 归纳为五对概念 我们可以称之为观看的范畴,这样不会与康 它们却不来自同一原则(对于康德思想来说,这些都是范畴, 德的范畴相混淆 尽管这五对概念显然朝着同一方向发展,但 Cassi re r)的《康德的人生与思想 Kant Life and Thought James Haden译,耶鲁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7页。卡 看上去只不过是偶然的) 或许还可以建立其他范畴,我还没法 西尔是新康德主义的倡导者。 7参看毛格雷夫(Ha r ry F ranci s Mallg rave)所编写的Empathy, Form and 5pace:Problems in German Aesthetics,1873—1893一 发现它们 ”这几句话体现了沃尔夫林如何转化康德对纯粹理性 (即知性)的建构术(Architektonik der reinen Vernunft) @沃尔夫林在写作1886年这篇论文期问读出了康德与叔本华对 感 注释: 1本文之所以选择这四个人,原因有二:沃尔夫林在艺术史中首 度创立形式分析法,埃森曼在建筑学里将形式分析发展至巅峰. 此学术脉络承转清晰、首尾相映;四人中,后一人均曾于某一 学术机构跟随前一人学习及研究,即存在名正言顺之师徒关系. 并非私淑。然而,虽名日师徒,但实际上关系疏密有别。沃尔 夫林任教慕尼黑大学时已近耳顺之年,维特科尔年满弱冠,曾 上过他的课,但形容沃尔夫林“与学生关系相当疏远’,鲜有师 书的绪言。这本书向英文世界翻译了六位19世纪末德国美学大 师的理论。 8参看福蒂的Words and Buildings:A Vocabulary ofModern Architecture一书第157页。 性一知性”谁更具有决定影响的分野,并且抛弃了叔本华所有 悲观主义倾向,依靠康德对纯粹理性的立法建立他自身的美学 4其实,对比法存在已久在古典时代的文学领域普鲁塔克 (Pluta rch)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就采取了一个希腊名人配一个 将对比法发展为一种形式分析的基本法,沃尔夫林确实是第—人 豫详见Michelangelo'sBibfioteca Laurenziana一文第21 5~216页 9琼.哈特(Joan Goldhammer Ha rt)在1981年提交加州大学伯 罗马名人的行文方式,也称《对比列传》 但是在艺术史领域中 克利分校的博士论文《海恩里希.沃尔夫林:一部思想的传记》 (Heinrich WOlftlin: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是一本结合了沃 尔夫林生平与论著的重要研究。哈特通过查阅藏于瑞士巴塞尔、 维特科尔的研究利用了不少潘诺夫斯基在1921年的名文《作 徒之谊。及后,维特科尔任职伦敦瓦尔堡学院时正值不惑,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