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
读过李泽厚老先生写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在这本书中,老先生对近代中国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精辟分析,让我对中国近代史中的天平天国运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首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原因。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各列强先后与中国签订条约要求中国支付大量赔款,毫无疑问,清只能无限的加重对底层农民的苛捐杂税的征收。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让中国本就脆弱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底层农民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同时又深受压迫和剥削,清的只会激起他们进一步更加激烈的反抗。
另一方面,洪秀全利用他偶然碰到的教宣传品打造了一个被改造的上帝。宣传品中内容与中国各种传统观念和思想形式,从孔孟经书到佛道迷信,大相径庭的新鲜事物,恰恰符合了当时因为多次考试失败无路可走,对现实制度的满腔愤怒和渴望报复和反抗的意念。更重要的是,这一套新的观念和理论,符合了当时封建统治比较薄弱、农动此起彼伏、方兴未艾的社会阶级斗争的需要。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洪秀全并没有完全收到上帝的种种束缚,他抛弃了那些谦卑,逆来顺受,甘于屈辱的教条,这说明洪秀全的上帝和的基本内容其实是由当时的现实阶级斗争状况所决定的。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因素助力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一个就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清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和西方列强反抗、周旋上,对于内部初期的农动的关注不够,这位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外一点就是洪秀全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例如杨秀清、石达开和韦昌辉等领导者和将领,这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其次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自1951年洪秀全金田到18年,短短13年时间,一个曾经拥有了中国半壁江山的农动组织终归失败。这场席卷中国的运动并未坚持很久,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天平天国的统治阶层出现了问题。在运动初期,由于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军和领地扩张,太平天国的上层开始蜕化变质,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了几位高领导人如洪秀全和杨秀清争夺最高宝座;同时,在运动后期,天国的诸王彼此猜忌,互不合作,开始拥兵自重不听号令。在书中,李老先生的一个观点,让我有了更深的认识。李老先生说:农民的领导层随着胜利而逐渐成了一个新的统治集团,他们是农民的领袖和英雄,却又向封建地主阶级的最高代表的方向前进。这说明近代中国的农民,如果没有一个正确而又符合现实的科学思想做后盾,如果不能彻底的改变原有的封建思想,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地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终将失败。
另一方面,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后期,的清开始联合外国势力一同清剿天平天。各省的地方官例如曾国藩等也加强了训练,成为军的主力。当然,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从历史发展来说是因为当时军虽然借鉴了外国的上帝等等思想,砸烂了孔教,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洪秀全这些领导者们并没有彻底挣脱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也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生产方式。这也充分表明,要想真正创造出一种新的持久的政权,必须在彻底瓦解旧的的封建思想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近现代中国为什么农动没有取得特别大的成绩的原因,农民阶级始终都有一定的阶级。
最后,在李老先生的书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是他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全新认识。
在以前的各种学习中,普遍承认的观点是:太平天国运动种颁布的两部法令,虽然有它们的落后性,空想性,但是总体来说在当时的中国全是比较先进的政令了。首先是《天朝田亩制度》,洪秀全在这里面主要强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虽然在后期农民们甚至是将领都逐渐蜕化不去遵守,但是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它具有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落后性质。洪秀全将他在军事斗争和在中所取得的经验,当做整个社会生活所必须遵循的普遍法则来强制推行,违反了现实生活的要求需要,必定是要失败的。正如李老先生所说《:天朝田亩制度》的反剥削、代表农民的理想和要求的合理性的同时,也不能无视、掩盖或者否定这种小生产者的严重落后性质。不建立在工业大生产的基础上,纯粹从消费和分配着眼,搞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主义,强制推行一种单一化的社会集体生活,只会挫伤群众积极性,阻碍社会的发展。
其次是《资政新篇》,近代以来,学者们对它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这部由洪仁轩写的政令,事实上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改变,发展和创新。它的主题是大规模倡导和发展资本主义,例如兴办近代交通,银行,开学校,办医院等等。洪仁轩是想用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剥削。也正是因为如此,《资政新篇》才真正克服了前者的封建性,落后性和空想性。李老先生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提示了一条真正摆脱传统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的确,洪仁轩在《资政新篇》中的许多主张甚至比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主张更彻底和全面。
近现代以来,许多学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总结各有千秋。我通过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和李老先生关于天平天国运动的精辟言论,深化了我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也逐渐明白:对于历史上某一历史现象的认识,必须要去深刻发掘,多方查找,认真思考,从现实往回看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探究历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也更加明白: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想要长期的和平,那么国家的领导者就必须在关注上层社会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基层民众。基层民众是一个相对稳定却又更容易被鼓动的阶层,所以要更加注意。同时,一个
国家必须要有一种思想文化来引领整个国家的潮流,一定要符合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时刻警醒自己,净化自己,不能被一时的胜利所蒙蔽。
这就是我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全新认识,也是读过李老先生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