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智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用先进农业科技支撑安徽现代农业发展

用先进农业科技支撑安徽现代农业发展

来源:微智科技网
14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 .Sci.Bul1.2011,17(21) 用先进农业科技支撑安徽现代农业发展 赵建勋 郑之宽 程 娥 (1安徽省农学会,安徽合肥230001;2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总站,安徽合肥230001) 摘要:该文概述了安徽现代农业的发展成就,同时指出安徽农业技术发展滞后等薄弱环节,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加 快良种培育和关键技术研发及其推广作用,加强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主导,涉农院 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种养大户等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与社 会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省;科技;支撑;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1)21—14—03 1 安徽农业科技的发展成效 1.1农业科技支撑了安徽现代农业 趋发展和成熟,在畜牧生产中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胚 胎技术作为扩繁、育种、保种、引种的有效手段,为家畜品 种提升做出贡献,同时养殖业的发展也为胚胎技术的发 展提供舞台。 (4)生物发酵应用于畜禽粪便处理。应用微生物无 1.1.1 安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1) 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明显提升以小麦为代表的粮食单产水平 连年创新高,2010年,全省小麦平均单产达到340kg/667m2, 比全国平均高l8.6kg/m 。粮食总产达到308亿kg,肉蛋奶 总产达到514.9万t,水产品总产达到193.3万t。种植业、养 殖业生产标准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0%、70%以上。 (2)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明显增强。建立了以农技推 害化活菌制剂发酵技术处理畜禽粪便,生产无害化生物有 机肥是比较科学、理想、经济实用的方法。目前,用于固体 有机废物发酵的菌种主要有丝状真菌、担子菌、酵母菌和 放线菌等。畜禽粪便通过生物发酵处理后消除了病菌、虫 卵等有害微生物,使环境得到改善和净化。生物有机肥含 有益微生物菌群,根际促生效果好、肥效高,同时富含有 广机构为主体,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 农企业等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2010年全省农业科 技进步贡献率达52%,有力地支撑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良种覆盖率达 97%、90%、80%;水稻、小麦、油菜优质率达79%、80%、 93%;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5%,优质水产品比重 达80%。 机、无机养分及生理活性物质。 (5)人工海水繁育蟹苗技术广泛应用。人工海水育 苗技术关键在于配制高效低价的人工海水,难度较大,但 产量稳定,占地面积也小,并可不受自然条件,已在全 省广泛推广应用。 1.1.2现代农业科技广泛应用于农业 (1)组织培养技 1.1.3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产品加工业丰源集团用玉米 术。植物组织培养是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 门新生的生物技术学科,近年来发展很快,广泛应用于植 物的快速繁殖、植物品种改良、基因工程育种、种质资源保 发酵生产柠檬酸。以前生产柠檬酸都是以玉米等粮食为 原料,成本较高。丰源集团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纤维素 酶制备、五碳糖发酵菌株构建、混合糖发酵、现代分离提取 技术及环保处理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以玉米芯的酸解 渣为原料生产柠檬酸,可实现柠檬酸生产原料的“非粮” 替代,促进国内柠檬酸的产业升级,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 实现规模化生产后,利用该工艺生产lt柠檬酸,可节约2t 玉米,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000元左右。 1.1.4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1)主要农业产品生 存、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方面,对现代农业等领域产生了 深刻影响。如山芋、马铃薯脱毒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大幅 度提高产量和质量。 (2)转基因抗虫棉提高产量和质量。在抗虫棉研发 过程中,我国先后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t杀 虫蛋白单价/双价和融合基因技术、三系杂交棉等先进技 术,培育出一大批高产、优质、抗虫性好、适应性强的品种。 产基本实现机械化。2010年底,全省农机装备总动力达 5411万kW,拥有各类拖拉机249万台,全省完成机耕面 抗虫棉的推广应用,使农药使用量减少60%~80%,种植 劳动强度和成本明显下降,增产10%~20%,节本增效 180 220 ̄_/667m 。 积405.6万hm ,机播面积360.67万hm ,机收面积526.4 万hm ,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达60.8%。 收稿日期:2011—08—20 (3)胚胎技术应用于家畜。随着动物胚胎技术的日 作者简介:赵建勋(1955一),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土肥研究工作。 17卷21期 赵建勋等用先进农业科技支撑安徽现代农业发展 15 (2)农机农艺结合。实现农机与农艺结合可以显著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目前, 一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本科专业68个;国家重 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13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创新团 队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6位,国 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2位。近5a来,主持国 些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开展农机农艺结合试点,加快推进 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不 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3)节水灌溉已经起步。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 国用水总量的80%以上,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 40%左右。针对农业用水效率低、水资源短缺愈加严重的 形势,近年来,我省着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早作农业,大力推 家重大科技专项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其中主持1项,参与3项),获省部级成果奖励7O多项 (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近3a,学生荣获国家级和 省级各类活动金银铜奖200多项。 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1.2为科技实施的基础性工作正进一步加强 1.2.1水利工程到2007年底全省共有水库4797座。 临淮岗水利工程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发挥了作用。2006 年以来,全省灌区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10.73万hm 。全 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67万hm ,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 积6.27万hm ,新增除涝面积4.6万hm 。 1.2.2农产品检测体系正在完善 依托种子、肥料、农 药、兽药、动植物检验检疫设施,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 检测体系建设。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验检测中心 目前已在合肥滨湖新区建成并即将投入运行,市县级农产 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稳步推进。省辖17个市建 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定点、定时例行监测制度。 1.2.3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省市县均建立了农业技 术为基础的推广体系,县以下基层农技推广组织3000多 个,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达3万多人。全面完成 了种子管理体系、兽医管理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任务,理顺了管理,健全了队伍,构建了服务机制,加 强了服务条件建设,技术监测体系不断完善。 1.3农业科研体系创新能力增强建立了以涉农院校、 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粮食生产3大 行动,集成创新了以小麦科学播种技术、水稻轻简栽培技 术、玉米合理密植技术、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等为代表的一 批关键技术,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的新路子,取得了以丰两优香一号两系杂交 水稻、皖科700高产优质小麦、皖南黄鸡、棉花专用缓释 肥、吡虫啉杀虫剂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品种、新肥料、新农 药。“十一五”经省级部门登记的科技成果近1000个,其 中水稻等主要动植物新品种(配套系)326个,比“十五”增 加116个;瓜果菜等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和各类技术成果 近700项;获部、省级奖励成果112项。 1.4农业教育培育人才能力增强安徽农业大学为国家 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18个学院,全日制普通在校 生25872人(含学院),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1960 人;教职工1657人,其中教授159人,副教授393人,博士 生、硕士生导师390多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 级重点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 安徽科技学院现有教学院部10个,本科专业47个, 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3521人。在职教职工799人,其中专 任教师600人,正、副教授153人,博士、硕士319人,省级 拔尖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5 人。建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90 个。近3a,共主持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65项,其中国家级 课题7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0项;发表学术论文1249 篇,被4大检索收录28篇;出版学术专著20部,获专利9 项。共获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6项。 此外,农业职业教育、民办农业职业教育、农业广播电 视教育等全方位、多层次教育培训快速发展。 1.5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 培训新型农民220万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49万人;农 业专业技术培训51万人;农民创业培训l0万人;农民科 技示范培训10万人。每年开展送科技下乡、一事一训等 各类培训,培训农民1200万人次。 1.6农业科技机制创新步伐加快启动了以农产品 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 的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广泛整合了科研力 量与科技资源,密切了科研与生产的联系,推进了农科教 协作、产学研结合。2010年首批启动小麦等l6个产业技 术体系建设,设置16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79个功能研 究室和144个综合试验站,聘请16名首席专家和173名 岗位专家,凝聚600余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争取国家现 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1个科学家岗位和30个综合试验 站。农科教协作联席会议机制趋向规范化、制度化。 2安徽农业科技的短腿 2.1新品种研发滞后品种创新一直是国内外农业产业 发展的动力,新品种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谁拥 有或使用新品种,谁将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安徽是果蔬 业大省,全年种植面积在100万hm 左右,蔬菜品种研发 和推广滞后,人才缺乏。花卉品种发展没有摆上位置,尚 未破题,主要花卉品种依赖进口,研发基础落后,品种开发 滞后,技术和品种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2.2种苗技术缺乏工厂化育苗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 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 16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 .Sci.Bul1.2011,17(21) 不断提高而出现的一项成熟的农业先进技术,不仅推动了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而且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 活力的现代农技推广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建设多元化农 业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专业服务 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安徽省工厂化育苗 的发展和推广普及还相对滞后,农业种植观念和理念还比 较落后,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普及相脱节,投入 为主体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在村级积极 发展农资经营合作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广大农户开 展技术服务。鼓励科研、教育单位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去, 开展技术承包、转让、培训、咨询等各种有效的农技服务。 兴办各类村级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机播(插、收)、 成本较高,相关配套技术不完善。 2.3 多功能农业技术发展滞后进入新世纪,“三农”问 题再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多功能农业的提出,是其 中重要的进展之一。农业多功能性问题,最初是世界贸易 病虫害统防统治、良种统供、肥料统配统施、农机跨区作业 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3.3加快良种培育和关键技术研发 围绕产业发展需 保护主义范畴的问题。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其内涵更为丰 富,并被赋予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是对传统农业理 论的推进。目前,我国对农业多功能性的理论研究还处于 起步阶段,特别是在技术规划、设计方面研究还不够。 2.4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困扰农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求,培育一批高产、优质、高效、专用农作物新品种和适应 性强的畜禽新品系;解决一批粮棉油轻简节本增效、畜禽 水产品健康高效标准化养殖等关键技术,保障粮食等主要 农产品有效供给。突破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标准化种植 和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保障农产品 质量安全。开发生物肥料、新型饲料和生物农药等环境友 好型生物技术产品,研发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农机农艺配 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直接务农的 多为老弱、妇女和儿童,农业劳动力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 据对294名留守农民调查,文盲及半文盲占19.6%,小学 文化程度占21。7%,初中文化程度占44.1%,高中文化程 度占14.2%,大专及以上占0.4%。农民长期形成的生产 习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弱化,使新技 术、新品种、新产品推广难度增加。 套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节肥(水、药)技术等,促 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4推进创新主体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适应合芜蚌试 验区暨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需求,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 主体。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创新 要素向农业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 创新能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支持涉农高 校、农业科研院所主动与农业企业对接,开展联合攻关,探 索多种产学研结合模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通 过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支持 3“十二五”安徽农业科技展望 发挥农业科教资源优势,建立主导,涉农院校、科 研院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专 业化服务组织、种养大户等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与社会化 服务体系,加强先进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到2015年, 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处于中部省份前列。 3.1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 围绕粮棉油高产创 建、粮食生产3大行动、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 等,依托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种 养大户,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重点示范推广水 稻、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畜禽高产健康标准化养殖 技术等;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示范推 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发展。 3.S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 新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一批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培 养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聘用一批农业科研人 才为“双师型”教师,逐步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 爱岗敬业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农业科技 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涉农高校协作,重点培养一批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开展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每年选拔一 广水稻、油菜、棉花轻简节本高效生产技术,稻田生态养殖 等水产品健康养殖技术,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在皖北 暨沿淮3市7县地区,重点示范推广小麦持续高产机械化 批农技人员到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农业推广等专业 硕士学位,提高现有人才学历层次。每年轮训一批基层农 标准化栽培技术,小麦、玉米周年丰产节本高效生产,畜牧 健康养殖、疫病防控技术等。 3.2加强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建设乡镇综合站 (区域站)。全面完成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 技推广人员,促进知识更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逐步培 养-- ̄tt,适应我省农业科技快速转化需要、扎根基层、素质 较高、数量稳定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三是加强农村 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民教育培训,加强对涉农职业院校的行 业指导,提高办学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 技能专门人才。推进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培养一 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 (责编:陶学军) 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奠定农业 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二是配备村级农技联络员。壮 大农技推广队伍,全省每个村配备1名村级农技联络员。 创新运行机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充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