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智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测量学实习报告

测量学实习报告

来源:微智科技网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 - 1 -

1.1 实习内容 ......................................................................................................... - 1 -

1.2 实习目的及要求 ............................................................................................... - 1 - 1.3 实习任务 ......................................................................................................... - 1 - 1.4 时间安排 ......................................................................................................... - 1 - 1.5 人员组成 ......................................................................................................... - 1 - 第二章 控制测量 ........................................................................................................... - 2 -

2.1 测区情况介绍 .................................................................................................. - 2 - 2.2 导线测量-平面控制测量................................................................................... - 2 -

2.2.1 作业方法及基本原理 ............................................................................... - 2 - 2.2.2 技术设计................................................................................................. - 3 - 2.2.3 技术要求................................................................................................. - 3 - 2.2.4 实测情况................................................................................................. - 3 - 2.2.5 计算成果................................................................................................. - 4 - 2.2.6 成果评价................................................................................................. - 4 - 2.3 水准测量-高程控制测量................................................................................... - 4 -

2.3.1 作业方法及基本原理 ............................................................................... - 4 - 2.3.2 技术设计................................................................................................. - 4 - 2.3.3 技术要求................................................................................................. - 5 - 2.3.5 实测情况................................................................................................. - 5 - 2.3.6计算成果 ................................................................................................. - 5 - 2.3.7 成果评价................................................................................................. - 5 -

第三章 碎部测量 ........................................................................................................... - 6 -

3.1碎部测量 .......................................................................................................... - 6 -

3.1.1作业方法 ................................................................................................. - 6 - 3.1.2基本原理 ................................................................................................. - 6 - 3.1.3技术要求 ................................................................................................. - 6 - 3.2电子地图成图 ................................................................................................... - 6 - 3.3 实测情况及成果评价 ........................................................................................ - 7 - 第四章 实习总结 ........................................................................................................... - 8 -

第一章 概述

1.1 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施测路线由两条附和导线组成,两导线共用两对已知点,除已知点外,分别有5个和9个控制点。之后,根据图根导线施测一条长2km的水准路线,并确定各控制点的高程。在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确定后,进行碎部测量,利用碎部测量数据使用南方绘图软件内业合成绘制一幅1:500的150m×150m数字地图。

1.2 实习目的及要求

希望经过此次实习,巩固加深对《测量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促进对测量工作的组织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和勇于探索实践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并对整个流程有更深刻具体的了解。

1、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全站仪、水准仪)的检校与使用。 2、掌握导线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3、掌握小区域的大比例尺数字地图的成图过程与测绘方法。 4、了解国标测量规范、地形图图式的使用。 5、了解数字测图的基本程序及相关软件的应用。

1.3 实习任务

1、每组施测2条,每条不少于8个控制点的经纬仪(附合或闭合)导线。 2、每组施测一条约2.0Km的四等水准(附合或闭合)路线。 3、每组完成一幅测绘面积为150m×150m的数字地形图(1:500)。 4、水准仪i角的检校。

1.4 时间安排

2011年5月16日全体集中, 5月17日——5月21日进行导线测量,5月22日——27日进行水准测量,5月28日——31日进行碎部测量(30日进行CASS软件的学习),6月3日实习结束,6月5日交实习报告及实习成果。

1.5 人员组成

一位教师指导,每组4~5人,一人为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 本组共有四人,李晓雪,刘晓寒,刘欢,谢曹东。组长为李晓雪。

- 1 -

第二章 控制测量

2.1 测区情况介绍

本小组测区为武汉大学信息学部第10测区,由于道路建设校园建设等问题,测区内部分场地在校区外或是施工工地内,无法测量,再考虑到操场地物较少,经老师建议将测区向东北方向平移部分。目前主要包括国际软件学院体育馆,体育馆前的篮球场,半个国际软件学院运动场,家属区的小花园和部分房屋绿地,这些建筑周围的公路等。测区内通行的车辆较少,但是家属区部分停车位较多而且有很多大型车辆如校车等停放,为通视以及仪器架设带来一定麻烦。另外测区内坡度变化很大,楼梯众多这一情况也带来一些麻烦。水准测量只有不断地架设转点,仪器间距离稍远一点,读数就很可能没办法进行,只有不断绕圈子来测图根点的高程。加上测区中间以及边缘围墙较多,家属区的围墙还是在夹缝中的折线,在确定图根点位置时造成很大麻烦,有的图根点前后通视距离极小,完全无法达到30m的最低标准,为了使相邻测站间距离更远,有的图根点甚至是设在树丛中的水泥板上,测量时只有从树枝树叶的缝隙来观测。另外由于测区内包含运动场,如何避开运动的同学以及乱飞的球进行安全测量也是一大挑战。总体来说,测区内测量工作有一定困难,但都是能够解决的。

2.2 导线测量-平面控制测量

2.2.1 作业方法及基本原理

(1)根据高级控制点资料,实地现场勘察。了解高级控制点标志的完好情况,核对地形图的准确性,初步考虑导线的布设形式。

(2)综合考虑各类情况,根据技术要求,确定导线布设形式及点的位置,用铅笔标于图上并编号。绘制出注有高级控制点和导线点点位的导线设计略图。实地察看设计导线点点位,适当更改导线点的位置,用油漆作好相应标志并编号。

(3)水平角观测,采用测回法观测一测回。(在两个半测回角值之差符合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取其平均值作为本测回的最后角值。)

(4)垂直角观测,采用中丝法观测一测回。(指标差计算公式:x=【(R+L)-360】/2 其中R,L分别为盘左,盘右读数;垂直角计算公式:α=90°―盘左读数+指标差或α=盘右读数-270°―指标差)

(5)相邻导线点间距离观测,采用全站仪测量斜距,一次照准,读取两个读数,取其平均值。

(6)在测量时使用三联脚架法,以减小仪器对中误差和目标偏心误差对水平角观测的影响,提高水平角观测精度,同时加快测量的进度。每一站量取仪器

- 2 -

高和目标高,在测站上计算各种限差,确保无误后搬站。 2.2.2 技术设计

采用拓普康GTS-700型全站仪,利用三联脚架法。通过实地勘察,综合考虑通视情况、来往车流量,是否利于架设仪器,是否利于碎部测量,人与仪器的安全和测量误差等各种因素,决定在测区内布设二条分别具有7和9个控制点的两条附合导线,在实地将导线点用油漆作好标志并编号为2141、2142……2148。第一条导线起始和结束两个已知高程控制点点号分别为023、003和030、005;第二条导线其起始和结束两个已知高程控制点点号分别为030、005和004、040。 2.2.3 技术要求

(1)水平角观测一个测回,半测回归零差≤18″,两个半侧回较差≤24″; (2)竖直角指标差之差≤24″;

(2)测距往返各测一个测回,读数较差≤10mm;

(3)三角高程测量采用对向观测,每个单程竖角观测一个测回,仪器高和目标高均记录至毫米;

(4)图根导线测量技术要求(n为测站数):

导线长度 ≤900m 平均边长 ≤80m 导线相对闭合差 ≤1/4000 测回数(J6) 1 方位角闭合差 ≤±40″√n (5)图根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S导线边长,[S]导线全长,以km为单位):

仪器J6 对向1测回 指标差较差 ≤25″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 ≤0.4×S 导线闭合差 ≤±40√[S]mm (6)每个组员在施测中保证观测1~2站,记录1~2站。 2.2.4 实测情况

在实测中,我们的导线控制测量反复了多次。一开始由于没有注意技术要求,导致测出来的数据都不太合格;第二天重测时,发现每一站读出的数据归零差指标差等都较大,很容易超限,每一站基本都要测3~4次,数据也不尽如人意,最终测完后,发现闭合差超限,于是只有再次重测。这一次重测一开始就请老师在旁指导,结果仍是发现测出来的数据总会超限,最后借用了其他组仪器进行测量。

在测量前,我们又跟老师一起重新确定了一下图根点的位置。由于两条导线长度相差较大,之前为了保证图根点的数量,我们的图根点之间距离都比较小,这也是不利于测量的一个因素,这一次根据老师的意见,我们调整了图根点的位置,适当减少了较短导线上不必要的图根点,然后在另一根线上多设了几个点。

经过这些调整,我们的第三次测量还是比较顺利的,每一站的测量次数减少了,数据也基本能一次就符合要求,误差较小,测完后当时便计算的结果,闭合

- 3 -

差也在限差之内。 2.2.5 计算成果

第一条导线:角度容许闭合差 ≤±106″,角度闭合差31″ ,横坐标闭合差fx=0.0041m,纵坐标闭合差fy=0.0136m,导线相对闭合差K=1/19767<1/4000;

第二条:角度容许闭合差 ≤±133″,角度闭合差25″;横坐标闭合差fx=0.0179m ,纵坐标闭合差fy=-0.0466m,全长闭合差fs=0.0499m ,导线相对闭合差K=1/10056<1/4000。 2.2.6 成果评价

之前的测量因为各种因素,进度较慢,精度较低,控制点选择也不是很好。经过几次失败之后,将发现的问题一一改正,最终的测量还是比较顺利的,出来的各项数据精度都比较高。经计算,各项限差都在允许范围之内,测量结果完全符合要求,从之后的碎部测量看来,控制点的位置选择也都还不错,基本都能很巧妙的将测区内需测的点测出,对于我们而言,算是意外之喜吧。

2.3 水准测量-高程控制测量

2.3.1 作业方法及基本原理

(1)根据设计好的导线路线,可以从起点控制点开始,结合实地路线状况布设水准路线,一般依据控制点编号顺序依次进行;

(2)在观测过程中,要注意选取适当的视距,对相邻控制点间距离较大或者高差较大者,可以在水准线路上多布设几个非控制点的水准点,以减小观测误差,使测量顺利进行;

(3)观测过程中,仪器大致架设在两尺的中点处,根据要求对架设仪器位置进行必要调整后,再次整平仪器,按照后前前后,黑黑红红的顺序依次读出黑面上下中丝读数,和红面中丝读数,记录在水准测量原始记录簿上;

(4)在中间转点土质松软处加尺垫,以提高测量精度;

(5)每站观测结束后,记录员当场计算,各项指标达到技术要求后搬站,否则发现不合要求要重新架站测量。 2.3.2 技术设计

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根据所布设的图根导线路线和实际通视情况,控制点间的距离,高差大小等情况,从202点大致沿着导线方向一直到205点,再由205-206,由206点再回到202点,其中部分迂回以扩大测量的总长度而达到减小测量误差的目的。水准路线总长2000m。按国家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测量

- 4 -

2.3.3 技术要求

(1)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L为以km为单位的水准路线的总长):

视线长度 ≤80m 前后视距差 ≤5.0m 前后视距累积差 ≤10.0m 黑红面读数差 ≤3.0m 黑红面高差差 ≤5.0m 高差闭合差 ≤±20√Lmm (2)每个组员在水准观测中确保观测记录10站以上。 2.3.5 实测情况

水准测量可以说是整个测量过程中比较纠结的一部分了。由于水准仪不同于全站仪可以改变竖角,在测量工程中若高差较大便会出现无法读数的情况。我们的测区高差变化较大,楼梯、斜坡、陡坎都比较多,在测量时遇到了一些困难,经常无法读数。尤其是在最开始的一段楼梯处,我们最终是绕开了楼梯,布设了一条绕过教学楼的水准路线,借此保证每一站的高差不会过大导致无法读数。最终,我们还是完成了任务,将高差闭合差控制在了限差范围内。 2.3.6计算成果

水准路线总长s=2035.4m ,容许高差闭合差≤±28.5mm 高差闭合差6.5mm。 2.3.7 成果评价

虽然测量的过程不尽如人意,但是最终的结果精度还可以。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测完之后,结果超限许多,经过数据检察,以及两站为了检验进行的重测,最终发现了问题所在的两站,再一次的重测后,数据结果在限差之内,合格。

- 5 -

第三章 碎部测量

3.1碎部测量

3.1.1作业方法

(1)带上控制点的坐标高程数据,使用全站仪和单杆棱镜测量碎部点坐标; (2)先进行控制点检核,当测得的控制点数据在限差内时,进行碎步测量; (3)从起点开始,棱镜架设在高级控制点上,全站仪架在控制点上,输入对应测站点和后视数据,用前视测量已知点坐标与标准数据比较,合格后才能进行碎步测量;开始碎步测量前还必须用已知点进行定向;

(4)根据通视条件和测区内目标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点架设全站仪,将仪器和后视棱镜对中整平后,量取仪器高和后视点镜高;

(5)在仪器内建立一个新文件,用相应编码表示,输入测站点数据和后视坐标,瞄准后视棱镜,检核定向后,返回上层菜单,用前视测量碎部点;

(7)在测量碎部点的同时,绘制好草图,在图上标明测站号和各点点号,并注明相关距离,尤其要注意草图上点号与仪器中点号的对应,为内业绘制地图提供可靠的依据;

(8)在碎步测量过程中,为了减小产生错误的几率,要求每测20个点对仪器进行一次检核,若检核超限则需重新进行调整和定向,再进行碎步点测量;

(9)感觉测完一站后,要从头检查一遍,有没有漏测的点物,检查无误后方可搬站,避免返工增加工作量。 3.1.2基本原理

利用全站仪根据控制测量测得的控制点坐标数据,测量碎部点坐标,测量数据记录于仪器中。根据通视条件和视线距离在合适的控制点上架设测站点,直至将导线所围的整个范围内的地物坐标都测量记录下来。测量的同时,绘好草图,并根据测量顺序标好点号。为使数据简洁明了,我们一般在一个测站点就新建一个文件夹存储数据,并在当天晚上将外业数据导入计算机中,以免混淆或丢失。 3.1.3技术要求

(1)仪器对中误差不能大于2mm。

(2)仪器对准、绘制草图、跑尺,要求每个组员操作不少于2站。

3.2电子地图成图

本过程在室内完成。首先在电脑上安装AutoCAD2004和南方CASS7.1成图系统,将全站仪中数据导入电脑中。结合绘制的草图,利用该软件绘制出一幅1:500

- 6 -

的150m×150m电子地图。

3.3 实测情况及成果评价

原定的测区范围是沿围墙的一片家属区,但是这一片情况比较特殊,家属区的地物是比较充分的,但是旁边是不规则的围墙,从南向北,测区范围逐渐变窄,会形成一个不规则的钝角三角形,我们在进行控制点测量时临时又改变了测区的范围,将测区西边的大操场和南边的体育馆等包括在测区之内,形成一个150*150的规则正方形测区。

由于是临时的改变,控制点没有变动,因而可利用的控制点无形中有了减少,为测量带来了一定的麻烦。由于前期控制点的选择比较巧妙,房屋的特征点以及地物等都能恰好的测到。但是此外的一些点就不太方便了。比如房屋凹进去的角等,都无法直接观测,支导线的架设也因通视问题和距离问题不太方便,最终只有用皮尺测量,然后在制图时再行补充。

最终出来的成图效果还不错,虽然由于测得点数不多,图上感觉不是特别细腻,但是结合我们用皮尺次测出的数据,应该有的地物特征基本都能得到反映。

- 7 -

第四章 实习总结

为期三周的测量学实习基本结束了,整个实习过程中有不顺利的烦躁也有结果终于合格时的开心,最终回忆起来,还是收获许多。我所在的小组共有四个人,大家在整个过程中也都是很认真团结,每次的实习和最后的数据计算等等大家都是一起完成,虽然中间有分歧,也会有出现问题,但是基本还是合作顺利。

整个实习的外业过程主要有三部分,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和碎部测量。在导线测量时,分工是前视后视各一人,测量读数各一人,读数者同时负责测仪器高。我最开始是负责前视的棱镜,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熟悉对中整平的过程;之后又负责数据记录,同时要计算每一测站的各项数据是否达标;最后,进行了2站的观测,熟悉全站仪的操作。每一条导线测完,我们都是当时就原地进行角度闭合差的检校,四人分两组计算,以便出现问题及时改正。在反复的重测中,我们的整平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还学到了一些技巧。如每一次换站时,不要移动三脚架以及基座,直接将仪器的上部取下即可,这样避免了多次的整平对中,每一站只用整平一次;再如在全站仪照准时,可先固定水平角后不固定竖角,转动微动螺旋,用竖丝切角读数,读出HR后再固定竖角,用横丝切角读出V角。

水准测量是之前在课间实习时就做过的,比较熟练,大家轮流进行观测记录和扶尺任务,然后每测一段就立即检验,计算闭合差。

碎部测量之前要将前期的控制点坐标高程等全部确定,将合格的测量结果平差运算。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最开始大家分开算,我是用计算器和草稿纸算的,计算中途发现这样效率太低,大家交流之后决定用excel计算,仍是分为两组,两人合作计算,然后两组人交换核查另一组的。计算过程一波三折,一会儿是忘记先将角度平差,一会儿是竖角没有加上指标差导致算出的平距出现问题,坐标闭合差超限,经过多次的计算,最终发现都是虚惊一场,我们的测量数据合格了。这时才终于将控制点的坐标输入仪器,开始碎部测量。

碎部测量时我们基本固定了一下任务,除了必须的几站是大家轮流负责各项任务以锻炼能力以外,每个人都有比较主要的负责任务。其中我主要是负责绘制草图,由于我们的测区有改动,原先的纸张布局不合适,最初画的草图再长度方向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出来的结果很凌乱,我们在最后将原先的草图又重绘了一遍。最终出来的成图效果还不错,测得的点也基本都是对的,看见成图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感觉自己这么久的辛苦真的是有所回报,很开心。

- 8 -

综合评语: 平时成绩 报告成绩 考核成绩 总评成绩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 % %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 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