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智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来源:微智科技网


马店孜镇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课 型 16*青山不老 主备人 执教者 略读课 课时 1课时 时间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 略读课文应该是让学生在前几篇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这一课中运用, 这样的文章教师应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法、学法 自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个人修改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著名的作家梁衡《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理清目标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去读一读自学提示,拿起笔标上序号,说说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理清学习目标。(出示) 3.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二、深读课文、探究“奇迹” 1.寻找“奇迹”的表象,学习描写绿色的部分。 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找出“奇迹”——“15年啊,绿化了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探寻写法——这一个个数字,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作者用数字来表达,令人信服。 2.感悟“奇迹”的内涵,学习大环境、小环境。 质疑:请同学们再仔细的进入课文,想想,为什么,这个可以称为“奇迹”,老人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个奇迹的。 请拿起笔,在你所能找出来的所有的理由边注上批注,并标上序号。 课件出示——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抓“肆虐”理解课文。 1)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里的环境——“险恶” A 什么叫“肆虐”?——任意地残杀或 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

B 西伯利亚大风常来晋西北肆虐。 怎么肆虐?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C 在这样的环境中,牛马能被吹的倒行,甚至能吹到天空上去七八米高, D 除了狂风肆虐,还有什么肆虐? 2)这样的环境里,想把一棵树种活?会遇到哪些困难。也许„„也许„„也许„„ 请同学们找到描写树木的语句,去读一读。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老人呢? 请你再静静地读读这些简练的文字,如果此刻你就是作家梁衡,面对着对面这个瘦小的老人你有什么想问问他吗? 3)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三、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可是,老师不明白的是,他为什么不走呢?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去城里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呢? 1.出示: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读这句话,说说你心目中老人的形象。 2.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指的是哪一种东西? 3.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四、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某公园张贴一则告示:“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这则告示告诉游人什么呢?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老 创造奇迹 人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小环境—艰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