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倾城之恋优秀读书心得2023
张爱玲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著作,然而我对《倾城之恋》情有独钟。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重温一遍,每读一次我便对它有一个新的认知。起初,我是被它的书名吸引,继而开启了阅读的大门。读到“流苏不知道,是的陷落成全了她的爱情,还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确实,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与范柳原。
《倾城之恋》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一个离异后寄居娘家的白流苏遇上了一个热衷风花雪月的范柳原,白流苏急于寻找一个归宿。然而,范柳原却因童年的悲剧,对家庭的责任心泯灭了。在两人步步为营,玩心理战术的一番爱情角逐后,故事最终以大团圆收场。第一次读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快意,战火中成就一段倾城之恋。经过细读与深思后,虽然结局但总有些难以释怀的感觉。“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从这句话中,我觉得范柳原没有放弃他原来的世界,他依旧是那个逢场作戏的范柳原。白流苏虽然得到了她所期待的婚姻,她得到范柳原的爱,但却不是全部,白流苏无疑是可怜的。“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范柳原同样是可怜的。在这个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社会里,范柳原是个饱经风霜的人,即使他与白流苏成为夫妻,但并没有真正对白流苏敞开心扉。
张爱玲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我觉得那个时代的女性是可悲的,女性的社会地位价值要看她的男人,女人要依附着男人才得到尊重。白流苏要去了,她所谓的家人不敢得罪她。在她一无所有地回来后,就只是一顿冷嘲热讽。张爱玲的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她笔下女性是新时代下的旧女性,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曾看过有人评论她笔下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
读完《倾城之恋》,我看到最后一段话“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时,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悲凉感。我认为《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给自己一个童话,张爱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都市作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堕落,精神的扭曲等等,给人一种苦闷压抑的感觉。看了张爱玲的作品,我觉得她有一个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世界,她扎根于低处,细细的观察着人性。“她作品写到芸芸众生,嘲讽,刻薄,最后心还是软了,这都是基于她的这种深藏着的爱。”张爱玲的文字很美,读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她笔下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腻而敏感。有许多文字,让人产生一种共鸣。
不仅张爱玲的作品惊艳世人,张爱玲本人也是一个传奇。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她是红透半边天的才女,她的人生经历也堪称传奇。透过她的作品,我看到一个传统的东方女子,低调,华丽,孤寂,冷傲。张爱玲的爱情如白流苏那样轰轰烈烈,但是上海的沦陷却成全不了她与胡兰成,最后以悲剧收场。她的爱情正正是印证“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的收场”这句话。很多人觉得张爱玲遇人不淑,但是我觉得张爱玲是敢爱敢恨的女人,张爱玲对待自己的爱情是一种爱了就是爱的态度。她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正是一个如此超凡脱俗的奇女子,才用笔为我们描绘出荡气回肠的传奇,让我们读懂一个动荡时代的历史,让我们领悟最悲怆的人生之谜。
张爱玲倾城之恋优秀读书心得2023
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摘自《倾城之恋》
这是在这篇文章甚至说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仿佛有无尽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情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爱情呢也许爱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
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择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必须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和信心。也许或者说一定,他曾经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新鲜过后,各拍两散,责任不需要,爱情只是调剂,而流苏也自然知道这一点,“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这场关于这个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她们。战争带来的是残缺,可为流苏和柳原带来的却是一嘲”。偶然的倾城,让他们抛却了所有,让他们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责任。战争让人变得真实。死亡下,忽然感觉瞬间的变化即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因为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喜欢小说中的一段话:“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在一瞬间,让时间成为永恒。这一刻交织的情感该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这可以叫做-爱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悲凉。假如没有战争,两人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真心。他们会按自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看似丰盛,却是苍白悲哀。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张爱玲倾城之恋优秀读书心得2023
一直觉得张爱玲是个清冷的女子,用一双冷寂眼神看世间所有繁华热闹,写感情总是毫不留情地剥去种种温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没有任何修饰。让人看了顿生悲凉。《白玫瑰与红玫瑰》中那段最为经典的话语“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就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短短几十字,就揭示一切男子真情下所有的本质。这个女子就是这样,将残忍的真话隐在自己淡淡的哀愁里不经意地说出来,让人分明感觉到悲哀却又拿她毫无办法。《心经》里父女之间的畸恋,《金锁记》中无爱的曹七巧,扭曲的人性,疯狂的报复,一切让人感觉的都是冰冷的,人与人之间最为温暖的感情,也只不过是一种利益的表达,这种种,只是人的一种绝望的挣扎。
而《倾城之恋》应该是张爱玲冰冷的笔下,唯一温暖而琐碎的爱情。可是这段情感的又非常不幸地以一个大悲惨为前题为背景。那便是一个城市在战争中的陷落。其中生、死、离、别,都只在毫厘之间,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拳在命运手里,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只是命运手中牵串拉扯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们的力量只是渺小,根本做不了主,他们能做的只是相爱,剩下的事,交给命运,而这一次,命运通过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
柳原看着白流苏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那时候再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看到范柳原在电话里对白流苏说“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不可抑制得哭了,
张爱玲倾城之恋优秀读书心得2023
住在一座意大利式的建筑——爱丁顿公寓,张爱玲在浓厚的文艺气息下创作出《倾城之恋》。除了环境的好氛围,大学生时代的她经历太平洋战争,也给了她创作动机的一部分。因为战争给张爱玲带来残酷、无情、卑微、懦弱、利己的乱世,她不禁感怀身世,开始体味人在世上活着的真谛与价值。她悟到:人到死,还是离不开爱。
张爱玲在故事有写到上海女人的风韵,当地建筑的风格,还有着重描写人情世态。在此,我选择柳白从相识到相爱的一段进行概述。故事在上海与两地间辗转。白流苏陪着白家七小姐宝络相亲时,第一次遇上范柳塬。范柳塬对白流苏的印象深刻,到了也念念不忘,于是,范柳塬委托徐太太邀请白流苏到。白流苏选择应邀,她有在心里盘算着,即使知道前路茫茫,也不能再选择旧路,不可以选择回到唐家,也不可以选择留在白家。来到后,白流苏与范柳塬交往。情人间总是喜欢玩角力的比赛,他们也一样。范柳塬很迷恋白流苏,当她是一位情人,正因为这样,白流苏反倒觉得范柳塬没有给她,拒绝当他的情人。随后,范柳塬对白流苏忽冷忽热、又爱又恨,还故意在白流苏面前对印度公主大献殷勤。白流苏因为家事要离开返回上海,当晚,范柳塬致电白流苏却不发一言,白流苏坚持塬则也不肯低头。情人异地分开,范柳塬越发思念白流苏,工作变得消沉,他拨通电话要白流苏回来。两人再次相见,感情升温不少。白流苏确确实实爱上范柳塬了,不在乎他对她的,两人如胶似漆地相爱着。故事最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面临生死边缘,范柳塬在炮火中大声向白流苏求婚。
故事的经典一句:“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可能,这是张爱玲对时代狡黠的睥睨。有人曾评论过,别的作家揭破美丽的虚假是为了直面人生,而张爱玲却在领悟苍凉后仍抓住美丽。战争让张爱玲见识人类卑微而懦弱的利己主义,然而,爱给了张爱玲更广阔的空间与思维。
全文是张爱玲惯有的文字特色,充满苍凉的渲染。惊心动魄的战火现场,上演轰烈的爱情。不难看出,比起以往的写实求虚,这次多了轻狂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