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工具。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是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流通量的调节来实现的,这就需要运用特定的工具,称为货币工具,它是实现货币的手段。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银行,可以采用的货币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以及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债和外汇等。
2、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商业银行按照银行规定的比例,将其吸收的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款额,缴存银行指定的账户。缴存银行指定账户的款额,称为存款准备金。这部分款额与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总额的比例,称为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工具的作用是: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从而达到紧缩或放松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当存款准备金比例提高时,存入银行账户的款额就增加,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就会减少;反之,该比例降低时,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近年来,我国外汇顺差的迅速扩大导致人民币流动性过剩,银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2007年12月,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4.5%。
3、银行基准利率。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的利率,称为基准利率。它通常是整个社会利率体系中处于最低水平、同时也是最核心地位的利率。商业银行给客户的贷款利率受基准利率的影响。我国从1984年开始将原来的统一分配资金的作法,改为由银行借贷给商业银行资金,因此银行可以使用基准利率来调节市场的货币流通量。当银行的基准利率提高时,商业银行对客户的商业贷款利率也会相应提高,商业银行贷出的款项就会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就会减少;反之,基准利率下调时,商业贷款利率也相应下降,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也会随之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市场基准利率也初现端倪。2007年1月4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开始运行。这是以位于上海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技术平台计算、发布并命名的一种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首先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组成一个报价团,自主报出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然后在这些报价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算术平均利率。它体现了市场主体对利率水平的认识和预期。以Shibor为基础建立我国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不仅培育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也有助于中国人民银行合理确定银行基准利率水平,完善银行的货币传导机制。
4、再贴现率。再贴现率也是银行影响商业银行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全社会货币供应量的一种形式。贴现,是指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以票据为质押,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活动。商业银行贴现,是对票据持有人提供贷款的一种方式。当商业银行自身需要资金周转,而贴现取得的票据尚未到期时,它可以持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取得贷款,这种贴现就称为再贴现。银行根据一定的比率从票据全款中扣取自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这一比率即为再贴现率。它反映了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贴现贷款的利率。当银行调低再贴现率时,会刺激商业银行通过贴现向银行借入资金,扩大信贷规模,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就增加了;反之,央行提高再贴现率,就会抑制商业银行再贴现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贷款,市场货币流动量也就相应缩减了。
5、公开市场业务。银行与一般部门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它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从事买卖业务。银行从事这种业务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或汇率等指标,这种业务称为公开市场业务。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上海开设了公开市场操作室,由它下达买卖的指令,通过一级交易商在二级市场上买债、其他债券、金融债券或外汇。公开市场业务调节市场供应量的机理为:当市场中人民币太多时,银行就卖出国债或者外汇,从金融机构手中回收人民币,从而减少市场中人民币的供应量;当人民币短缺时,银行则买回国债或外汇,投放出人民币,从而增加市场中的货币。与其他货币工具相比,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对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在时间上、方向上都比较灵活,而且能够直接控制调节量的大小。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