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指农历7月~9月,即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
中医有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风、夏暑、秋燥、冬寒,这是一年四季自然界代表的节气。秋天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进入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中秋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身体一旦不适,便易伤风感冒,旧病也易复发,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一) 要调理饮食
秋季是肺金当令之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天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因此秋季易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簌等证。因为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而应多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酸味食物。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白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疏,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二) 要早起早睡
秋季睡眠养生应分早秋、中秋、暮秋三个阶段来调整作息时间。初秋时节应本着避高温的原则,延续夏季时期夜卧早起的习惯,以预防劳气伤阴的后果,按照晚睡顺应阴气,早起顺应阳气的原则进行睡眠养生。到了中秋和暮秋,就应该本着避潮湿、避寒凉的原则,采用早睡早起的方式,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早睡滋养阴气,早起顺应阳气。而且人体的生理变化同自然界的变化一样,到了秋季由生长到收获,导致人们的劳动强度增加而产生困倦感,人们经常有疲乏、易困的现象出现,这就是“秋乏”现象的产生,秋季睡眠养生的早起,能够使人提前觉醒,精力充沛,从而避免秋乏的发生。
三) 要增强抗病能力
秋季天气变化无常,气温骤降的现象多有发生,人们在注意保暖的同时,应该适当的搭配一些体育运动,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方式。秋季最适宜的运动就是登山,在这个季节里,登山赏红是一项最惬意的活动。登山过程中能够加快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功能,同时登高远眺,还能够让人心情舒畅,一切烦闷、忧郁都会荡然无存。运动后还能达到促进睡眠的作用。所有季节的运动都应适度,以第二天不觉得累为宜。
四) 要预防气候突变
秋末气候转凉。这个时期是中风核心肌梗塞发病的高峰期,極容易导致猝死。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的人,对气候的变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导致复发、病情恶化与死亡。因此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提高警惕,加强预防,家中应备有急救与治疗药品,以防万一。
五) 要预防秋燥
秋天秋高气爽,但雨水渐少、气候干燥。专家提醒,在干燥的秋季需防“秋燥”。外燥与气候环境有关,内燥则是由于体内精血减少,或过多服用温燥药物或食物所致。燥性干,伤津耗液,故燥病常有口干鼻燥、皮肤干裂、毛发不容、干咳、便干、尿少等表现。燥邪易伤肺胃,因肺主津液的输布,主呼吸,燥邪必先犯肺,胃为水谷之海,喜润恶燥。因此秋天预防秋燥是重要的保健原则;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重视补充机体水分,要避免过劳和剧烈运动使津气液耗损。为了防止皮肤干燥可涂擦各种护肤霜。但应注意口唇干裂不可擦甘油,更不可用舌经常田口唇,否则会使口唇干燥皲裂。
一、秋凉防感冒 秋天气温降低,又常突然变冷,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节。因此,当天气较冷时要注意保温,及时添衣,若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预防感冒。
二、秋冻防过头 常言道,春捂秋冻。秋天适当地让身体经受寒冷的考验,对机体是一种锻炼,能加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但一旦冻过了头便事与愿违,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相反还会带来许多疾病,诸如伤风、关节炎、气管炎、消化道疾病等。老年人还会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引起中风。
三、秋燥防皲裂 入秋以后,天气逐渐干燥,人的手、脚、脸面若不注意保护就会变得粗糙,皮肤弹性变小,以致产生皲裂。因此,洗脸、洗脚不宜用碱性大的肥皂,并应选用合适的护肤用品保护皮肤。
四、食果防秋痢 秋天瓜果多,带菌多,食用瓜果若不注意卫生,很容易患痢疾,使人腹痛、腹泻、呕吐。故食用瓜果应注意清洁和消毒,霉烂的瓜果不能吃,以防病从口入。
秋三月,秋风蕭瑟,万物凋零,"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这是我国文学名着《红楼梦》中的诗句。的确,秋风、秋雨常令人顿生秋愁,有趣的是,这个"愁"字竟是由"秋"和"心"相迭而成。那么,秋风秋雨为何愁煞人呢?
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充足的阳光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但入秋之后,光照时间减少,特别是碰到阴雨连绵时,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怠工而偷懒",人的情绪也就低沉消極,精神萎靡不振。
怎样防止秋愁呢?首先,生活要有规律,要按时作息。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在晴朗的日子裏,应多做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的沐浴。其次,要适当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脑产生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以消除抑郁情绪。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听音乐等,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秋天是开展旅游登山活动的黄金季节,特别是久居闹市的人,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回圈功能,对神经系统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并消除烦人的秋愁。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秋游的大好时光,在秋游时必须注意保健。
科学安排活动,防止过度疲劳:
美好的景色,常使人们留连忘返,马不停蹄地连续观赏,極易出现过度劳累。如出现乏力、多汗、头晕、眼花、心悸等症状时,应及时休息,不可勉强坚持。
重视饮食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对各地的风味小吃、名优土特产食品应以品尝为主,一次不宜吃得太多,更不能暴饮暴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此外,还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和生冷食品,防止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经口进入。
注意防寒保暖,适时增减衣服秋季:
昼暖夜凉,温差悬殊,气候干燥,容易引起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因此,在秋游前,应备足备齐衣物用品和药品,以防不测。每到一地,要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添衣服,使身体常保温热感,以避免外感风邪,诱发疾病。
强化安全意识,防止意外伤害:
秋游时,最好有亲朋好友陪伴,否则,生病或发生意外,无人照顾,后患无穷。为防止爬山时跌跤发生伤害,最好佐以手杖;在乘车时,最好选择中间位置及舒适座位,以防晕车引起恶心、呕吐等。
必须坚持治疗,防止旧病复发:
对于患有多种慢性病的旅游者,平时需要用药治疗者,秋游时切不可遗忘服药,否则,可能导致旧病复发、病情加重或恶化。另外,还要带些急救用品及常用药品,如绷带、伤湿止痛膏、感冒药、黄连素、健胃药等。
喝水益肺
秋季养肺的最简便一招是积極补充水分。秋季气候干燥,使人体大量丢失水分。据测算,人体皮肤每天蒸发的水分约在600毫升以上,从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要及时补足这些损失,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也可直接从呼吸道"摄"入水分。原理是肺"开窍于鼻",通过吸入水蒸汽而使肺脏得到水的满足。方法很简单:将热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对准茶杯吸入,每次10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即够。
还要强化洗澡措施,因为皮毛为肺的屏障,秋燥最易伤皮,进而伤肺。洗浴有利于血液回圈,使肺脏与皮肤气血流畅,发挥润肤、肺之作用。
食粥养肺
进入秋天后,一日三餐之食物宜以养阴生津之品为主,如芝麻、蜂蜜、梨、莲子、银耳、葡萄、萝卜、蔬菜等柔润食物,少吃辛辣燥热之品,必要时可服补品,但应清补,不可大补。以下药粥值得一试:
银耳大米粥 银耳5克,发泡后加入大米50~100克淘净同煮。然后加蜂蜜适量,搅匀即可。 莲藕大米粥 莲藕10克洗净切碎,大米50克左右同煮。煮成后可加蜂蜜。 山药大米粥 山药100克,大米50克。山药洗净切块,大米淘净煮粥,一日2次分食。 大枣银耳羹 银耳泡发,加入大枣10枚,加入适量水煮一、二个小时,然后调入白糖或冰糖食用。药膏润肺
秋令邪燥较盛,病容易复发,最常见的是咳喘和腹泻。此时,针对性地服用中药有一定的预防功效。
威灵仙丸 威灵仙、薄荷各60克,皂荚20克,研末水调为丸,每日用姜汤送服3~5 克,主要用于咳喘复发。 黄?膏 黄?100克,水煎3次,过滤去渣,再用小火煎熬,浓缩成膏状,加入蜂蜜 500克,日服2次,每次1匙。适用于所虚自汗、四肢乏力的痰咳虚喘者。常笑宣肺
笑能促进体内器官健康,对肺特别有益。笑时胸肌伸展,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大。可以消除疲劳、驱除抑郁、解除胸闷、恢复体力。研究表明:
轻鬆微笑 发自肺腑的微笑,可使肺气布散全身,使面部、胸部及四肢肌群得到充分放鬆。另外,肺气的下布还可使肝气平和,从而保持情绪稳定。 会心之笑 自心灵深处,笑而无声,可使肺气下降与肾气相通,收到强肾之功。 开怀大笑 生发肺气,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气",呼出废气,加快血液回圈,达到心肺气血调和之目的。运动健肺
强健肺脏的最佳方法是体育锻炼,如散步、体操、气功等,其中气功尤为优越。由于秋主收藏,故以静功为妙。
吸收功 晚餐后两小时,选择室外空气清新之地,先慢步走10分钟,然后站定,面对明月,两脚分开与肩平,两手掌相搭,掌心向上,放于脐下3公分处,双目平视,全身放鬆,吸气于两乳之间,收腹,再缓缓呼气放鬆,持续半小时即可。 拍肺功 每晚临睡前,坐在椅子上,身体直立,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同时抬手用掌从两侧胸部由上至下轻拍,呼气时从下向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最后用手背随呼吸轻叩背部肺俞穴数十下。中医认为,焕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于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由于秋季空气逐渐变冷,可促使栓塞、中风、支气管哮喘、消化不良、胆结石绞痛、心绞痛等病发作;还易患感冒、风湿热等,故此季节住院病人明显增多,尤其是中老年人。
秋季要想少患病,保持健康,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调养:
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另外还应“少辛增酸”。就是说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多吃广柑、山楂、新鲜蔬菜、酸味食品。对于年老胃弱的人,可晨起喝粥以益骨生津。
2.增减衣服:
初秋季节中午虽热,但早晚都凉风习习,因此要注意增加衣服,防止“凉气”的侵袭。但不要穿得太多,捂得太严,以免一穿一脱受凉感冒。
3.谨慎起居:
古人云:“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在秋天要早点睡觉,早点起床。
4.加强运动调养:
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干燥,故要多呼吸新鲜空气,在清凉的晨风中散步、跑步、锻炼,这不但是在进行好的“空气浴”,还接受了耐寒训练,使身体能适应寒冷的刺激,为渡过即将到来的寒冬作了充分的准备。
5.保持室内一定湿度:
秋季空气中的湿度小,风力大,汗液蒸发得很快,易使人皮肤干裂,毛发也易脱落。故必须注意保持室内具备一定的湿度,并适当补充体内的水分。
6.药物保健:
根据秋季的特点,可适当服用一些维生素类制剂。另外,还可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进行保健,如西洋参、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膨大海等。平素为阴虚体质的人,可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1.青春期食疗方:
柿饼3个,红枣10枚,山萸肉15克。先煎山萸肉,取汁一大碗,再与柿饼、红枣同煮熟即成。月经期每日一剂,连服用3-5日为一疗程。本方具有补肝益肾,养血摄血之功。适用于腰膝酸软,崩漏带下等症。
2.哺乳期食疗方:
桂眼100克,鸡蛋1个,红糖适量。桂眼去壳,加温开水,放适量红糖,然后打一个鸡蛋放在上面,在锅内蒸10-20分钟,以鸡蛋熟为宜,将蒸好的桂眼汤鸡蛋一起喝,每日1-2次,连服7-10天。本方含铁、维生素B2较多,可减轻宫缩及下垂感,有保胎作用。
3.更年期食疗方:
猪蹄黄豆煨蛋,猪蹄2只,刮洗干净,放入锅中煮至半熟,黄豆100克檢净,提前用温水浸泡12小时,淘洗干净,加水过豆半寸,旺火烧开,撇去浮沫。文火煮至七成熟,加至半熟猪蹄内,放入去壳鸡蛋5枚,加水加入佐料,旺火烧开转文火,至蹄豆酥烂。分2天连汤食用每7-10天服用一方,本方高蛋白,富钙质,猪蹄之胶原纤维有益健康。
一、强化营养
当秋天到来,天气转凉,夏天的干扰已不存在,机体逐渐恢复到良好的运作状态,食欲与消化功能自动调节到最佳水准,此乃天赐的补偿夏季损失的良机,所以应强化营养供给,为孩子的生长加“油”。肉、蛋、奶等固不可少,蔬果一类也应增加,做到主食与副食、荤与素、粗与细、干与稀的合理搭配。对于4——7岁儿童具体可这样安排(参照此标准稍大或稍小儿童可酌增威):粮食100—— 150克(包括强化米粉)、瘦肉或鱼肉50克、豆类50克、蔬菜200克、水果 50克、奶类250克、植物油20克。上述品种不必每天都安排这么多,但须保证在一周内满足,即每种食物的量应达到7天量的总和,如瘦肉或鱼肉350克。
二、及时驱虫
专家认为秋天打虫效果最佳。从蛔虫的生活史看,虽然孩子一年四季均可遭受虫卵感染,但夏天机会最多。如吮手指,致使虫卵进入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最后变为虫定居于小肠正值秋天,此时服用打虫药(如肠虫清等)可将其一网打净,不留后患。
三、防范腹泻
宝宝在夏天最易患腹泻病,入秋后腹泻发病率呈下降势头,但防范之心不可有丝毫懈怠。因为有一种称为轮状病毒的微生物正蠢蠢欲动,常在9月份或者10 月份侵袭孩子的消化道而致腹泻,称为“秋季腹泻”。为此,父母应幫助孩子把握以下几点:首先是堵住口入关。具体措施有注重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玩具与食具定期煮沸消毒、给宝宝喂奶前母亲最好用温开水洗净乳头等。同时,应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等传播病毒、病菌的媒介物。此外,发现病儿立即隔离治疗,处理好排泄物。健康儿童应避免与病儿接触。
秋天风燥大,面部、颈部、手臂等处的皮肤受害大。在秋燥的影响下,皮肤表皮细胞开始萎缩,水分逐渐减少,皮肤变得越来越干燥,容易龟裂。
增强皮肤适应调节功能,就是使其由夏天疏泄转变为闭密,增强皮肤功能调节,使皮肤保持湿润以防燥裂。
其方法有:
益气生津法
此法就是健脾养胃,使胃的运化功能增强,不断将营养精微运至肺,由肺输散至各脏腑、组织,使皮肤得到营养的濡润。
多食疏菜和水果
秋季应多食青菜,宜食梨、苹果,以补充人体适应秋季气候需要的维生素和营养,多喝菊花茶,可清燥热,多喝水。
清洁保养法
要勤洗脸、颈项和手臂,洗时要用软水,最理想的是用雨水和泉水,冷开水也要直接从水龙头裏接的冷软的水,软水对皮肤有软化作用。肥皂也应用中性的,儿童用儿童的香皂,对保护皮肤有益处。每天洗脸不宜少于3<"宋体">次。洗完后,用干净的毛巾按摩,敷在脸上、颈部,吸干(不是擦干)脸上和脖子上的水。
热冷敷法
先把皮肤洗干净,再用一条毛巾或绒布迭成几条,用热水浸湿(水温应 38℃-42℃之间),在脸部和颈部敷10-15分钟。如果其间敷布冷却了,可再次用热水浸湿再敷。此法可使血管扩张和毛孔张开,促进血液涌向表皮,使肌肉放鬆,皮肤发热,皮肤表皮上的灰尘和皮屑就会脱落。当热敷的布温降到皮肤的温度后,皮肤表面的水分就会停止蒸发,使皮肤的角质层膨胀,皮肤就变得柔软而细嫩。冷敷法同热敷法,不同的是换用冷水(最好是泡有冰块的冷水)而已,操作时不要把手按在敷布上,以免敷布发热。此法功能改变面部气色,提高皮肤的弹性,还可镇静神经系统,使血管收缩,毛孔紧缩。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效果会更好。
天渐凉,又到了“乱穿衣”的季节。一方面的肌体在经历了盛夏季的超常度消耗后进入了保护性的补偿期,出现了“秋乏”,另一方面则由于乍凉乍热的变化天气,人们有在匆忙添状。于是,如何克服生理惰性,面对可能骤变的天气就是秋季养生保健的首要课题。
谁都知道“春捂秋冻”这个谚语。其实,除了年老体弱以及慢性病和体温调节功能差的人,对多数人来说,“秋冻”之说还是符合健身养生的科学道理的,特别对于健康的少儿尤为必要。
众所周知,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有一套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作为这个系统的“司令部”—大脑皮层下丘脑,也只有在接受气温变化的刺激下来增强体温的调节肌能力,提高肌体的耐寒抗菌能力,进而为适应寒冬到来打下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期的恒温环境只能使人的热适应能力下降。气温稍有改变而添衣保暖,就是在制造这种恒温环境。这样,没有得到锻炼的大脑皮层下丘脑,一旦与凉接触就抵挡不住致病细菌的挑战,容易导致疾病。
由于小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尚不成熟。所以在忽冷忽热间比成人更易染病。不过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对冷环境的逐渐适应加以提高的。从秋天开始的耐寒锻炼就是提高调节反应灵敏度的最有效手段。
首先是让孩子有暴露于冷环境的机会,包括不要穿的过于厚实、严密。中医认为,小儿是阳气偏旺之体,过暖则会助长阳气而消耗阴液。实际上,过早过度保暖,身体出汗又易觉察,反而容易感冒。另外,不要放过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的机会,特别是秋日的清晨。
其次就是进行冷适应。从秋天开始,父母就要逐渐培养孩子用冷水洗手、洗脸,喝冷开水的习惯,即使到了冬天也不放弃。由于这是一个逐渐降温的过程,小儿一般都能适应,而且效果显着。但需注意每次冷水冲洗后,要用干毛巾擦。
在小儿耐寒锻炼中,一定要把握适度和渐进两个原则。如着装,对于成人是以稍有凉意为好,而对幼儿则以不产生寒颤和过密为度,而冷水锻炼,对成人可过度到冷水浴,对幼儿则一般应渐进到冷水擦拭就可以了。切忌过急过猛和照搬成人的做法。
祖国医学历来认为人和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黄帝内经‧素问》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对于自然界的各种周期性变化“人亦应之”。秋高气爽,气温、水温、人体体温比较接近,冷水对人体的刺激较小,如果此时开始冷水浴锻炼最为适宜。秋季冷水浴,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对冬季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及预防感冒等疾病大有裨益。
冷水浴锻炼应先活动身体进行热身,如出汗时应待汗干或用毛巾擦干后才可入浴。用双手快速地摩擦全身,从身体到四肢由上而下,均匀摩擦,用力适度。感觉发热时,可将冷水先抹在脸、手臂和大腿等处。或将毛巾放入冷水中拧干后擦身体,让身体由不适应逐步转为适。当身体能够适应时,便可直接用冷水进行冲洗,边冲边摩擦。冲洗时间一般为10分钟(冬天为5分钟)左右,以身体能够适应为宜。浴后迅速用干毛巾擦干,穿上宽鬆的衣服,并用双手摩擦人体关节部位,以预防关节炎的发生。 L:秋季防感冒六法
秋天是枣核天,两头寒,中间暖。由于一天中的温差大,一些人易患感冒。下面预防感冒的六个办法您不妨一试:
一洗:早晨起床后,用凉水洗脸,晚上用热水洗脚,每天各一次。
二漱:每天早晚用淡盐水漱口,可杀死口腔内病菌。
三走:早晨到室外活动,散步、爬山、打太極拳或做操。
四开:早晨起床后,开窗通风换气。
五饮:晚上用白糖或红糖30克,鲜姜3克,切成末,用开水冲泡,睡前饮上一碗。
六呼:集中精力,身体端正,两脚与肩同宽,两臂伸直做深呼吸10次,切忌憋气。
秋季防燥,如您家裏备以下食品饮料就可安度秋日,益身康体。
1.秋梨汤:
大鸭梨两个,带皮洗净后,切成碎块,水煎熬汤,食梨饮汤。
2.木耳芝麻汤:
黑木耳5克,温水泡发,黑芝麻10克先炒香。再将两样放在锅内,加水煎熬,加白糖调味,分次食用。
3.荸荠豆浆汤:
豆浆1000亳升,荸荠汁100亳升,混匀,加白糖适量,煮沸饮用。
4.菊花汤:
将白菊花10克放入杯中,加白糖适量,倒入沸水,加盖泡3~5分钟,当茶饮用,每天一杯。
立秋后,天气渐凉,雨水减少,气候干燥,人们住往会在不同程度上感到鼻干咽燥、皮肤干涩或有口渴欲饮、干咳少痰、大便秘结等症状,祖国医学称之为“秋燥”。秋天要多喝开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吃辛辣、煎炸食物。对于秋燥,除进行药物治疗外,家庭饮食调养也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常可收到不医而愈的效果。现将常用的食疗方法介绍如下。
双耳汤
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用水泡发洗净,放入小碗中,加适量的水和冰糖,置蒸锅中蒸1小时,每日2次。能滋补肝肾,益阴明目。
芝麻粥
黑芝麻适量,淘洗干净,晾干后炒熟。每次服30克,同粳米粥同食。能滋养肝肾,对肠燥便秘有良效。
飴糖豆浆
飴糖1匙放碗中,将滚沸浓豆浆冲入,搅匀饮用,每日1次。能宽中益气,清热散血,润肺止咳。
百合梨汤
梨1个,百合、麦冬各10克,膨大海5枚。将梨洗净切块与百合、麦冬、膨大海同煮,待梨八成熟时加入冰糖。能滋阴清热,利咽生津。
蜂蜜萝卜汁
萝卜洗净切碎,用纱布绞汁。每次取30毫升,加蜂蜜20毫克,用温开水适量调服,每日3次。能健胃消食,顺气、化痰、止咳,清热、解毒。
竹叶石膏粥
鲜竹叶15克,生石膏40克,麦冬20克,粳米100克,砂糖适量。先将竹叶、石膏、麦冬加水煎煮,取药液150毫升,加粳米和水煮成粥,食时放砂糖。能清热养阴,生津液,解咽干口燥。
芡实莲藕羹
芡实60克,莲藕、荸荠各100克,大枣20枚。芡实、莲藕、荸荠捣碎,大枣去核,加水共煮成糊状,放适量冰糖服食,每日1剂。可养胃生津,主治食欲不振、口渴咽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
【秋季吐纳健身法】①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
②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颚,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
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