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微智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提起刑事诉讼,刑事起诉流程

如何提起刑事诉讼,刑事起诉流程

来源:微智科技网
第1种观点: 刑事诉讼程序是:1、立案,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交付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2、侦查指由特定的司法机关为收集、查明、证实犯罪和缉获犯罪人而依法采取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3、起诉有两种,包括公诉和自诉;4、审判,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于依法向其提出诉讼请求的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5、执行则指刑事执行机关为了实施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所确定的内容而进行的活动。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包括哪些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包括:1、提起诉讼;2、申请仲裁;3、申请支付令;4、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5、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6、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7、申请强制执行;8、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9、在诉讼中主张抵销;10、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刑事案件的审判流程为:(一)庭前准备。查阅公诉人移送审zhi查起诉的案卷材料,必要时召开庭前会议排除非法证据。(二)开庭。(三)法庭调查。(四)法庭辩论。(五)被告人最后陈述。(六)进行评议和宣判。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八十六条 人民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

第3种观点: 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如下:1、立案,机关、人民、人民对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人的自首等方面的材料进行审查;2、侦查,由特定的司法机关为收集、查明、证实犯罪和缉获犯罪人而依法采取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3、起诉,包括公诉和自诉;4、审判,人民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于依法向其提出诉讼请求的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5、执行,刑事执行机关实施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抗诉的判决、裁定;6、终审的判决和裁定,包括第二审的判决、裁定和最高人民的判决、裁定,高级人民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判决、裁定和依据最高人民的授权核准死刑的判决和裁定;7、最高人民核准死刑的以及核准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判决和裁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负责。审判由人民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人民、人民和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第1种观点: 刑事诉讼程序是:1、立案,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交付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2、侦查指由特定的司法机关为收集、查明、证实犯罪和缉获犯罪人而依法采取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3、起诉有两种,包括公诉和自诉;4、审判,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于依法向其提出诉讼请求的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5、执行则指刑事执行机关为了实施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所确定的内容而进行的活动。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包括哪些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包括:1、提起诉讼;2、申请仲裁;3、申请支付令;4、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5、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6、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7、申请强制执行;8、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9、在诉讼中主张抵销;10、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如果你的案件不属于自诉,那就必须公诉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七十二条 人民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首先是机关立案侦查,然后移交检察机关进行审查做出是否提起公诉的决定,然后进入审判程序,判决生效后会执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 立案的机关机关或者人民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第一百一十五条 机关对已经立案的刑事案件,应当进行侦查,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可以依法先行拘留,对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逮捕。第一百一十六条 机关经过侦查,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案件,应当进行预审,对收集、调取的证据材料予以核实。第一百六十九条 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人民审查决定。第一百七十条 对监察机关移送起诉案件的审查人民对于监察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依照本法和监察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人民经审查,认为需要补充核实的,应当退回监察机关补充调查,必要时可以自行补充侦查。 对于监察机关移送起诉的已采取留置措施的案件,人民应当对犯罪嫌疑人先行拘留,留置措施自动解除。人民应当在拘留后的十日以内作出是否逮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决定。在特殊情况下,决定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人民决定采取强制措施的期间不计入审查起诉期限。第一百八十三条 合议庭组成基层人民、中级人民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三人或者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但是基层人民适用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 高级人民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至七人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三人或者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 最高人民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至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 人民审判上诉和抗诉案件,由审判员三人或者五人组成合议庭进行。 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应当是单数。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一)立案。社会上出现了涉嫌犯罪的事件,侦查机关可能是基于有关单位或个人报案、控告、举报以及犯罪嫌疑人自首等原因而介入,进行初步的调查后,如果认为这一事件中存在犯罪事实并应该对犯罪人追究刑事责任,则予以立案,从而启动了刑事诉讼程序。这里的侦查机关,一般指机关。刑事案件主要由机关立案侦查。(二)侦查。侦查机关立案以后,开始进行侦查。侦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找到犯罪人,一是收集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经过侦查,对有证据证明存在犯罪嫌疑的人为了防止其阻碍诉讼的正常进行,如防止犯罪嫌疑人串供、毁灭证据、逃跑、自杀等情形,可以采取强度不同的强制措施,常见的如取保候审、拘留、逮捕等。为了弄清事实和收集证据,机关有权采取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询问证人,进行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组织鉴定、发布通缉令等侦查措施。(三)审判阶段。在收到并审查移送起诉的案件后,除涉及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的案件,一般会公开开庭审理。法庭审理后,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1)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作出有罪判决;(2)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作出无罪判决;(3)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判决宣告后,如被告人和不提出上诉或抗诉,则该判决在10日后生效并交付执行。被告人如果对判决不服,可以在10日内以口头或书状形式提出上诉。不服判决可以提起抗诉。二审接到上诉或抗诉后,可能开庭审理,也可能只是进行书面审理。其如果认为一审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的,维持原判;认为原审认定事实正确但适用法律错误的,撤消原判,直接改判;原审审判过程中违反程序的,撤消原判,发回重审。二审作出的判决是终审判决,一般情况下,刑事诉讼程序到此终结。判决作出以后,或者被告人如有异议,可以依法抗诉和申诉,但上诉和申诉并不必然启动再审程序。(四)执行。执行则指刑事执行机关为了实施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所确定的内容而进行的活动,在我国,刑事执行的主体主要是人民、机关和监狱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七条 机关或者人民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第一百零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机关、人民或者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机关、人民或者案或者控告。机关、人民或者人民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犯罪人向机关、人民或者人民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刑事诉讼全流程的办理是:1.对于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1个月内作出是否提起公诉的决定;2.一审自受理公诉案件后一般应在1个月内宣判,至迟不超过1个半月;3.在宣判后10日内,被告可以提起上诉,可以提起抗诉;等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九条 机关或者人民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刑事诉讼程序流程有哪些?刑事诉讼主要包括五个阶段: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一条 刑事拘留适用范围是:(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三)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四)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六)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七)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第1种观点: 一、刑事案件起诉流程是什么1、刑事案件起诉程序如下:(1)立案。侦查机关介入涉嫌犯罪案件,经初步调查,认为有犯罪事实,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立案,启动刑事诉讼程序;(2)侦查。侦查机关立案后,开始侦查。犯罪嫌疑人可以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聘请律师;(3)审查起诉。接到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后,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4)审判阶段。收到并审查移送起诉的案件后,一般会公开审理;(5)执行。人民、机关是人民、机关和监狱。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条【上诉、抗诉的期限】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二、刑事案件构成要素有哪些刑事案件构成要素如下:1、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2、犯罪客体,法律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3、主观要件,体现的是行为人在怎样的心理状态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4、客观要件,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刑事案件上诉流程是由被告人、自诉人以及法定代理人,向做出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的上一级人民提起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对被告人的上诉权,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剥夺。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提起刑事诉讼的方法: 1、如果是属于自诉案件的,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提起刑事起诉即可,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人民提起刑事起诉; 2、如果是属于公诉案件的,应当由人民向人民提起公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 对于自诉案件,被害人有权向人民直接起诉。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向人民起诉。人民应当依法受理。第一百七十六条 人民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的,人民应当就主刑、附加刑、是否适用缓刑等提出量刑建议,并随案移送认罪认罚具结书等材料。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