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箸,汉语词语,拼音:z来自hù。本义:筷子。现可作名词,亦可作动词。多出现于古文中。
2、汉字释义
(1)〈名〉
(来自形声。从竹,者声。本义:筷子。又作“筯”)同本义[极无境案都质chopsticks]。
羹之有菜者用梜。——《礼记·曲礼》。注:“今人或谓箸为梜。”
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以箸扣之来自,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隋书·万宝常传》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李白《行路右望压最吃稳鲁线难》
辍箸内灯式民除有胜乐叹曰。——清来自·周容《芋老人传》
亦辍箸曰。
独一箸间。
仓卒无肴,不敢苦劝,请再进一箸。——《西游记来自.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
又如:长箸(较长的筷子)。箸长碗短(比喻餐具凌乱不齐)。箸筩(盛筷子的竹筒)。箸子(筷子)。
(2)〈动〉
通“著”。显明。显示[manifest]。
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霸者之善箸奏经失预世企焉。——《荀子·强国》
致忠信,箸仁义。——《荀子·王霸》
撰写,写作。后作“著”[write]
箸《论来自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
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史记》
又如:箸录(记载。记录)。箸论(著作,论述)。箸撰(撰述。写成执没南孔为取住去的作品)。
其他相关内容推荐2
1、箸,汉来自语词语,拼音:zhù。本义:筷子。现可作名词,亦可作动词。多出现于古文中。
2、汉字释来自义
(1执尔学)〈名〉
(形声初兵物北。从竹,者声。本义:来自筷子。又作“筯”) 同本义 [chopsticks]。
羹之有菜者用梜。——《礼记·曲礼》。注:“今人来自或谓箸为梜。”
纣为提几自围场什飞均象箸,而箕子唏。——《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隋书·万宝常传》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 李况续神能西备策血白《行路难》
辍箸来自叹曰。——清· 周容《芋老校紧人传》
亦辍箸曰。
独一箸间。
仓卒无肴,不敢苦劝,请再进一箸。——《西游记.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又如:长箸(较长的筷子);箸长碗短(比喻餐具凌乱不齐)货利损提某什殖;箸筩(盛筷子的竹筒);箸子(筷子)。
(2)来自〈动〉
通“著”过把北鱼或。显明;显来自示 [manifest]。
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霸者之善箸焉。——《荀子·强国》
致忠信,箸仁义。——《荀子·王霸》
撰写来自,写作。后作“著”[write]
箸《论衡》八十五严宣鲁总财数妈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
及稍定汉诸仪法,皆 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史记》
又如:箸录(记载;记录);箸论(著作,论述);箸撰(撰述;写成的均作品)。
Copyright © 2019- 7swz.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