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所著的三字韵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此句相关选段原文如下: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
《孟子》讲求道德仁义,孟子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孔伋撰写《中庸》,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追求和谐。曾参的《大学》则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体现了儒家治国理政的理想。这四句话,简练而深刻,概括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孟子、孔伋、曾参三位儒家大师,各自以独特的方式,阐...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意思是说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指不偏,“庸”指不变。“作大学,乃曾子”意思是说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这段话出自宋代王应麟《三字经》。
《中庸》一书,由孔伋所作,书名中的“中”字意味着公正、中正,不偏不倚;“庸”字则表示恒常不变。此书探讨了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大学》则是曾参的作品,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此主张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将其扩展至家庭、国家...
意思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字经》中有提及《中庸》和《大学》的作者分别是孔伋和曾参。《中庸》强调“中”即不偏,“庸”即不变;而《大学》则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儒家经典中,《中庸》和《大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庸》主张通过修身以达到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性相近,习相远 【注释】 (1)性: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 (2)习: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语译】 出自南宋宁波大学者王应麟所著《三字经》译:『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互相之间是接近的,而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却互相之间差异甚大。』...
写《中庸》的人,名叫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他在《中庸》一书中进一步阐发孔子提出的“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的思想。所谓“中”,是指不偏不倚,所谓“庸”,是指坚持原则不改变。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先为你注释这段话中的词语。小学:旧时代小孩初入学时的启蒙教材,是宋代朱熹编写的。(注意:《小学》是教材,不是学校)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是旧时代学生必读教材。后面的内容是对四书的...
【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后面尚有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